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創業者(3 / 3)

山西雙良水泥有限公司,堅持持續發展開拓市場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科技進步為手段,實施管理體製市場化,資源配置最優化,主業發展專業化,經營開發多元化,基礎管理規範化的原則,組建了以水泥為主、相關產業為輔、資本多元化、產業結構多元化、組織形式多元化、經營市場化、管理科學化的企業,打響了“雙良”水泥的牌子。

山西雙良水泥有限公司,通過拓寬融資渠道,與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山東張店水泥合股成立了“太原市德龍超細粉科技有限公司”,深化了資源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優化配置,做大做強。實現產能最大化,效益最大化,營銷機製市場化,員工薪酬市場化。與此同時,不斷進取,銳意改革,強化企業與市場競技的融入性,轉變觀念,建立了新型的利益分配機製、新的運行機製。他們以新理念與實踐相結合,煥發了企業活力,開創了一條企業自我改造升級、自我發展的新途徑,從而形成了新的產業鏈,輻射省、市及周邊地區的相關行業。把一個年產水泥近二萬噸的小企業發展成為一個一年上繳利稅500餘萬元人民幣的大型企業,創造出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實現了企業的騰飛和跨越。

山西雙良水泥有限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遵循科技優先、質量第一、恪守合同、信譽為本的原則。立足山西、服務全國、麵向世界,尋求更大的發展機遇,迎接更大的挑戰,為企業創出牌子,尋求更大更好的發展。

人才是雙良水泥有限公司的發展動力

我在與雙良有限公司的員工們聊天中得知,這個公司人才濟濟,這成為這家公司發展中的一張王牌。

一個僅有不到四百人的水泥企業,中專以上專業人才就達到了39%,這是擁有了全廠十分之四的知識人才啊!有人才,事業發展才會有後勁,才會有活力。正是因為李虎森重視知識,重視人才,人才才能源源不斷地走進了這家水泥企業。

雙良水泥有限公司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才的理念,在企業員工素質的不斷提高中夯實企業文化基礎,實現向科技型企業的轉變。

多年來,這家企業先後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專業人才,打造了一支“懂管理、會操作、能維修”的新型高素質的員工隊伍。

李虎森為培養人才,采取了一係列寬鬆的培養人才的措施。廠裏規定,凡是在職員工進修學習,廠裏都開綠燈,而且,在經濟上給予支持,上了中等專業學校的員工,廠裏給報銷60%的費用;上了大專學校的員工,廠裏給報銷80%的費用;上了本科院校的員工,廠裏給報銷100%的費用。

化驗室主任周紅說:

李虎森董事長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特別支持大家進一步深造。他本人是西安交通大學畢業的工程碩士。1993年,我們廠裏和太原鋼鐵公司技校合辦了中專建材班。這個建材班,從《水泥工藝》入手,培訓人才。1991年時,當時廠裏發展很快,大批量用人,從社會上招人。就是為了提高這批人的專業素質,開辦了中專建材班。當時,廠裏各個骨幹崗位都有人參加,看火工、磨機工、檢驗工,好多崗位都有人參加了培訓。大大地提高了廠裏職工的基本素質,尤其是年輕職工的基本素質。培養了大批的技術人才,這對廠裏的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廠裏進行的廢渣研究工程,一直沒有停止過,現在仍然在進行中。水泥生產中配料摻有鋼渣,技術先進,我廠在這個課題的研究上是領先的。在全國所有水泥行業中,我廠有兩項專利:一是鋼渣水泥,鋼渣水泥熟料;二是低熱鋼渣、礦渣水泥。這在全國是領先的。我廠還參加對廢渣的全方位開發,是鎂渣、金屬鎂、矽酸鹽研究的全國的主要參加單位之一。

“探討粉煤灰、原灰、初灰的研究,我們化驗室就兼任著這個項目,研究還在進行中。”

周紅說:

“現在我們廠裏的員工中,有一名博士,九名碩士,大學本科、大學專科以上學曆的員工有100多人,我廠的技術力量真的是很雄厚的啊!這在全省水泥行業裏也是很少見到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在我們廠裏已經蔚然成風,形成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氣氛。這和李虎森董事長有著直接的關係,是廠裏重視人才的良好結果。”

李虎森的超前思維

我在雙良水泥有限公司的幾天中,常常會聽到人們在誇讚李虎森的超前思維和他的科學發展意識,這成了廠裏人共識。他們說,如果沒有李虎森董事長的超前思維、科學發展意識,雙良水泥有限公司不可能發展到今天的這個樣子。也不能躋身於太原市水泥企業的前三強。這些結果,都和李虎森董事長的超前思維有著直接的關係。

廠裏的工程部長張克智說:

