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西安 皇城根舊事·宋群(1 / 1)

老西安 皇城根舊事?宋群

曆史

作者:看曆史 編輯部

1985年,趙利文開始拿著相機,走街串巷。由照片可見,街巷生活,在20世紀80年代還有蹤跡可尋。趙利文的照片裏,很多場景都是街坊鄰裏。有些場景也讓我想起自己小時候。20世紀70年代末,我家住在夏家什字,在西大街以南,周圍都是老街坊,有事兒沒事兒,就愛聚堆兒,大人們諞閑傳,小孩兒們圍著打鬧。老街區的生活很緊湊,上學買東西看電影,所有與日常生活有關的,都是步行就能解決。

20世紀80年代西安的居民生活,就像坊上美食“胡辣湯”,是各種生動有趣的混合:馬車與汽車同行,自來水和挑井水並存。趙利文的鏡頭,還原了西安的寥落、粗陋,卻也真切,充滿平淡日子的溫情。這些已經陌生了的街道、建築、裝束、神情,讓人覺得20世紀80年代的西安,比印象中要遠,比記憶裏要近。

1989年,長安第一市場(今西安橋梓口附近)。少男少女們在街巷裏打鬧,在自家門前嬉戲。

1986年,西安灑金橋。

20世紀80年代中期,燙發成為一種席卷全國的流行時尚,上自明星,下至百姓,都跟著時代的潮流,留著濕漉漉的“爆炸頭”。

1987年,西安東大街。

在計劃經濟的年代,人們購買三大件(冰箱、電視、洗衣機)全憑票證。而票證是那個時代的緊俏品,弄到一張票證並非易事。畫麵中的三個中年男人,抬著一個“龐然大物”經過喧鬧的街市,好像在展示戰利品一樣,他們的臉上掛著心滿意足的笑容。

1987年,西安廟後街。

秦腔在陝西有著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無論古今,不分男女,西安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民眾自發組織的秦腔自樂班。

1988年,西安北門裏。

過去,在西安環城公園唱戲的草台班子,他們的表演一點也不會比從服裝、燈光、舞台、演員等綜合硬件更高一籌的西安易俗社差。唱腔、走位、肢體語言,一招一式都毫不含糊,圍在周圍看戲的戲迷們,總會在一個角色,一句台詞的高昂、悲涼的唱腔中找到共鳴。

1989年,西安鍾樓。

在當時,國產電車的技術或許還不過關,以至於拋錨成了常有的事。從乘客埋頭推車的動作來看,他們對這種現象似乎已經司空見慣了。

1989年,西安東門外。

西安與北京一樣,具有獨特的城牆根文化。它滋生更多的是一種草根生活的現世圖景,理發、喝茶、遛鳥、唱戲,處處彰顯世俗生活的鮮活氣息。

1988年,西安五嶽廟門(今含光門附近)。

除官宦人家曾經保留的老宅子,在西安20世紀80年代的大街小巷,更多的還是這種磚瓦、土坯結構的建築。材料雖然原始而古樸,但它透氣性強、冬暖夏涼。上了年紀的關中城裏人,都喜歡住這種房子,他們把這種房子叫做——廈子房。

(本文選自:看曆史 201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