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創業者(1 / 3)

記山西雙良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長、太原市勞動模範 李虎森

我與李虎森是在太原市東山雙良水泥有限公司他的辦公室裏見麵並認識的。

在與他見麵之前,山西省建材行業辦的人隻說他是太原東山水泥廠的董事長,所以要對他進行采訪。等我來到東山水泥廠廠門口時,我才看到了大門口迎麵聳立著的一麵牆,上麵有一行大字,內容是:“學習李雙良同誌一心為公、艱苦創業的工人階級主人翁精神,把太鋼辦成第一流的社會主義企業。”落款是江澤民。這是江澤民在1990年1月22日來太鋼時,親筆手書的毛筆字,這是寫給這太鋼的題詞,這時我才意識到,這裏曾經是太鋼的下屬企業,也是大名鼎鼎的、曾被聯合國給予獎勵的全國勞模、太鋼工人李雙良參與創辦的水泥廠。

而李虎森,就是在太鋼治理廢鋼渣中建廠時進入的廠長,他是李雙良的第二個兒子。但李虎森是憑著自己的努力和經營開辟出一片新天地來。這家水泥廠早已脫離太鋼的管理,成為獨立的社會水泥生產廠家,而且是一家不折不扣的股份製企業。

李虎森其人

山西雙良水泥有限公司,位置居於太原東部山脈的半山腰中,當我乘車上去時我才發現,去過太原市許多地方的我,卻從沒有來到過這裏。讓人欣慰的是,這裏的村莊名字是很熟悉的,丈子頭村、瓜地溝村、東澗河村,這些村莊我很早就聽說過。

原來,我從司機的裏程表上得知,從市中心到雙良水泥有限公司的裏程足有15公裏。東山水泥廠就坐落在東澗河村東邊的半坡上,而且有太原市東山過境高速公路橫亙在廠門前約五十米處,一眼望去,東山過境高速公路上的過往車輛曆曆在目。應當說,這是我在太原市這麼多年來到東山邊上的第一次,頗有新鮮感。

見到李虎森時,他正好在辦公室裏與一個他們廠的事業合作者在談工作。他看到我到來,很快停下了他們之間的談話,客氣地說明情況,約定了他們互相之間下一次的約見時間,這才與我單獨攀談起來。

應當說,我們之間畢竟有點陌生,沒有見過麵的人初次談話時總會出現一小會的短暫的拘束。好在山西省建材行業辦公室的同誌,在送我來到山西雙良水泥有限公司,並將我的來意向李虎森作了相應的介紹後,才開始了這初次的對話。

我感覺,我們的交談並不拘謹,這大約是有著共同的語言所致吧!

坐在我麵前的李虎森,憑我的感覺,他與他的父親、全國著名勞動模範李雙良是有許多不同的。因為我在電視屏幕上曾多次見到過李雙良。

第一,坐在我麵前的李虎森個頭很高,如果他站在那裏,看上去將近有一米八的高度。他長的身材勻稱,虎背熊腰,氣宇軒昂,真有點不同凡人、出類拔萃的樣子。

李虎森長就一幅大臉盤,也就是那種方圓式臉盤。他的臉色紅潤,神采奕奕,好像渾身有著用不完的力量,使不完的勁。我看出來,那是一種厚重與結實,是一種魅力與強勢的外在反映。與此同時,他身上也流露出一種厚道、誠實的人才會有的樸實氣質。在我與他不相識並初次見麵時,感到他真的是一臉誠懇,一心坦蕩,臉上、身上沒有虛假可言。而且是那種特有的謙恭,沒有一點霸氣,隻有的是和顏悅色。看著他個頭很高,但發現他說話時卻是柔和、緩慢,頓開並放緩語氣和節奏,沒有一點張揚的感覺,完完全全是一種平實。

他說話時,很帶鄉音,滿口說的是地地道道的太原話,整整的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太原人,但他的祖籍卻是忻州原平。