李虎森董事長思維超前是一貫的,他剛進到這個廠時才50多個人,後來發展到100多號人,他總是在不停地搞新的項目,他剛來時麵對的是一個土立窯生產線,後來上了一條2.5米幹法水泥生產的回轉窯,那是日產120噸的回轉窯。那時人們有議論,說幹得好好的,又要借了錢幹這個回轉窯,人們不理解。後來這條生產線上了,投產了,才傳出來消息:如果不上這條生產線,我們廠就超不過當時要關停小水泥廠的最底線,就要被淘汰。再過了兩年,我們廠又上了一條日產2500噸的水泥生產線,李虎森董事長一直帶著我們走出困境,借上錢去辦事,辦實事。每一次都是在危險來臨之前我們就走出去了,走在了前麵。

“我們廠的礦渣超細粉磨技術,在礦渣運用方麵整個打開了,可替代水泥、高性能混凝土。這個項目,我們廠走在了前麵。這個項目,是德國萊希莫和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在合作搞的,我們能走在前麵,那是李虎森董事長的超前思維引導的結果。”

設備部長趙慶衛說:

“我們董事長有超前意識,他深知企業生存的條件是要有規模和效益。如今,我們成為了太原市水泥行業的三大品牌之一。這些都是全憑我們自己折騰慢慢發展起來的。”

在科技興廠方麵,李虎森是帶頭人。科技興廠,實際上就是超前思維的具體體現。

山西雙良水泥有限公司堅持科技領先的原則。他們自主研製的鋼渣、礦渣複合水泥在國內同類研究中屬先進水平。《鋼渣代替鐵粉燒製優質熟料》《少摻量鋼渣礦渣水泥》通過了成果鑒定,《白鋼渣代替部分石灰石和黏土》《粉煤灰代替黏土煆燒水泥熟料》《水渣代替黏土》三項技術成果,現已應用到工業化生產試驗,這幾項成果的應用可以生產適應新標準的水泥和低堿水泥。2006年,《鋼渣代替鐵粉配料生產優質熟料》項目在獲得太原市科技局的科技項目經費支持的同時,被評為太原市優秀科技項目一等獎和山西省科技項目三等獎。

經過大力實踐和科學研究,山西雙良水泥有限公司不僅能給市場提供普通矽酸鹽水泥、鋼渣水泥、礦渣水泥,還擁有兩項存儲技術“電爐渣彩色水泥”和“鋼渣粉煤灰水泥”,為企業延長環保產品生命周期,適應市場品種需求,尋求新的再生資源,儲備了換代產品技術,為循環經濟發展奠定了科技基礎。2006年,被評為“太原市產學研聯盟試點”“山西省高新技術企業”“山西省民營科技企業”稱號。

山西雙良水泥有限公司的水泥,銷路很好,出售到太原市的相關行業,很受用戶歡迎。雙良水泥有限公司的水泥參與了石太高速鐵路、太佳線、新寶線、太原東山過境高速公路、迎澤大橋、山西國貿大樓等大型項目的建設。太鋼4350鍋爐的一次性澆注,用去了該廠生產的4000立方的水泥。

在水泥銷售中,李虎森常說,要重合同守信用,做事先做人。他要求,對重點客戶要優先進行保護,所以他們的客戶群是穩定的,而且是在不斷向外延伸的。在銷售方麵,也在體現著李虎森董事長的超前思維。所以銷售狀況是很好的。

正是因為李虎森的超前思維,雙良水泥有限公司的科研、技改都發展得很出色,在太原市乃至山西省都有著一定的影響,而且聲譽良好。正因為李虎森的超前思維,才使雙良水泥有限公司一步一步地發展起來,而且成為太原市水泥行業的佼佼者,無論從產量、質量、產值,都排在了太原市水泥行業的前列,從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成為對社會有著突出貢獻的優秀企業。

李虎森的超前思維,一方麵說明他的智商很高,一方麵說明他在不斷地進取,一方麵也說明他的責任心很強,另外還說明他是一個有著事業心和責任感的人。對全廠職工負責,對社會負責,都成為他要思考的問題,他要全力實現奮鬥的目標。他知道,企業要生存,就必須有規模和效益,這才能在企業激烈的競爭中把握住方向,站穩腳跟。

人性化的管理

他的員工是這樣稱讚他的:李虎森董事長對自己要求很嚴,自我約束很嚴格。

生產部經理閻有紅說:

李虎森董事長一直在進行著工廠的人性化管理。首先,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他是一個不知疲倦的人。他剛到這個廠時才30多歲,在過了20多個年頭後,他已經54歲了。他對這個企業真的很有感情,每天下班後,一般情況下他要從五點多在廠裏、車間裏轉到七八點才回家,好多時候他會幹到晚上十一二點才離開。他的主人翁思想非常牢固,愛廠如家。他在工作上付出的太多,幹工作非常辛苦,廠裏人都知道他的這種辛苦精神。無形中,其實他成了大家學習的榜樣。

李虎森董事長對職工很關心,尤其是對老職工,每年過春節時,他挨門挨戶去拜年,問寒問暖,每年春節他要跑到老工人家裏看望,總的走上40到50戶人家,老工人們很受感動。他帶著廠裏的領導層送去慰問品和慰問金,然後聽聽大家的意見和反應。因為在我們廠裏,老一點的職工都是廠裏的股東,我們廠是靠著全體職工的集資才逐步發展起來的。起初的股份製啟動資金是大家入股籌集的,那時真不容易,現在發展大了,熬過來了,自然不能忘掉這些老職工啊!

