第十四章 他在走向輝煌(2 / 3)

到了1996年時,我的承包期快要到期限了,這時,我認真觀察,我很快發現,在人們的各種情緒中,有一部分人由眼紅到嫉妒,由嫉妒而想取而代之的情緒。我聽到村裏一部分人開始告狀,那是在告我的狀。後來,我得到了信息,告狀的結果是:縣裏派來了縣委副書記到我們村,查我的經濟問題,查了很長時間,長達半年之久。實際上,說實話,我那時是給村裏做了貢獻的。我承包的焦化廠,作為企業,每年要給村裏做貢獻。當時,給村裏每年年終要送回去26萬元。當時給全村人的福利,說起來也是讓今天的人看著眼紅的。我這企業為全村花錢,免掉了全村人的水費、電費、學生的學費、燒火用的煤炭費,還每年給村裏每人送一袋大米、一袋白麵。實實在在地給村裏做出了貢獻。

經過縣裏的縣委副書記親自帶隊,工作隊全麵進行了審查,沒有查出我的任何經濟問題,那時,我真的也就不可能有什麼經濟問題。當時,我們的賬上隻有一項開支,那就是跑項目三年來總共花出去的差旅費16000元。

“經過這一次徹底審查,我雖然沒有經濟問題,但是這對我的打擊太大了。我老老實實地給村裏人辦事,村裏人卻到處告我的狀。我真的沒心思幹下去了,心裏有些窩囊氣壓抑著我,就是發泄出不來。經過審查,我雖然很清白,但是我真得不想幹了。當時縣裏在審查後決定,還是讓我繼續幹下去,但我卻下定決心走出村裏。之後,我終於與兩個多年來的合作夥伴,也是我的兩個老同學,我們辦了另外一家企業,那就是後來我們三人創辦的”工貿公司。

“這是一家由三人入股的股份製公司。這家公司注冊後,我們三人合作得很好,幹得也很紅火熱鬧。在這三年中,我們每年向縣財政上交30萬元~50萬元以上的稅金。在當時的全保德縣的私營企業中,別看我們才三個人,我們是全縣人均納稅第一名的企業。”

王文森緩緩地說:

“1997年~1999年期間,我們經營得相當不錯,收入也相當可觀,成了縣裏的納稅大戶之一。”

1999年,保德縣全縣範圍內的企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不景氣,差不多的國有企業在那年都統統倒閉了,也包括我現在接收過來經營的這家水泥廠。

“在我接手時,這家水泥廠作為國營水泥廠已經停產了5年之久。當時縣長說,你是能把這個企業啟動的人,你來幹吧。這個點名讓我幹的縣長就是當年審查我在村裏辦焦化廠的那名縣委副書記,應當說,經過他對我的那段審查,他對我應當是比較了解的。”

王文森邊說,邊回憶著。在室內的悠悠的燈光下,王文森顯出一種沉思狀。

這名縣長說:‘你去接手這家已經幹不下去的水泥廠,每年你得交承包費30萬元,不過,不交也行。’這是縣長當時對我說過的話。

“因為之前,已經有兩撥人接手過這家已經倒閉的工廠,他們都沒有幹成。倒下的水泥廠那個攤子,已經成了嫁不出去的閨女,在那會兒,沒有人敢接手了。”

說是每年交30萬元承包費,那會兒,第一任廠長名叫韓宇奇,是當時縣裏曾任縣長的兒子。他接手後沒弄好,離開了;第二任接手的廠長是王耀東,也沒弄好;等到讓我弄的時候,在我周邊的人至少有1/3說我也弄不成,說我能弄成的也隻有1/3.那真是半斤八兩,真讓我難下決心。

接手當時那個爛攤子,在保德全縣影響非常大。停產五年後的工廠,那裏自然是雜草叢生,荒蕪不堪,垃圾、廢棄物、雜土遍地。在我上任後,那些垃圾、髒土、雜草、廢棄物,整整用大車拉了20天才運送完畢。光花在更換廢舊門鎖上的錢就有3000多元。在那時候,廠裏電沒電、氣沒氣、水沒水,啥沒啥!一片荒蕪的原野和草地。

“到了第二年的2月份,我們前期投入了120萬元人民幣,才把廠子整修出來。在我們恢複生產後,開始生產出第一批水泥3萬多噸。那時市場很好,3萬噸水泥,很快賣出2萬多噸,還庫存了5000多噸,收入500多萬元,賺回了一倉庫水泥。”

