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山西省廣靈縣綠川建材有限公司總經理
全國建材行業勞動模範 楊富青
我到廣靈縣綠川公司是第二次了,第一次來,那可是吃了個閉門羹。
那次是山西省建材行業辦的兩名同誌陪我一起來的。而且事先已經聯係過,應當是萬無一失。結果到了綠川後,綠川公司辦公室的李主任和小郭一起告訴我們,說郭總已經去北京了,走得很匆忙,我聽了當時就懵了。心想,我們那麼大老遠從太原跑過來,有約在先,咋就能不在了呢?說得好好的,咋就能一早去北京了呢?
李主任說,他們楊富青總經理去北京是有急事,沒辦法,隻好去了,實在對不起,實在對不起了……說了多少個對不起我記不清楚了。
我當時在想,昨天說好的事情,一轉眼就變卦了,至少也應當打電話告我們一聲啊!這哪能行,像開玩笑一樣,太不負責了……
綠川公司辦公室的李主任和小郭倒是接待得挺好,對我們很熱情,一直在致歉,說他們也不知道會這樣,太突然了。聽了他們的話,這才把我們的心情調整過來。他們讓我理解他們企業的難處,他們再三說,要把企業做好也不容易,這是廣靈精華集團的董事長臨時決定讓他們的楊富青總經理去北京的,很突然,也很倉促,匆忙之中離開了廣靈,一大早就從大同市坐飛機離開了。
說到這裏,他們一直在求我理解,我也就真的理解了。綠川水泥廠是廣靈精華集團的下屬單位,是分支機構,必須聽命於上級,而且他們是民營企業,那就更要聽調而動了。
這天中午,我們吃完飯,就又開車走上回太原的路程,一路上,要在高速公路上快速行駛,大約需要走三個小時的時間,來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回去也不會快多少的。
一路上我在想,看來見到這位民營企業家還是有難度的,要費點勁的。無論咋樣,總是要見到的啊!不見咋能采訪?
我在想。第二次來這裏采訪是什麼時候啊?看來遙遙無期了……
還是沒見到楊富青
事隔幾個月後的今年夏天6月份,我隨著山西省建材行業辦主任郭世剛在奇村參加了他們的一個培訓班開學典禮後,就又啟程來到了位於山西北部大同市境內的廣靈縣綠川水泥廠。這家水泥廠,以他們的說法,官名叫做“廣靈精華集團綠川建材公司”。
大夏天的,天氣真好,車走在山西大運高速公路上,兩側是綠色的世界。山西大地到處是鬱鬱蔥蔥,在深綠色的簇擁中,心情很舒暢。尤其是進入雁北地界後,廣袤的田野一覽無遺,綠色染遍了整個山西北部的土地,山西也是個綠色的世界啊!但是,一路上我仍然在擔心著,這次到綠川,能見到他們的楊富青總經理嗎?車子走到半路上,我聽到了世剛在接電話,那是楊富青總經理打過來的,說他正在大同市內辦事,中午可能回不去,他已安排好家裏人接待了。
“又是回不去”,真的有這麼忙嗎?我的腦海裏又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但不管咋說,他是在大同市的,大同距廣靈近在咫尺,應該沒問題了,隻是晚回來一會兒啊!晚回來一會兒,是應該能接受的。但我還是覺得,見這個楊總真有點難啊!不知為什麼,腦海裏總是有些異樣的兆頭在浮動著。
時值中午,我們來到了綠川,進到了這家企業的辦公室裏。果不出所料,楊總還是沒有回來,好在這次見到了一位負責任的精華集團董事長代表柴源,這也是值得慶幸的。
柴源,這是一位長者,外表很樸實,大夏天的塞外,他身上還穿著一件外套,頭上戴著一頂帽子。他個頭不很高,長著個方臉盤,赤銅色的臉色,滿口說著廣靈的地方方言。一開始,他的話我聽著很費力,好在走南闖北慣了,我的適應能力還算強,到後來聽著聽著就逐漸適應了一些。
他盡管滿口廣靈話,但他說話不緊不慢,有板有眼,很有節奏,語言速度中等,而且帶著一種官腔,他一定是在政府部門工作過的官員,這種判斷應當是不會錯的。果不出所料,吃飯時,在飯桌上他道出了他的年齡,今年67歲,是當兵的出身,轉業後曾在廣靈縣的經濟委員會當主任,既然是縣經委主任,那他應當在經濟管理方麵是有一把刷子的。我從他的話語裏聽出來,他對綠川的情況很熟悉,而且說話很有邏輯,也很有章法,條理清楚,有條不紊,關鍵地方總要強調一下,那是在縣裏的官場上幹出來的,練出來的。他老成持重,經驗豐富,在這家民營企業當顧問也應當是響當當的,是一位有經濟頭腦的領軍人物了,當然是會很受人們歡迎的。
