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創業者(2 / 3)

雙良水泥有限公司的辦公區,就坐落在這一段道路的路邊左側高起處。路的兩邊,高大的綠樹張開了大傘,濃蔭密布,把下麵都遮蓋了起來,下麵,那是一片片開闊的陰涼地。在道路的兩旁,疏密得當地種滿了各種花草,那可真是花團錦簇。沿道路兩側鋪開,像是花園,就是花園,在人們麵前展開了一幅秀美的畫麵。在那影影綽綽的密樹濃蔭裏,坐落著廠裏的辦公樓和輔助設施。從進廠門到生產區域之間,足有近百米的花園景觀讓人們感受和觀賞。從林蔭中透視過去,可以看到廠裏高大的廠房和機器設備在空中高高聳起。藍天在樹蔭後成為了這個工廠的大背景,襯托著廠裏的生產設備、廠房等附屬建築物,構成了一幅完美的畫卷。

我在注視這一片優美的環境,深感這樣的環境真的來之不易,以廠裏工人們的話說,這是雙良水泥有限公司的李虎森董事長一手抓出來的。

一開始搞環保的時候,廠裏經常組織全體員工參加義務勞動,有的工人當時不理解,有怨氣,甚至說這是勞民傷財,不值得幹。經過一段時間勞動實踐後,人們才逐漸明白過來,醒悟過來,才理解了這種勞動的深層次的含義。才認識到:環境保護是百年大計,千年大計,從長計議,就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才對。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們應當做這栽樹的人,把乘涼留給子孫後代。

李虎森說,1988年,他們剛進到這個廠子時,廠裏很荒涼,有野雞、野兔在廠區出入,職工們沒有茶爐,喝水也很困難,連辦公樓都是歪歪扭扭的。廠裏的人流失很嚴重,隻剩下了50來個人。可想而知,那時廠裏的環境狀況就很糟糕了。當時,廠裏到處是胡亂堆放的廢舊器材,各種垃圾。既然廠裏的生產很不正常,其它也就很難正常了。諸多的不正常,就形成很不景氣的狀態了。

老工段長劉偉林說:

“我是在1975年從上山下鄉知識青年中來到這個水泥廠的。這個廠最初創建於1958年,是由當時的十三冶金公司建的廠。當時是小土窯,產量很低。後來歸屬了太原鋼鐵公司管轄,成為太鋼的直屬廠。我在這家工廠三十年中,廠裏換了五六任廠長,始終沒有搞起來。在李虎森接任前,廠裏近400人都陸續調走了,走的隻剩下50來個人。”

事實上,李虎森進廠來到這裏上任之前,這家廠子也曾經來過一個新到任的廠長,他在這裏待了短短的個把月,就悄悄地離開、走掉了。就是這個舊攤子,在李虎森剛剛接上手時,為了改變生產狀態,為了改變環境狀態,李虎森和他的員工們那真的是付出了代價。一是資金;二是適度的規劃;三是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有了這三條,環境麵貌就改變過來了。在這三條之中,最重要的還應當是生產狀況的好轉。生產上去了,廠裏的收入就增加了,那就有足夠的資金改造環境了。當然,有錢也不一定能夠下決心改變環境。這就要看廠裏的領導有沒有高瞻遠矚的理性思維了。

李虎森他們,在那時抓住了機遇,也抓住了人心,當然也就是抓住了環境改造。終於成為了雙良水泥廠他這個廠裏的董事長最為成功的一招。

李虎森告訴我,他這樣抓環境的魄力,是受到了他父親李雙良的影響,而且是相當大的影響。

廠裏的生產部長張克智說:

我是1993年來到這個水泥廠的,我經曆了水泥廠差不多整個的發展過程,我看到了水泥廠天翻地覆的變化,這裏的變化真的是太大了。在環境保護方麵,我們的李虎森董事長,要求嚴,抓得緊,舍得花錢,投入很大。水泥廠的治理,一是粉塵、一是噪音,為了治理,先後陸續投入資金,使水泥廠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我記得剛到這裏時,廠裏的中心地帶就隻有孤零零的一座辦公樓,周圍什麼也沒有,那座樓當時是單身宿舍。當時,進廠後走過來的大道,是一條不很寬的小路,後來在整治中才改成了斜坡、綠化帶。我們廠從1997年開始,搞了幾年種樹、綠化,那是全廠總動員,全體員工投入進來,大家義務勞動,全員參與,飆著勁兒一起幹,一直延續到現在。這種長時間的綠化,使廠裏的麵貌大大改觀。如今的辦公樓前成了花園,道路兩旁種了梧桐樹、鬆柏樹、槐樹、榆樹、山楂樹,還種了月季、牡丹、芍藥、丁香花等各色花卉。這是我們廠裏花團錦簇,成為李虎森董事長帶領大家幹出來的一大功績啊!

現在,我們廠裏有了專門從事綠化的部門,他們專門負責全廠綠化方麵的事情,責任到人,綠化就更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了。這也是李虎森董事長一手建立起來的,一手抓出來的,當然,也是全廠人齊心協力共同幹出來的。

如今,從我們廠的大門口下麵乘車上來,進廠前,一開始還有點荒涼的感覺,等走進廠門後,就感覺不同了,舒服多了。滿目蔥蘢,一片綠色,花草遍地,根本不像一家常年生產水泥的企業。

“這當然隻是個好看的外表,更重要的是,我們廠把生產現場的廢水、粉塵控製得很好。我們廠已全部使用了袋式除塵器,有清灰裝置。這種除塵器,在工作一段時間後,會有專人處理除塵器,把袋裏的粉塵取走,其實取走的就是水泥產品,這成為一種回收。袋式除塵器一般運行一年,隻要爛了一點窟窿就報廢了,淘汰了。這種除塵器的投入是要大一點,但是,為了搞好環境保護,促進文明生產,提高社會效益,我們廠是舍得投資的,即便花再多的錢也要搞環保。”

說到環境保護,廠裏的人們一致認為,李虎森董事長真是舍得在環保上麵大手筆地投入,也舍得為環保大手筆地用力氣,做工作,所以,現在廠裏才有這樣的環保狀況,讓人們值得驕傲,值得自豪。這一方麵是社會發展的整體需要,是大的發展趨勢。同時,也是廠裏的一種品位與高端要求,必須這樣做。

這樣的環保狀況,成為雙良水泥有限公司的一大亮點,也成為水泥行業中的很重要的一個景觀。這個景觀,反映了它的內涵,這是現代化企業的重要特征之一。這說明了雙良水泥有限公司跨入了現代企業的行列中。我也感覺到了這一點,而且是深深地感覺到了這一點。

據廠裏的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我,李虎森董事長在建廠之初就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李虎森董事長當時就提出了資源綜合利用的思路,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實現環保效益、社會效益,將企業宗旨定位於“為有益於人類社會生存發展而努力工作”,把“創生態綠色企業、促環保效益雙盈”確定為戰略方針。以“清潔生產就是質量,清潔生產就是效益、清潔生產促進安全”的企業生存理念,貫穿在生產過程中。消除行業汙染,實現清潔化生產。2004年,投入298萬元人民幣,改造完善除塵設備,對露天堆場進行全封閉管理,有效控製了二次揚塵。與此同時,開辟南護坡林帶1226平方米,廠內植樹綠化帶1600平方米,植草坪4000平方米,建造50平方米動感花園一座,新製噴景式、流體式植被彩帶2000平方米,開墾2400平方米苗地,種植側柏56000餘株,種植楊柳苗2000餘株,總綠化麵積達到27665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38%。綠化工作逐步走向以綠養綠的良性循環軌道。

現在廠裏的情況是,在景物的科學配置點綴下,三季有花,有了舒適、優雅的工作環境。實現了人、機、自然的和諧共存,改變了水泥行業的嚴重汙染形象。使山西雙良水泥有限公司在環保的軌道上健康發展,切實改善了員工的工作環境,由此獲得了“山西省建材行業優秀企業”、“杏花嶺區文明單位”的稱號,並被太原市建設管理委員會、太原市園林局、太原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聯合授予“園林化標兵單位”的榮譽稱號,也由此獲得了“太原市勞動模範”的光榮稱號。

