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建立一個“新的布雷頓森林體係”了嗎?
文化
作者:本·斯泰爾
一部講述美元與英鎊決鬥的嚴肅著作,登上美國暢銷書榜。早已“作古”的布雷頓森林會議緣何吸引當代人的視線呢?因為,曆史再次走到了一個特殊時刻:世界如何重新建立一個國際貨幣新秩序?人民幣有能力挑戰美元的主導地位嗎?這些問題,人們在回顧布雷頓森林體係的故事後,可能會找到答案。當時身為巨大債權國和貿易順差國的美國,能以一場會議終結英國對世界貿易和金融的控製權,這背後的世界形勢、外交風雲、政治博弈頗值得探究。而作者把布雷頓森林會議作為連接點,將一戰二戰、馬歇爾計劃、國際金融體係、中美問題貫通起來,使整部作品具備了戰略的高度。
本書獲得了國內外多位業內人士的推薦,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保羅·沃爾克和艾倫·格林斯潘也推薦過本書。
“我們要為我們的政客、我們的公眾和我們的未來考慮。”美國財政部長提醒中國大使,“我們感到,對於兩國而言最好的辦法就是,中國貨幣以美元的形式報價,即按照固定的彙率與美元掛鉤。”
這是發生在1935年的一段對話。當時羅斯福政府決心要阻止中國以及歐洲列強的貨幣持續針對美元貶值。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正式將其貨幣與美元掛鉤被視作是對維持美國產業競爭力必不可少的一個要素,就如同今天中國貨幣與美元脫鉤對美國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性一樣(並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對於中國采取固定彙率的做法,2009年美國財長提名人蒂姆·蓋特納暗示稱中國是貨幣“操縱者”;而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美國財長羅伯特·魯賓卻公開稱讚中國是“一片動蕩區域中一根重要的定海神針”。美國評判這個問題一直以來依據的就是:在任何一個給定時點,究竟是固定彙率還是浮動彙率能夠使美元更有競爭力。
停止“貨幣戰爭”,調和債權國與債務國的利益衝突和矛盾,這些是1944年布雷頓森林貨幣會議的核心主題,並且它們至今仍然是諸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或20國集團會議的重要議題。但是,布雷頓森林會議遠不止如此。它是一場重要的國際聚會,是自1919年巴黎和會以來最重要的國際會議。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上,作為世界最大債權國的美國試圖借作為世界上最大債務國的英國瀕臨破產之機,按照美國的利益重塑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後世界的經濟和政治秩序。
這使人們不禁要問,今天世界最大的債權國中國和最大的債務國美國,是否願意、是否能夠或者是否應該被納入一個“新的布雷頓森林體係”,從而使貨幣秩序根據當前的經濟和政治現實重新調整?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美國關於債權國需要進行調整的許多論調與20世紀40年代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和瀕臨破產的英國所持的觀點如出一轍,而中國則采納了哈裏·德克斯特·懷特和美國人所持的觀點,即債務國必須進行調整。
曆史與今天的相似之處顯然令人著迷,並且時常發人深省。盡管如此,也不應誇大這種相似之處。美國不是那個二戰結束後四處乞討的英國;它仍然在用自己印刷的鈔票支付賬單,美元占據了全球外彙儲備的60%。而對於中國而言,它無意摧毀其積累的巨額美元資產的全球購買力,並且這麼做毫無益處。因此,雙方都不認為有迫切的必要性來解決各自對不公平以及對當前體製的抱怨。簡而言之,如果世界在很短時間內將要走向一個新的全球貨幣體係,那麼這一局麵更有可能是各種磕磕碰碰和無所作為的結果,而非出於達成了某種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