更為讓人意外的是,他居然是我當年在空軍航空學校當飛行學員時的同班同學劉乃緒的同學。他說他也差點被選上空軍飛行員,就差那麼一點點,說著還有一點遺憾的語氣流露出來……
時值中午,楊富青總經理還是沒有回來。我們隻好午休後再說了。
下午3點,等我醒來時,郭世剛主任已經開車離去。我留在了精華集團綠川水泥廠的賓館裏。當然,這個下午並沒有白白浪費掉,正好有熟悉情況的柴源主任給我介紹廠裏的生產和經營情況……
他終於出現了
直到第二天上午的上班時間,才在楊富青的總經理辦公室裏見到了他。
楊富青,這個名字很熟,雖然沒有見過麵,但這個名字確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裏。等我見到他時,看到他的一舉一動,才知道他是個幹事業的那種人特有的性格。他真的閑不住,是說他總在各地跑來跑去,很難在辦公室裏穩穩地坐下來。
就在我來到他辦公室裏時,他那裏已經來來往往好幾撥人了。走了又來,來了又走,有點川流不息的感覺。
楊富青,是個中年人,這是個圓頭圓臉,個頭中等,身材長得很敦實的人。他臉色紅潤,皮膚白皙,留著並不是很整齊的寸頭,長出了一副幹練的身板。他身高大約有1.70米以上,看起來膀闊腰圓,上身穿著一件純白色襯衣,那真是一件很白的襯衣啊!下身是一條有著挺括褲縫線的西裝褲,與那件白色襯衣很協調。這大約是頭一天剛從大同市辦事回來的緣故吧,一看就是為了應付一定的場麵才特意穿戴的。
他和這裏的其他人一樣,也是說著滿口的廣靈方言,我聽著這裏的人全是同一類型的話語,清一色的地方方言。他們相互間溝通很容易,但外人聽起來就有了一定的困難。好在我什麼話都聽過,也就容易聽懂了。
他的辦公室比較寬大,是三間位於二層樓上中間地段的陽麵辦公室。他的辦公室裏,外麵一大間是用來辦公的,裏麵套著的一小間是他的休息室。他中午、晚上不回家,可以在那裏睡覺、休息。
他坐在那個辦公轉椅裏麵,總是在晃動著身體,一會兒接個電話,一會兒又轉過來和有事找他的下屬對話,如此反複多次。也就發生在我進到他辦公室裏的20分鍾的時間裏。他同時還要給我介紹情況,但遇到有人找他的場麵,我真的插不上嘴,也真的沒有他和我說話的時間。
又是電話鈴響了,是手機的鈴聲。他接了起來。
“喂,那裏扣咱的車是什麼原因?什麼道理?咱那兩輛送水泥的大車到底犯什麼規了?”
“在哪裏扣的?什麼?大同縣?知道了!”
他真的沒有談話的時間。他又開始在找人了,找關係了,他要解救他那裏被扣的兩輛送水泥的大車啊!
電話一個個打出去,一個個電話又從外麵撥過來,如此反複多次。就是兩輛被扣在大同縣的送水泥的大車在左右著這裏的場麵和時間,他真的很焦急,那是一位責任人遇到突發事情後的正常的工作狀態啊!
這件事還沒有處理完,又從門外來了兩位他的下屬。這次的內容與上回完全不同,是向他彙報廠裏有一台挖掘機,廠裏急需要用,但沒人會開,而這台機器還馬上要投入使用,要處理一件很急很急的事。
這也真是十萬火急,要很快要想出解決辦法……
在這種狀況下,他還在和我說著話,談著他們企業的一些情況,同時還在應對當前出現的事情,也真的是有點難為他了。
看來隻能這樣談下去了,我沒法改變它的這種狀態和處境,我慢慢地適應了這樣的環境。好在,他很快找來了廠辦公室裏的一位中年工作人員,讓這名工作人員和我一邊說著一些數據,或記錄我要尋找的相關資料。這樣下來,還是能了解一些問題,在與楊富清聊著的同時,也能見縫插針地尋找一些適當的話題,了解一些情況。
一個上午就這樣在匆忙中過去了,但真的讓我感到了這位企業總經理業務的繁忙、工作麵臨的繁雜,沒完沒了的事務纏身,也就在這時,我才開始能慢慢地理解他了。
這是廣靈縣的一家利稅大戶
綠川,這是一家“廣靈縣精華集團”的子公司,它並不是一級法人單位,但他的利稅收入在廣靈縣也是一家大戶。他雖然沒有在廣靈縣內成為單獨納稅人的戶頭,但他卻在精華集團的總納稅額中占到了很大的比例。精華集團每年給廣靈縣上交的近五千萬元的利稅中,綠川建材公司就占到了近一半。這實在是在廣靈這個貧困縣裏的金錢貢獻者啊!