王文森說的話讓我意識到了萬事開頭難的道理。他兩次創業,都是開頭難,但他克服了那些困難,把事情做成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才感到,這個水泥廠終於活了,讓王文森救活了……

他說他們這個廠,生產規模是年產5萬噸,實際年產量為3萬噸,在後來的努力中,他們又投入了3000多萬元,進行了一係列的技術改造,擴大生產規模,才使生產能力提高到了30萬噸的規模。

很快,他們對粉磨係統進行了改造,選用了新的設備和工藝,先後投入了1300萬元,上了輥壓機、V型選粉……經過技術改造後,現在45%的熟料就能生產一噸水泥,大量用礦渣、電廠粉煤灰,這就使成本降下來許多。

降低成本、電耗,一直是他們追求的目標。在他們達到最好的水平的時候,生產一噸水泥,他們能比同行節約20來度電。他們廠節能減排的力度很大,收益也很好。這些做法,很快受到了山西省經濟委員會的表揚。循環經濟指標不錯,環保也達標,在連續幾年的忻州市的環境保護檢查中,他們廠一直是名列全市環保第一,沒有因為環保不合格而停產,或者是受到過批評。他們真的做了應該做的工作,企業也通過了ISO9000質量管理體係認證。

他們在嚴格管理的基礎上,保證水泥質量,從不在出售水泥中出現缺斤短兩。他們視“顧客為上帝”的理念根深蒂固,力求達到滿足顧客的質量需求,讓客戶心悅誠服地滿意。

王文森說,今年,他們廠給國家上繳的利稅已達到200多萬元,銷售收入達到了8000多萬元,真正達到了他們廠製定的“安全、環保、優質、高效”的目標。

王文森一直在說著他們的廠子,那是一種奮鬥者真實感情的流露。真的,在他娓娓道來的同時,我隱隱地感覺到他對自己創辦起來的這家水泥廠的無比熱愛。在這家水泥廠的發展過程中,他付出了別人沒有的艱辛,付出了他自己才能體會到的那種勞動,他付出了自己的努力。當然,那是他和全廠職工共同努力的結果,是全廠勞動者辛勞和智慧的結晶。

我靜靜地聽著王文森的訴說,被他的能力和敬業精神所感動。我認定,這是一位智商很高的企業家,是一位腳踏實地的實幹家,還是一位能帶領全廠200多名職工共同奮鬥的傑出領導人。是他團結了全廠職工,是他凝聚了全廠人的智慧,把大家帶入了健康發展之路。同時也為保德縣做出了貢獻,成為當地的利稅大戶之一。

王文森與袁文成

在我與王文森談話中間,忽然門外有人敲門,還沒來得及開門,就從外麵走進一位中等個頭的、年齡約有40歲開外的男子,他一進門就緊緊地握住了王文森的手,說著一套又一套的客氣話。

“你看,我不知道你在這裏,我是聽有人說你在這裏,我就自己跑進來了。有點不速之客了……”

我一眼就看出來了,這是一位經過酒場搏鬥後走出來的漢子,滿嘴的酒氣很快就充塞和彌漫了我這不大的賓館房間。

來人的臉上是紅撲撲的,他是個方圓臉型,身材長得不胖也不瘦,臉上的酒韻看起來還真好看,進門後,他的話也特別多。

“你們廠給咱縣裏做貢獻了,是咱縣的利稅大戶,縣委書記、縣長也得高看你一等的,縣裏人也會高看你一等的,那是應該的。”

王文森一直是低調,在說著謙虛的話:

“哪裏話,我們不行,你那裏好。”

“不是啊,你那裏全縣人都知道啊!那兒成了風水寶地了,你給保德全縣作了大貢獻了。”

來人一邊說著話,一邊還點起了一支煙,他邊說邊抽著煙,那煙頭一直在燃燒著,煙灰已經很長了,依然掛在煙頭上掉不下來,他也不急於彈到煙灰缸裏。兩人都在抽煙,屋子裏那真是煙霧繚繞,嫋嫋輕煙,讓我們三人處於煙雲繚繞的虛無縹緲中。

王文森對來人很客氣,給他點煙,倒水。

兩人把話題都轉到了水泥生產上,他們整整談了差不多一個小時,他們在探討著水泥生產的前景,在交流著水泥生產的工藝,那都是內行話。但是,來人一直是處於半醉半醒、似醉似醒的狀態……

來人一邊說,一邊還和我在打著招呼。王文森告訴我,這是他的親戚,是他的姑舅表弟,名叫袁文成,是保德縣東德水泥廠的董事長,這也是一家年產10萬噸水泥的生產廠家。近幾年這家廠子也搞得很不錯。所以叫東德,是由於這家水泥廠是保德縣與山東省一家水泥企業合作經營而取名的。