他身上的穿著很樸實,是廠裏統一發下來的工作服,那藍色的工作服很可身,胸前還繡著他的名字:李虎森。我看到他們廠裏所有人的工作服上,都在胸前繡上自己的名字,很是整齊,也很好辨認,且還很時尚。他所在的辦公室,是一座二層樓上的第二層最東麵的陽麵家。從外觀上看,這兩座樓房顯然是很普通的,也是很陳舊的。憑著我的直覺,這好像是七十、八十年代那個時期的建築物。樓的外牆麵上刻意地塗了一層灰色,那是水泥的本來顏色,樓體真的與水泥的顏色完全一致,這樣看來,和這個水泥廠的整體感覺很協調。但無法回避的是,這色調同時也流露出一種灰暗、陳舊與滄桑。

那是兩座並列著的二層樓,都是坐北向南的朝向,而且麵臨著廠區寬大開闊的柏油路。在這兩座樓中,一座是辦公樓,另一座是辦公樓兼招待所。李虎森的辦公室就設在這座兼著招待所的辦公樓上。他的辦公室,是那種連在一起的裏外間,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套間。在這一套裏外間中,外麵一間,擺著辦公桌和沙發,是他辦公的地方;裏麵一間,有一半是衛生間,另一半是休息室。他的辦公室不很大,沙發、茶幾和辦公桌把這個剛夠十五平方米的房間堆得滿滿的,看起來這間房裏並不寬敞,外麵進來的人立足的地方都很小。這個房間內陳設很儉樸,但色調卻很明快。就在這個房間裏,我們開始了長長的談話,或者說是聊天,就我來說應當算是很正規的采訪活動。

我采訪的對象是李虎森,他的職務是山西雙良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黨委書記,同時也是西安交通大學應用數學專業畢業的碩士研究生。

李虎森開了頭,他不緊不慢地說:

我是1955年出生,1971年參加工作的,今年我已經有54歲了。我開始工作時就是個開車的汽車司機。當時在山西南部臨汾地區的侯馬市國防工廠——541廠開汽車。我在1977年才從541廠調回到太原的,回來後到了當時的在太原鋼鐵公司的加工廠裏當司機。所在的單位是給太鋼供應石灰的汽車班。幹了一段時間後,我成了這個汽車班的班長。當時班裏一共有十個人,開著五部車。那時的我們這個班,是在開著值班車,專門為太鋼運送石灰。後來,我們五個人開著四部車幹上了,減少了一半人,還保持著原來的工作量,就這樣,我們在努力地幹著這件運輸石灰的差事,終於,我們幹出了成績,我這班長在1978年被評為了先進,出席了共青團山西省代表大會,我就這樣成了‘山西省青年突擊手’。

“1980年,我被調到了太鋼加工廠汽車隊擔任了副隊長的職務。這時的太鋼加工廠的汽車隊,已經成為太原鋼鐵公司的四大汽車運輸隊之一。太鋼加工廠汽車隊,當時擁有70多部大型運輸車輛,那時的車隊開出來,真是浩浩蕩蕩,怪引人注目的,那是一支運輸行業很有戰鬥力的有生力量。”

李虎森頓了頓,喝了一口水,接著說:

“我當時隻有小學文化程度,那是因為,我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文化大革命中,我們都上不成學,學習上就沒有長進。到了1981年,我意識到我自己的文化程度太低,知識結構不行,不適應,不夠用了,開始對自己進行文化方麵的強化補習。那時我先後補習了初中和高中文化課,應當說這是很重要的一階段補課。到了1986年,我在補課的基礎上,考進了中等專科學校,進行了半脫產的學習,我考入的那所中專,是國家認可的中等專科學校。時間過得很快,到了1990年,我開始考上大專,進入大專學習。我考上的那所大專學校,是山西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我當時學的是國際貿易專業。2000年,我又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學大研究生班,當時選擇學習的是數學專業,這對我很重要。到2005年,我拿到了這所學校研究生的畢業證、學位證,完成了我一生中的求學曆程。

我的父親李雙良,是太原鋼鐵公司的勞模,也是全國勞模。他曾在1986年給中央領導彙報過,當時的太原鋼鐵公司利用水泥廠消化太鋼的廢鋼渣,中央領導、山西的領導、太鋼的領導對此都很重視,1988年,他們就把過去附屬於太原鋼鐵公司的這個集體所有製水泥廠接收回來,擴建成為了全民所有製的水泥廠,直接歸屬太鋼領導。那時我已是太鋼加工廠汽車隊的隊長,相當於工段長的職務、級別,正好趕上水泥廠擴建,當時急需要人,我就這樣被調到這家水泥廠裏來擔任廠長。

那時的東山水泥廠,年產隻有3000噸水泥,是用最原始的土立窯生產水泥的。我去的時候,經營很不景氣,原來380人的廠子,由於經營不善,人員陸續離走,我進去的時候,廠裏隻剩下56名職工,近四百人的工廠,隻剩下那麼幾十個人,那是一種什麼狀況啊!