就這樣,雙良水泥有限公司成為了一個可循環利用生產生態綠色產品的新型工業園區,成為地區經濟建設的優秀代表。

忙碌的早晨

我住在雙良水泥有限公司的賓館裏,早晨起來的很早,這是一個非常誘人的黎明。我在晨曦中,走出賓館房間,走進了雙良水泥有限公司的美好環境中。

太陽已經冉冉升起,陽光在早晨的綠色植被上輕輕地灑上了一層金輝,看著是那樣悅目,又是那樣讓人陶醉。綠色的樹葉、花草、廠房的屋脊上,被抹上了一到金色的線條,一切都被罩在了金色中。

賓館、辦公樓前是一條廠裏的主幹大道,大道寬展、疏朗,那裏已經有人在清掃。這裏是按著中國人的傳統做法:“黎明即起,灑掃庭除”進行的。這是例行的打掃,天天如此,一年要延續365天。清潔工人實在是很用心,他們是人類社會中最愛幹淨的人群之一。落在地上的樹葉,一天遺留下的垃圾,都讓清潔工人們打掃幹淨了。黎明從陽光中醒來,一縷縷陽光射進了白楊樹樹叢,這陽光的斜射帶給了人們一天的歡樂、興奮。陽光是那樣明媚、柔和、親切、自然,讓人們感到無比的舒服、愉悅。一切是那樣入目、燦爛、喜悅、歡欣,這就是雙良水泥有限公司廠區的早晨。

我站在廠子的一端,遠遠望去,廠區映襯在樹叢中,高大的廠房,聳起的群樓,在樹叢中閃現,從這裏看到了現代企業的節奏,它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讓工廠充滿了生命力。同時,機器的轟鳴與廠區的安靜成為了鮮明的對比。

7點半左右,廠裏的員工們陸續來上班了,接送車送來了第一批上班的員工,這也是來接班的員工。一大批員工從接送車上走下來,他們在靜默中走進了廠區,一切是那樣有條不紊地進行。這就是雙良水泥有限責任公司的黎明。

樹叢中小鳥在鳴叫,叫聲是那樣歡快。歡歌笑語淹沒了早晨的廠區。雙良水泥有限公司的新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

我漫步在寬展的雙良水泥有限公司的大道上,兩邊是樹木的濃蔭遮蔽,綠草散漫,鮮花盛開在道路的兩側,一切是那樣寂靜。但是,廠裏的機器聲在轟鳴著,生產在運轉著,這家水泥廠掀開了它嶄新的一頁……

下班後的工人們也陸續走了出來,那是早晨從崗位上下來的第一批工人。他們下班後的時間裏,在完成了他們洗禮後,乘坐接送車輕鬆地離開廠區,回歸自己的家中。

緊接著,又一批上班的人們從接送車上走下來,這是8點之前上正常班的人們,這些人絕大部分是科室人員,他們也在晨曦中進入了自己的工作崗位,靜靜的晨曦,靜靜的黎明……

我走完了這裏的一個早晨,一個明媚的早晨,一個亮麗的早晨。我趁著這個早晨了解著雙良水泥有限公司的辛勞的人們,創造財富的人們。

這是一家快速發展中的水泥企業

給我留下的印象,這是一家快速發展中的水泥企業。

應當說,在太原市範圍內的水泥企業中,雙良水泥有限公司並不算老大,無論從產能和規模,它隻能排到太原市的第三把交椅。但這排在前三名的位置,也不是那樣容易得到的。那是由他們的產量和產值決定的,規模和信譽決定的。這個廠近年來在加快自身的發展步伐,無論是產量還是質量,他們都在大踏步地前進著。

山西雙良水泥有限公司,是全國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環境治理與保護“全球五百佳之一”的李雙良同誌治理汙染、綜合利用工業廢渣的延續工程。公司始建於1958年,1959年劃歸太原鋼鐵公司,成為太鋼的下屬企業之一,1992年回轉窯生產線建成投產,1993年9月作為太鋼集團公司建立現代企業製度,成為首批實施規範化產業分離的單位之一,正式成立了太鋼東山水泥廠,開始了新的企業之路。2002年2月順利實現了“工廠製”向“公司製”的轉換,正式更名為太原鋼鐵(集團)雙良水泥有限公司。2005年9月,由國家大型國有企業太原鋼鐵公司主輔正式分離,改製為股份製企業,成為獨立的法人單位。

