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土豆變主糧前路漫漫(1 / 2)

土豆變主糧前路漫漫

關注

作者:郭粱

近日,一場有關土豆(學名馬鈴薯)的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食物與營養谘詢委員會、中國種子協會等共同舉辦了馬鈴薯主糧化發展戰略研討會,以馬鈴薯主糧化與國家糧食安全為主題,研討馬鈴薯主糧化的戰略意義、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及推進途徑。

農業部副部長餘欣榮在會上指出,馬鈴薯主糧化開發是深入貫徹中央關於促進農業調結構、轉方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新形勢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積極探索,要牢固樹立營養指導消費、消費引導生產的理念,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多措並舉,努力推動形成馬鈴薯與穀物協調發展的新格局,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主糧消費營養健康的新要求。

《民生周刊》記者采訪發現,把土豆變成主糧,從中國農業部門、地方政府以及基層廣大種植戶的角度來說,無疑具有美妙的前景。然而,推行土豆變主糧這條路並不平坦,麵臨諸多困局:難以改變的中國百姓數千年來形成的飲食習慣,推動高產優質品種種植過程相當複雜,以及加工業落後、產業優勢發揮不充分等。

主糧化事關大局

對於擁有13億多人口的中國來說,吃飯問題一直是頭等大事。不久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發布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4~2023)》指出,未來中國的糧食自給率仍然保持較高水平。那麼,在傳統三大糧食作物——稻穀、小麥、玉米產量提升空間不大的情況下,馬鈴薯主糧化,無疑給中國糧食增產提供了非常大的助力。

餘欣榮說,今後要通過推進馬鈴薯主糧化,因地製宜地擴大種植麵積,在不擠占三大主糧的前提下,由目前的8000多萬畝擴大到1.5億畝,把馬鈴薯畝產量提高到2噸以上,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黑龍江農科院脫毒苗木研究所副所長呂典秋表示,我國目前玉米、水稻、小麥的平均產量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因為耕地麵積有限,增產空間也很小,提高產量的難度比較大。而對於馬鈴薯來說,全國平均產量低於世界水平,隻是發達國家水平的1/3到1/2,我國人均消費馬鈴薯也隻有14公斤,遠低於發達國家。馬鈴薯還有很大的增產潛力,隻要加大對技術、品種、資金的投入,在不增加耕地麵積的前提下,可以實現較大增產。

在耕地麵積較廣的東北地區、華北北部地區以及西北地區,尤其是那些幹旱半幹旱地區,穀物類作物生長發育困難,產量很低,而馬鈴薯不僅能正常生長,還能減少水土流失。農業部去年在河北衡水組織試驗,在年降水量500毫米的華北地下水超采區,完全雨養條件下馬鈴薯畝產仍達到1.8噸。農民種馬鈴薯省水、省肥、省藥,還省勁。有農業科研部門專家表示,“從這個意義上說,隻要在科研、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多環節加大投入,就能夠實現全國大麵積的馬鈴薯增產,從而給農民以及馬鈴薯衍生產業帶來巨大經濟效益。”

此外,將馬鈴薯主糧化,對我國南北方耕地結構布局和優化也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介紹,推動馬鈴薯主糧化,將來不僅僅是西北地區要發展,還要重點開發利用南方冬閑田。

他說:“第一,西北地區要推廣旱作節水技術,因地製宜發展馬鈴薯。第二,南方地區要充分利用冬閑田,擴大冬種馬鈴薯等作物。第三,在水資源短缺的華北等地區,適度改種一些節水作物,就包括馬鈴薯。”據他介紹,目前我國南方冬閑田麵積在1億畝左右,種植耐寒、耐旱的馬鈴薯將會對土地合理利用起到積極作用,同時,又不會對土地保墒造成太大影響。

目前,我國馬鈴薯的種植麵積、總產量均為世界第一,雖然已經出口到世界上4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出口量較少,主要出口地為亞洲、非洲地區的發展中國家,部分出口至歐洲及美洲。近年來,馬鈴薯出口量逐年增加,尤其是對東盟、俄羅斯及其他鄰近國家或地區出口量增長較快。隨著馬鈴薯主糧化的推進,科研、生產、加工、流通環節上的進步,將會逐步改變以往以低端產品(鮮馬鈴薯或冷藏馬鈴薯)出口的局麵,從而轉向深加工產品的出口創彙。

產區致富希望

雖然“土豆變主糧”還停留在研討或“擬推廣”階段,但畢竟有了農業部、農科院等權威機構的參與,還是讓土豆主產區上至政府下至普通種植戶,都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