袁文成是在半醒半醉的情況下離開的,走之前還和我打著招呼,很有禮貌地離去了,走起路來還是踉踉蹌蹌……

在王文森的辦公室裏

來到保德縣,那是非要到保德縣水泥有限公司不可的。

這是坐落在保德縣城外橋頭鎮的一家企業。這個橋頭鎮,比人們想象到的一般鎮子很不一樣,大不一樣。

說是鎮子,卻大大超過了人們見到的一般集鎮。一是這裏的企業聚集,有中央企業神華集團公司的一個部分在鎮子附近,那當然是中央最大的煤炭企業了。還有像保德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這樣的企業,當然不止這幾家。在這個鎮子上,街道鋪麵密集,過往車輛擁擠,有時就把街道給堵住了。這些車輛,大多是運輸車,是運煤和運水泥的大型車,還有運送其他物質的大型運輸車輛,那真是川流不息。

鎮子真的很繁華,這鎮子離縣城大約有十多公裏,王文森創辦的保德水泥有限公司就坐落在這個鎮子的一處偏於一側的山腳下。

在主廠區,和我在別的地方看到的水泥廠廠房大同小異,這裏的不同之處是,來來往往的人並不是很多。是在生產狀態,卻又不是忙碌的景象,一切有條不紊,秩序井然。

我走進王文森的辦公室。他們的辦公樓,是一座二層舊樓,一看便知是很早以前蓋起來的那種樓房。雖然舊,但依然在做辦公樓,這座二層樓上擠滿了他們廠子裏的首腦、指揮、調節、調度機關。

王文森的辦公室,坐落在第二層最東頭,那是兩間簡易的辦公室。在辦公室裏,是套間。裏間是休息室,外間是辦公室。王文森的同僚說,王文森經常在這裏夜間加班,直至通宵達旦,所以他有個休息室也就是必須的了。

辦公室很簡潔,但有一條,那就是窗明幾淨,一切井然有序。那是一張大寫字台,上麵擺滿了文牘以及所需要的辦公用品。一側有電腦,在後麵兩側,是他的辦公用的櫥櫃,裏麵放置著辦公所用的報表、文件、書籍、筆記本,應有盡有,那真是一件百寶櫥!

在我與王文森交談的空閑中,他輕鬆地打開了電腦,看來,他是常常從電腦裏上網了解整個社會動態的,尤其是經濟運行的動態,行業經濟運行的動態,那是他最為關注的目標。他在操作著電腦,很熟練的樣子,顯然已經是老手了。這是他在指導生產時離不了的重要助手,也是他能夠“海納百川”、知識麵廣的一個重要信息來源。不難看出,他是一個很愛學習的人,而且是學無止境的、追求無止境的、好學上進的人。

我在和他交談時,從外麵走進一名年輕人,走到了他的麵前,是在向他彙報工作的。在他們的交談中,我感覺到王文森是在與一名財務人員談工作。顯然,那名年輕人在他麵前有些問題回答不出來,顯出了一種尷尬的情態。我看出,王文森對他的部下的要求是很嚴厲的,但也是很有耐心的。他是在給那名年輕人上課,講道理,讓他掌握相關的知識與技能。

在寂靜中,我感到了他們談話的分量……

我與王文森在他的辦公室裏進行著交流,我在與他交流中感覺到,他對於他的廠子那真是了如指掌。他們廠裏的每一個數據,每一個細小的環節,他都能很翔實地、認真地告訴你。他在說話間,語言很流暢,那真是流水行雲,廠裏的一切,他都能款款道來。尤其是當前社會發生的社會經濟動態,他都能用許多精準的數據,完整地分析一些社會經濟動向,這是一般企業家應當具備的,但又是一部分企業家們,尤其是那些實幹家們經常所忽略的。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在戰爭中是這樣,在經濟活動中也是這樣。經商就是商戰,商場就是戰場啊!

在那名年輕人走後,王文森告訴我,剛才離開的是一名大學畢業生,在他們這裏的財務部門工作。他說:

“他們這批年輕人,熱情有餘,經驗不足,需要不斷地加以幫助和在實踐中鍛煉,才能達到提高業務水平和不斷增長才幹的目的。”

他說他這裏近年來陸續進了一些大學本科、專科、中專畢業生,現在已經把他們放到一定的崗位上進行鍛煉、培養,這對一些年輕人是很需要的,我們的事業總要後繼有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