準確地說,雙良水泥有限公司坐落在東澗河村東側,太原鋼鐵公司以東三公裏處,占地麵積13萬平方公裏,備有鐵路專用線,太原東山過境高速公路從門前經過。雙良水泥有限公司現有員工391人,中專以上專業人才占到了總人數的39%以上,其中博士一人,碩士三人。

山西雙良水泥有限公司曆經十多年,這家工廠以冶金工業固體廢渣為原料、循環利用生產水泥的企業。在2009年8月份,新建的回轉窯投產,產能提高到年生產水泥150萬噸,生產礦渣超細粉能力50萬噸,年處理太原鋼鐵公司冶金廢渣能力為70餘萬噸。擁有φ3.3×50m高固氣比先進工藝技術的幹法回轉窯及φ3x9m的三台水泥磨,整個工藝生產線全部采用先進的DCS係統進行生產管理控製,有著健全完善的管理製度和高素質的員工隊伍,而且通過了ISO質量管理體係和產品質量雙認證。

山西雙良水泥有限公司的水泥主打產品是“雙良”牌P。O42.5普通矽酸鹽水泥,P。S32.5、P。S42.5礦渣矽酸鹽水泥和具有後期強度高、水化熱低、耐磨性、抗硫酸鹽腐蝕性強、抗堿集料反應強、抗滲漏、抗凍等特點,適用於地下工程與防水工程、大體積混凝土工程、道路工程等特殊性能要求的產品:425#鋼渣道路水泥、425#鋼渣礦渣水泥、425#鋼渣粉煤灰水泥。

雙良水泥有限公司的產品“雙良”牌水泥曾榮獲“山西省名牌產品”“全國統檢合格產品”,這家企業2003年在全國第九次水泥品質指標檢驗大對比中,獲得了“全優單位”稱號;2004年在第九次全國水泥化學分析大對比中,獲得“全合格單位”稱號;在全省水泥性能檢測大對比中,獲“全合格單位”;並被評為水泥性能檢測“先進單位”;連續多年獲得“太原市推廣散裝水泥第一名”。

山西雙良水泥有限公司以“清潔生產就是質量、清潔生產就是效益、清潔生產促進安全”的企業生存理念達到了除塵設備齊全,環保達標,廠容廠貌優美整潔,獲得了太原市“園林化標兵單位”稱號。

雙良水泥有限公司生產的“雙良”牌水泥,由於節約能源,綜合利用工業廢渣,生產高性能水泥,被譽為“綠色建材”產品。產品被廣泛應用於高爐、橋梁、排水渠、高速公路、鐵路等各類重點工程建設中,有著很高的知名度和信譽度,深受用戶歡迎,名牌效應日益顯現。這個廠生產的“雙良”牌普通矽酸鹽水泥、礦渣水泥、鋼渣水泥有著強度高,質量穩定的特點,山西雙良水泥有限公司獲得了“全省水泥產品質量對比驗證優秀單位”“山西省質量信得過單位”的光榮稱號。十多年來,在改革中誕生的山西雙良水泥有限公司在公司帶頭人李虎森董事長帶領下,堅持以建設“雙良”企業文化為著力點,全體員工在“為有益於人類生存發展而努力工作”的宗旨指導下,始終以創建環保特色型企業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充分利用太鋼冶金工業發展循環經濟為方向,以科技興企為手段,銳意進取,追求著企業“環保、管理、品種、名牌”四個特色的企業目標。有著以保護環境,變廢為寶,利用工業廢渣生產環保產品的“環保特色”;有結合企業實際的“標-值”模式思維理念的“管理特色”;有及時淘汰、及時開發、一邊生產、一邊研製、種類繁多、儲備豐盛的“品種特色”;有高質量、高檔次、高境界、市場效應強的“名牌特色”;山西雙良水泥有限公司充分調動工程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揮校、企聯合研發優勢,尋求新的再生資源,儲備多項產品換代技術,為企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在服務中促進生態化和諧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人棄我取,人取我長的差異化戰略,重質量、講信譽,創造出自己的特色,使公司得到了市場的選擇和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