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分行省,跟切五花肉差不多
除了軍事因素,行政區域劃分當然也要考慮經濟意義。現在的江蘇省,我們知道是比較富裕的,而江蘇省內的貧富懸殊比較大,解放前的好幾百年,都是淮南富庶,淮北窮,有一個成語,南橘北枳,就是通過講述橘子的口味不同變相插刀淮北地區的。
但是明朝硬是把這兩個一窮一富的鄰居劃為一體,就是考慮到行政區在經濟上要“肥瘦搭配”,有了這種搭配,比較貧窮的淮北地區就不需要中央的宏觀調控,省級行政區內部就可以直接調劑,給中央政府省了很多事,節省行政成本。
反過來,把一個富的地方安排給一個相對窮的省也是一樣。再舉個例子,廣西的北海市是在1965年從廣東省劃入廣西的。當時廣西方麵認為要改變廣西經濟落後和民風閉塞的麵貌,很需要有個出海口。而在廣東方麵,出海口很多,少個北海算不了什麼,但是如果廣西能得到北海,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打破自然地理邊界,跨自然地形來設置政區,使各個區域能深入對方內部,互相威脅,互相監督。而這個原則實際上從秦始皇開始就被運用起來,一直到宋代之後被普遍使用。
直轄市不是你想當就能當
到了今天,哪個市要劃入另外哪個省的謠言也時不時地出來,但大多都是某個市想脫離本身相對經濟較落後的省,奔入相鄰的經濟水平較好的省份,而最終也證明隻是一廂情願的“月經帖”。
更多的謠言則聚集在某地“升級為直轄市”上。南京,廈門,西安,深圳,武漢……這年頭省會不叫囂一下“有望成為直轄市”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而其他一些經濟水平較好的城市也願意湊湊熱鬧。
直轄市這麼頻繁地成為“搶手貨”,主要是在經濟方麵,直轄市意味著直接上報中央,這樣可以提高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效率,特別是行政管理效率。而城市被直轄後,隨著自主權的擴大,經濟潛能往往得到急劇釋放。
一些財政收入本來就很高的城市,比如深圳、西安、廣州,它們的經濟總量比內地一些省份還要大,迫切需要擴張管轄區域,向外進行輻射帶動,設直轄市就能解決很大的問題。
但是實際上直轄市的門檻也是很高的。一個城市能不能直轄,第一看是不是區域內最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並且這一地位是要受到高層認可的;第二看這個城市所在的省是不是存在口過多、管理半徑過大的問題,是不是需要拆分,當時的重慶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三看這個城市所在的區域有沒有特殊的重大政治任務或重大工程建設的特殊需要。
當然,如果一個省會要成為直轄市,也要考慮全省積累了這麼多年的雄厚資源被它帶跑了以後,省內有沒有另外一個發展比較好的城市能替代成為省會。
考慮這些問題,你會發現給直轄市找一個合適的“人選”,簡直難到登天。所以下次見到“拆分”、“直轄”的消息,我們給出的建議是:根據智商拉黑朋友圈就靠它了。
(本文選自:壹讀 2015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