當時的太鋼,在我進廠擔任廠長後,先後投入了6700萬元的資金,建起了一座在當時還是比較先進的預熱器回轉窯水泥生產線,當時的水泥產量很快達到了年產近10萬噸。1997年時,年產也隻有5萬噸~6萬噸,到了1999年,產量達到了10萬噸。

由於當時的企業規模小,人們就開始醞釀著進行改造。我當時看到這種情況,就想方設法找人進行聯合。說聯合,那時還算個大膽的設想。2000年,這個水泥廠又上了一條機立窯的水泥生產線,產量明顯提高了。到2004年,我們開始改造回轉窯,把回轉窯改造成了水泥幹法生產線,當時水泥日產達到了1000噸,應當說,這是靠集體的智慧,靠職工集資並加上自籌資金兩億元才辦成的,這完全是自力更生的結果。

“現在我們的企業發展了,我們又新建成一條生產線,日產3000噸水泥熟料,準備在2009年8月份點火,9月份投產,這是我們建成的到目前為止最先進的水泥生產線”。

李虎森廠長停了停,又喝了一口茶水,接著說:

太鋼建成這家水泥廠的初衷,是為了消化太鋼煉鋼廠、煉鐵廠淘汰出來的廢鋼渣、廢鐵渣。這些廢鐵渣容易消化,但這裏的廢鋼渣別人卻消化不了,隻有我們這家水泥廠才能做到這一點。這是因為前期的凝結時間強度上不去。為此,在2005年,我們水泥廠獲得了兩項國家專利。一噸水泥能消化22%的鋼渣,那真是百煉成鋼,我們雙良水泥廠始終在走著廢鋼渣處理的路子。

“我們水泥廠的工業廢鋼渣利用率已經達到了90%,生產所用的原料是太鋼石灰石礦排出來的排岩和石屑,石灰石利用率也達到了48%。一噸石灰石用48%,利用52%當生料。生料裏還要配鋼渣,在磨水泥時,是接近90%的工業廢渣。”

李虎森這時說到了專業術語,我對他的記憶力感到了驚訝。李虎森告訴我,使用鋼渣的好處,是沒有廢氣產生。利用鋼渣可以節約資源,也能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鋼渣摻進水泥中,能把煆燒溫度降低100度,還可節約能源。

李虎森說:

“現在我們提出來,如果把我們的水泥消化鋼渣的技術推廣出去,可為水泥企業降低成本,為鋼鐵企業處理鋼渣解決後顧之憂。經測算,2008年,全國全年總共產鋼5.08億噸,其中,煉鋼後的鋼渣占到了20%~24%,這就是說,這一年就有一億噸左右的鋼渣等待消化。如果按我們目前的消化能力計算,中國每年生產五億噸水泥,就可把剛渣全部吃掉。這樣做的結果,中國每年可節約1.5億噸資源,減排八千萬噸至一億噸二氧化碳廢氣”。

李虎森頓了頓,接著說:

“現在,我們廠的生產能力是年產40~50萬噸。八月份,我廠在新的一條生產線投產後,全廠年水泥產量可達到150萬噸。說到水泥,就想到環保。我父親李雙良搞了一輩子環保,我這裏深深地受到了他的影響。在太原市的多家水泥企業中,我這裏已經基本上算環保了。過去我們用的是電除塵器,現在我們全部用上了布袋除塵器。人們在過去的概念中,大多數人認為生產水泥的企業是傻、大、粗,髒、亂、差。但是,人們的認識現在不同了,人們意識到現在是循環經濟,現在的水泥能夠消化工業廢渣、生活垃圾,對空氣沒有汙染。水泥行業已成為循環經濟中的重要一環。對於消化化工廢品二噁英,用水泥生產去消化是最為有利。說回來,我們廠現在的重點是處理太鋼工業生產中的廢渣、鋼、鐵廢渣”。

