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各省劃地盤,到底有多麻煩
關注
作者:張小羈
APEC一開完,河北省又在謠傳中要被拆分了。據這次的謠言說,河北省要一拆為三,其中兩部分劃入北京、天津,剩下的隨石家莊成為直轄市。
雖然大卸八塊的處罰好像略重了些,但謠言背後的邏輯還是蠻清晰的:北京、天津帶動環京津貧困圈脫貧;石家莊變成直轄市的話,河北南部也能跟著發展。
雖然看上去好有道理,但是類似的謠言,在過去十幾年裏時不時就要出來熱傳一次。而且好有道理的不隻是石家莊,此前,光是確定以及肯定要成為直轄市的城市就不下十個。
為什麼關於行政區域劃分調整的謠言時不時就會跳出來,現實中的行政區域又為什麼顯得“沒道理”呢?我們還得從古時候的中國說起。
剛開始圖省事,以山川河流為界好了
從最早的時候,以天然的山川、湖泊等自然地形為界劃分區域是最直觀也是世界文明古國都通行的原則。這些自然邊界兩側的區域,往往有著不同的氣候、土壤,形成不同的農業區和風俗習慣。
《尚書·禹貢》記載了傳說中的夏代疆域的劃分和管理,其將天下分為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豫州、青州、雍州、荊州、揚州、徐州、梁州,這九州實際上是按照自然地理狀況和文化習俗為原則來劃分的。
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天下分為三十六郡,也主要以山川作為政區劃界基本依據。今天山西省的邊界在秦朝已經大致形成,古代豫章郡幾乎與今天的江西省完全一致。
不過統治者也同樣發現,如果某個政區完全以山川等自然地形為界,形成一個完整的獨立區域、四塞之國,山高皇帝遠,而政區的長官又有一定權力的話,就可能出現憑借天險割據,與朝廷分庭抗禮的現象。一不小心,就成了三國鼎立,或者五代十國。
防著地方鬧獨立很重要
因此,統治者很早就開始用犬牙交錯的原則打破自然地理邊界,跨自然地形來設置政區,使各個區域能深入對方內部,互相威脅,互相監督。而這個原則實際上從秦始皇開始就被運用起來,一直到宋代之後被普遍使用。
到了元代,由於國土麵積實在太大,犬牙交錯的方式也被運用到極致,例如兩廣地區原有南嶺之險,元代將南嶺的部分區域分別劃給江西、湖廣兩個行省,以此來控製兩廣地區。
今天,一些地方無論怎麼看,都該劃分給另外一個省管轄,但它偏偏就不是,很多時候是統治者出於政治安全方麵的考慮。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陝西秦嶺南部的漢中,那個地方的自然環境、風俗和語言與四川和湖北較為接近,而與省內秦嶺以北地區有很大的差異。漢中南麵是大巴山,大巴山要比秦嶺低,也就是說從漢中去西安很難,入成都就很容易。
問題就在這裏。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自古以來,大凡在分裂時期或朝代更迭之際,四川盆地總會出現割據性的政權。如果漢中歸四川,大火鍋國把秦嶺的關隘一掐,中央政府的軍隊想進去就千難萬難;但如果漢中歸陝西,中央的軍隊隻要過了大巴山就可以長驅直入了。
不過這種製度保留到現在,也會在其他方麵造成弊端,因為秦嶺南北的交通非常不便,很大程度上製約了漢中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這個是後話,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