柴源主任給我說,綠川建材公司,真的對廣靈是有貢獻的。這不是說在嘴上的,而是在近幾年的實際工作中實現了的。
精華集團,原來是以生產礦用炸藥為主的民營股份製企業,1995年,開始了金屬鎂的生產而且從此金屬鎂成為了這個集團的主要經營內容。這是由於,在當地的資源中,有著大量的富鎂白雲岩,於是鎂就成為了當地的“金”礦藏。實際上,山西廣靈縣是全國知名的金屬鎂原料基地。在精華集團開始生產金屬鎂之後,逐漸發展成為了當地金屬鎂的大型企業。現在精華集團的總部已遷至北京,成為中關村科技園昌平園區裏的一家。精華集團現已有有形資產達8億元,每年銷售收入達7個億,利潤達人民幣5000萬元。每年,上交大同市廣靈縣稅款達4500萬元,成為廣靈縣內最大的納稅大戶,占到全縣稅收的近50%。
柴源主任告訴我,生產、冶煉一噸金屬鎂,就會產出7噸工業廢渣,這既汙染環境,又要占用大量的土地麵積存放,由此破壞了當地的生態平衡,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企業的發展。為了徹底解決金屬鎂生產和廢渣排放的矛盾,消化生產金屬鎂產生的工業廢渣,變廢為寶,形成綠色生產的產業鏈,實現精華集團公司的可持續發展,這才開始了綠川水泥廠的建設、開發。實際上,這是一種產業鏈,是一種循環經濟。為了生產金屬鎂廢渣水泥,楊富青開始走馬上任,開始了調研、試製工作。用了整整3年時間,他們與中國建築材料研究院共同研製開發金屬鎂產品。經過了無數次的試驗、研製,終於在1998年研製成功了生產複合矽酸鹽水泥,使各種廢渣的摻入量達到了30%以上,明顯地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產生著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保效益。綠川建材公司生產的這種水泥產品,經中國建材院國家水泥質檢中心等權威部門技術鑒定測試,物理性能、化學成分等相應的指標都符合GB12598-1999複合矽酸鹽水泥標準。這項技術成果,很快通過了山西經濟委員會的技術鑒定,被山西省科委列入科學發展計劃項目,同時被國家環保局列入2001年國家重點環境保護實用技術固體廢物處理技術名單。這項產品還填補了國內的產品空白,取得了國家專利,並獲得了國家技術科技成果獎,被評為2002年度國家重點新產品,2004年被認定為資源綜合利用產品。由此,在2001年9月9日開工建設綠川水泥廠,在2002年過春節時建成並開始投入生產運行。
柴源主任強調了一下,確切地說,這裏生產的水泥產品,準確的名字應當叫做“鎂渣矽酸鹽水泥”,當時日產達到700噸熟料,年產3.5萬噸水泥。這樣,把當地生產金屬鎂而產生的廢渣全部吃掉,榨幹吃盡。而且,連大同市周邊的天鎮縣、靈丘縣、新榮區內及河北省鄰近山西的相關縣份的金屬鎂廢渣也全部吃盡,生產金屬鎂所產生的廢渣就這樣被全部吃掉了。這對當地的節約資源、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柴源主任說,綠川建材公司建成投產以來,一直在金屬鎂廢渣的利用方麵搞科研,由此,楊富青成了綠川建材公司的科研帶頭人。現在的綠川建材公司,擁有固定資產1.2億元人民幣。年產50萬噸鎂渣複合矽酸鹽水泥,年銷售收入達一億元人民幣,2007年上繳利稅2400萬元人民幣。
他說,綠川水泥產品的問世,是環境保護的產物。綠川公司的工藝設備選型、廢渣利用,都是從環境保護出發,公司用了2000多萬元專門解決綠川的環境保護問題。他們高標準,嚴要求,終於使這家水泥生產企業成為了花園式的綠色生產企業。2008年,綠川被山西省環境保護局授予了“綠牌企業”,成為山西省建材行業中唯一的一家水泥生產企業中的掛牌綠色企業。這一點,山西省人大常委會組織的“三晉環保行”的記者都曾作過報道,同時記者團還建議推廣綠川水泥廠的做法。
