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我國馬鈴薯種植最集中的西北產業帶,青海省在馬鈴薯種植方麵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幹旱、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使馬鈴薯成為青海種植麵積僅次於油菜的作物。
隨著馬鈴薯主糧化消息的傳來,青海似乎迎來了一個農業發展的機遇。青海省農林科學院院長王艦表示:“雖然青海省馬鈴薯種植麵積僅占全國2%,但在馬鈴薯脫毒、育種等技術方麵,我們處在全國領先地位。今後,我省可利用高原現代農業綠色環保的特點,提高農作物產量附加值。目前,種植馬鈴薯已經是我省貧困地區老百姓的主要收入來源。”在王艦看來,將馬鈴薯提高到主食地位,最終受益的還是種植馬鈴薯的廣大農戶。
62歲的馬向忠是青海省互助縣的農民,用他的話說,“以前洋芋(土豆)就一直是我們這裏的主糧,尤其是以前困難的時候,現在聽說這個(土豆變主糧)並不奇怪。”
馬向忠告訴《民生周刊》記者,作為農民,他最關心的是,土豆變主糧之後對家庭收入的影響。“一輩子種地,很清楚要想從土地裏摳出錢來,方法隻有兩個,一是提高產量,二是能賣出好價錢。如果能提供優良品種確保產量,能讓我們(把土豆)以合適的價格賣出去,那我肯定雙手讚成。”
蘇生福是青海省湟中縣某馬鈴薯營銷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在他看來,“土豆變主糧”無疑降低了種植戶的種植風險,國家號召開發馬鈴薯的主食產品和休閑食品,也為他們指明了發展道路。“我們合作社現在流轉承包了500畝地種洋芋,合作社的210戶成員種的是‘青薯9號’。今年趕上好收成,畝產能達到3000公斤,這兩天我們正在分紅。國家這麼重視馬鈴薯,以後看來要擴大種植麵積了。”
“現在我們光是在地裏掙,以後還要想著在產品上掙,最充分地挖掘洋芋的附加值,實現產值最大化。”蘇生福說,在這種大好形勢下,合作社可能會恢複之前停掉的澱粉生產線,再考慮引進生產線,深加工土豆片、土豆條,為本地剩餘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
百姓能接受嗎?
馬鈴薯主糧化的內涵,就是用馬鈴薯加工成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產品,實現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產品向產業化係列製成品轉變、由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
這些轉變,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是對中國人數千年來形成的飲食習慣的挑戰,是對現有馬鈴薯加工技術水平的挑戰,以及對中國百姓消費觀念的挑戰。
馬鈴薯有著低脂、低熱量、低糖、高膳食纖維等優於傳統主糧的特點,但千百年來都是把土豆作為蔬菜的中國百姓能接受馬鈴薯作為主糧嗎?
北京某餐館經營者陸春華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我覺得挺難的,顧客吃炒土豆絲、燉土豆都行,可如果主食就是土豆,大家可能很難接受,關鍵是很難改變中國人根深蒂固的飲食方式。不過,換換形式還是可以,比如麵條裏摻入土豆粉製成土豆麵條,麵粉裏摻入土豆粉做成各種點心。”
餐館經營者的意思很明確,如果像歐美人那樣以炸薯條、烤土豆作為主糧,在中國顯然行不通。但如果換換形式,在平時常吃的饅頭、包子、麵條、麵包中以土豆粉部分替代麵粉,這樣則較為容易接受。對此,有農業部門專家表示,現在國內已經有比較好的技術基礎,並成功開發了馬鈴薯全粉占比35%以上的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產品和麵包等食品。有了技術基礎,眼下需要做的就是推廣,這需要各級農業部門以及相關生產企業下大功夫。
除了百姓能否在觀念上接受的問題,馬鈴薯主糧化還麵臨不少技術障礙。有專家介紹,由於在加工手段和技術水平上的不足,馬鈴薯加工還做不到像小麥、稻穀、玉米那樣規模化,於是加工成本高的問題嚴重製約著馬鈴薯主糧化進程。山東農科院馬鈴薯專家王培倫介紹:“目前,對於馬鈴薯加工企業來說,成本過高與新鮮土豆保存受時間限製等很多因素有關。”
業內專家告訴《民生周刊》記者,馬鈴薯主糧化是個利國利民的好事,對於國家糧食戰略、百姓飲食結構改善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要推動馬鈴薯主糧化,還需要一段很長的路。現階段,農業主管部門應該多在科研上下功夫,通過科技手段,增加馬鈴薯產量,促進加工企業提升產能、降低成本,讓馬鈴薯製成品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
(本文選自:民生周刊201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