“我們廠人氣很旺,大家都關心企業的發展,在乎企業的一舉一動,企業的行動都連著每個職工的心啊!”

閻有紅說:

“我們廠裏的領導班子很團結,董事會一班人,正副總經理一班人,都很團結,分工明確,各負其責,責任到人,真的很協調。”

李虎森也很重視社會公益事業,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他動員全體員工捐款、捐物,心連著災區人民,時刻關注著災區人民。

新產能——新建的回轉窯生產線

我總聽到廠裏的人們說著新建中的一條水泥生產線,這條線投產後,能使廠裏的年產水泥達到150萬噸。這讓我很好奇,我於是抽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去到他們的新工地,那是山西雙良水泥有限公司裏升級換代的新希望啊!

廠裏人都說,為了上這條新的生產線,廠裏先後投入了3.3個億的人民幣,這可是個大數字啊!他們在建的這個新廠,日產水泥可達1500噸,這給他們帶來了新的希望。這個新廠8月份生產正常運轉後,這個廠的產能可以提高到年產水泥150萬噸。這是一次大的跨越,一次大的飛躍,廠裏現有職工要有100多人投入到新廠的運行中。

老廠距市中心的距離是15公裏,新廠距老廠還有十公裏的路程。在太原東山的大梁山上。這個新廠,雖然說距太原市區是遠了點,但從當前太原市搬遷眾多汙染企業到遠郊縣的情況看,山西雙良水泥有限公司離太原市的距離是最近的,雖然向東延伸了10公裏,但廠裏的產能卻是大大地提高了。

大梁山水泥新產能的投入,給全廠職工吃了一顆定心丸。職工們用不著害怕雙良水泥有限公司被淘汰,也用不著擔心下崗、失業,而是要朝前走,向前看,邁開大步求發展。前景看好,生產潛力很大,職工隊伍還要擴充、壯大,這實在是一件大好事。

我是乘車上到大梁山的,廠裏的司機一路上告訴我,他們這次投入建設這條新的生產線,完全是按李虎森董事長的超前思維決策的,資金也是通過各種方式融資的。職工們說,隻要能生產出高質量的水泥,就不愁賣不出去,現在的水泥市場是求大於供,水泥生產滿足不了用戶的需求,根本不會發愁水泥賣不出去,而是在考慮如何加快建設速度,盡快生產出好水泥。

車子在太原東山上的彎道轉了好多個急彎,經過了瓜地溝村子後,向上攀爬,十公裏的路程走完了,車子終於停在一處規模很大的建設工地上。

在我眼前,我看到了體積龐大的生產水泥的回轉窯。這裏真的在我眼前展開了又一處新的領地。雖然在工地上,工程正在進行中,一切還不是那麼井然有序。但是,那龐大體積的爐體和輔助設施已經在那裏聳立了起來,輔助工程主體也已經基本完畢,一切都在有序進行中。在我眼前,幾十畝大的一片工地上,展開了日產1500噸的水泥生產設施。高大的爐體,高大的廠房,聳立在了太原東山半山腰高處的一片開闊地上。

開車的司機說,現在是六月份,再有兩個月就要點火、開始生產了,那時是廠裏的歡騰的日子。廠裏的好多職工在盼望著這裏的投產、運營,好多人在盼著來這裏工作。盡管這裏離市區遠了點,但也有接送車,來回接送上下班的職工們。依然是有序的運作,依然是有序的水泥生產節奏,依然是李虎森董事長領導下的企業。其實我在工地看不懂什麼,但我看到了雙良水泥有限公司員工們的希望,這是我真正地看到了……

等我回到雙良水泥有限公司的賓館裏時,我的心仍然平靜不下來。我看懂了員工們在惦念著的這座新的生產線,那是他們的希望啊!

他們把廠址定在這裏,是有好多道理的。太鋼東山礦就在這裏,這處新的廠址有著很近距離的原料采購條件,就近采購,省去了許多麻煩和運輸、財力。是一重大節省,從這裏看出了領導者的大手筆和長遠發展眼光。

尾聲

在結束我的采訪前,我又與李虎森董事長進行了一次交談。其實,我已經沒有什麼再要采訪的內容,隻是為了表達一種敬意才特意安排的。

我看到了廠裏的各方麵發展,當然反饋給他。想不到他又告訴我一個消息,他們廠的賓館裏住下了一批客人,那是對他們進行審計的工作人員,約有七、八名之多。他說,在審計完成之後,他們將申請上市公司的運作,這對他們又是一次大的提升、大的發展機會,他們將抓住不放,爭取最好的結果。

我當然是祝願他們能夠取得成功,在新的征途上走出一條新路來……

前途是很光明,但工作任務很艱巨,努力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