李虎森與我的談話,我覺得應當是非常專業的,他像是在給我上課,我在靜靜地聽著他的講述,在那一刻,我真的是他的學生,不折不扣的學生。我的聽講是很專注的,因為我是外行。當然,他的講授,我們之間的交流也是很通俗的、易懂的。我聽著、聽著就明白了,基本上了解了他所講內容的含義,對他們水泥廠的生產現狀的了解,應當說,是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

這就是說,他是在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鮮活的雙良水泥有限公司消化太鋼鋼渣的專業課,這真的是非常非常難得,他是一位非常難以遇到的、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好教授。

一頓午餐

轉眼之間,我們的談話已至中午,該是午餐的時間了。我自從來到雙良水泥有限公司,坐到李虎森的辦公室裏就沒有動過窩,這回該到餐廳吃午飯了吧!

李虎森告訴我,要我和他一起吃頓便飯。他說他不會喝酒,請我諒解。我說這很好,我也不想喝酒,這真是想到一起了。但是,過了一會,他沒有到餐廳吃飯的意思,一直還坐在那裏。大約是快下班的時間了,找他的人也逐漸多起來,我看著他在與他們廠裏的人員交換著意見,也還是沒有讓我去食堂的意思。這讓我深感奇怪,但也不好說些什麼,隻好坐在那裏,我想,他大約是忙於處理公務吧!

廠裏找他的人都走完了,室內也很快安靜下來,李虎森還在和我聊著別的,就是不說到食堂吃飯的事。我正納悶時,辦公室的門開了。一位年輕女士端著一個大盤子走進來,原來她是送來了飯。這時我才意識到,他所以不動,就是讓我和他在他的辦公室裏一起吃這頓午餐了。

這很新鮮,我還從來沒有遇到過,能與他在他的辦公室裏共進午餐。於是,我興奮起來,這是一種享受啊!不管飯菜好與不好,能這樣吃飯本身就非常難得,很有意義,充滿親切感,值得紀念。

這位女士端進來的是兩菜、兩麵,每人一碗粗糧:紅麵搽尖,兩人兩盤菜:一盤炒豆腐,一盤炒西葫蘆,簡單而且新鮮,起碼是對我的口味。我是個糖尿病患者,非常需要的就是粗糧,這很合我的胃口啊!在這之前,我可是沒有告訴他我是糖尿病人,我是一點都沒露過的。

真的對胃口,我倆麵對麵地在辦公室裏吃這頓飯,李虎森還認真地把菜分別給我撥了一半。兩種菜,一人一半,絕對平均,恰到好處。

在靜靜的吃飯中,我想到了很多,李虎森這樣的生活方式,並不是一天形成的,他並不是在作秀,他是個很實在的人。這樣做,就是他本來的樣子。我覺得,這就是對我的一種尊重。真的,我感覺吃飯時的氣氛很好,好極了。不是那種大魚大肉,猜拳行令。是真實地、簡單而樸素的生活,這是他的本來麵目。我真的感謝他能這樣待我,這是一種友誼、信任的表現,我真的非常理解這位董事長。

我會永遠銘記著這頓午餐,它會讓我終身難以忘懷!

他在環保上下工夫

李虎森,說話不緊不慢,不慌不忙,極其隨和,不愛張揚。我想,他幹起事來也不會張揚。他總是在不停地、不緊不慢地幹著,幹得很出眾。他們雙良水泥有限公司當年在脫離太鋼的歸屬後,自己支撐起了水泥廠的一片藍天,這片藍天不但沒有塌下來,而且在天底下又敢想敢做地創造出來一片嶄新的天地來。這是一片充滿活力的新天地。

這片新天地,真的讓我感慨萬端。

我第一天進廠,就發現這個廠子外觀很美,很幽雅,很安靜,這個企業完全處於林蔭遮蔽之中。一進廠,就覺得眼前一亮,那是一條寬展、修長、整齊的林蔭大道,從大門一直延伸到廠區。道路全部是用水泥鋪就。平展的路麵,讓人感覺到水泥廠的人們環境意識很強,而且也很會裝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