綠川,目前已經通過了ISO19001和ISO1004質量管理和環境管理體係認證,成為了品牌意識很強的企業。
楊富青的心思
在與楊富青的接觸中,我隱隱地感到了他的思想深處的一些東西,其實他是有思想顧慮的。他所以遲遲不願和我們見麵,有著他的難言之隱。
應當說,綠川水泥廠,或者說是精華集團綠川建材分公司,楊富青擔當的角色並不是一級法人代表,他也隻是精華集團下麵的一個子公司的一把手,是被精華集團董事長聘用的角色。對於宣傳他,是有思想顧慮的。
我不止一次地對他說,宣傳你一個人,實際是在宣傳你們精華集團,更是在宣傳你們的綠川水泥廠。你是這個集體的代表人物,你代表的是這個群體,所以你不要有什麼顧慮。而且,你在你的工作崗位上是做出了成績的,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是大家公認的。你獲得的建材行業全國勞動模範的稱號,是經過各個方麵考察和認可的,是經得起檢查和考驗的。
就是這樣忠懇地與他交談後,他才坐下來與我聊起了他的工作和生活。
他很直率,很坦誠,也很謙虛。他今年42歲,是廣靈縣城關鎮蘭莊村人。他在廣靈縣第一中學初中畢業後,1987年參加工作,一開始,他在精華集團下屬的運輸公司開車,先開大車,後開小車,他先後開過解放110、上海、北京吉普、奧迪100,開了8年車他就改行了。
他說他是因工作需要調到綠川水泥廠工作的,他曾在精華集團汽車運輸公司任經理,主要從事精華集團的汽車運輸業務。當時主要是從事運輸煤炭、炸藥、鎂錠的業務等,在他擔任運輸公司經理期間,這家運輸公司沒出過任何問題。本來,這種運輸業務事故率是很高的,但在他任期中沒有出過任何人身傷亡事故。說到這裏,他感歎地說了一句:
“主要是管理問題啊!”
他在2002年來到精華集團綠川建材分公司,開始了他在這個廠的新的崗位上工作,後來,在試驗成功鎂渣水泥後,這個廠大批量地投入了生產。
他告訴我,到目前為止,他們這個綠川水泥廠一共隻有492名職工,在生產第一線的隻有274人,他們采取了三班倒的辦法,每班有70多人。這裏的員工是公開招考的,中專、大專學生都有,大多來自附近的大同縣、渾源縣、懷仁縣,但還是廣靈縣的職工居多。廠裏的技術骨幹力量,主要是從外麵招聘的,有少數是來自安徽省海螺集團巢湖東關水泥廠……
其實他說得很簡單,我在和別人的交談中才知道,他真的不想說自己那些“豐功偉績”,他覺著他很平凡,很一般,就不想多說了。
其實他是一名創新尖兵
他的同僚告訴我,楊富青總經理是一名實幹家。
2002年,廣靈精華集團建成了年產50萬噸的鎂渣複合水泥生產線,那時的楊富青,作為中共黨員,被調到綠川公司製成工段從事生產技術和管理工作。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善於鑽研、勇於創新,大膽實施技術革新,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在他的帶領下,曾經先後完成了十多項技術革新,創造了十幾項技術成果,受到了精華集團的表彰和獎勵。他多次被評為“優秀技術工人”、廣靈縣“十大傑出青年”。2005年榮獲山西省勞動技能競賽三等功,成為綠川公司的一名技術骨幹,專業人才。
其實,楊富青一直是在鑽研技術的。在他擔任汽車運輸公司經理的時候,他就有“汽車小能手”的稱號。
在他擔任水泥生產關鍵崗位鑄成工段工段長後,他一直保持著鑽研技術的思想作風。為使自己盡快適應工作,他訂閱了大量的水泥專業方麵的書籍、報刊、雜誌,在不斷閱讀吸取營養的同時,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水泥生產研製工作中。他常常犧牲了自己的業餘時間,不僅上班時間學,下班後仍然在學,不懂就去請教別人,直到弄懂弄通為止。人們久而久之就給他送了“倔牛頭”“工作狂”的雅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