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霍尊:《卷珠簾》不是“拚爹”拚得出來的(2 / 3)

在讀工商管理,歌唱屬愛好

記者:選擇當歌手,父母都支持嗎?

霍尊:很早以前,我爸爸跟我說過,他覺得我不太適合在這個圈子發展,因為我性格比較軟,也沒有特別強的表現欲望,但我覺得隻要我音樂足夠好,我應該能夠立足。後來,當我決定要走這條路了,父母都特別支持。

記者:最早接觸音樂的時候都喜歡一些什麼歌?

霍尊:從小我就喜歡音樂,家裏有很多卡帶和CD,放什麼音樂我就唱什麼音樂,那會兒邁克爾·傑克遜和鄧麗君是我們全家的最愛,除此之外,我還聽到了許多日本的民族音樂,非常喜歡。真正開始接觸音樂是在7歲。那時候,我非常羨慕別的小朋友會彈鋼琴,其實爸爸當時是準備給我買電腦的,他跟我說,“二選一吧,選哪個你定,不過選哪樣都不許三分鍾熱情”。我選了鋼琴,一直學到了現在,論水平也達到演奏級別了。不過說來慚愧,小時候我有個理想是當鋼琴家,長大了卻覺得這個理想其實遙不可及:起步太晚,人家三四歲就開蒙了,我7歲才開始學;學的過程也是斷斷續續的,雖然現在是準專業水平了,不過上海有幾百萬個琴童呢,哪個水平也不比我差,想在鋼琴界殺出一條路太難了。怎麼辦呢?當歌手吧,讓手為聲音服務,這樣我比其他歌手還能多項技能。

記者:既然已經計劃當歌手了,為什麼大學的專業是工商管理呢?

霍尊:在這點上,我和媽媽當時有分歧,我想報音樂學院,可媽媽勸我,“學音樂風險太大了,埋沒的人才太多了,哪輩子才能輪到你出頭?不如先學門技術,能養家糊口。”她的話其實最打動我的部分是,“應該把音樂當做愛好而不是工作,這樣投入其中你才不會有負擔。是不是專業出身其實無關緊要,不是專業出身,你的音樂反而會少許多束縛,更有利於自由發揮……”所以,我妥協了。我現在在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讀大四,按照正常的學製,讀完4年本科,要去澳大利亞讀1年的碩士,看現在的情況,我可能不去澳大利亞了,不過本科一定會讀完。

因為聲音所限,探索出島歌唱腔

記者:還記得如何確定的現在這樣的唱腔嗎?

霍尊:從小就開始這樣假聲唱歌了,每個人的聲音條件不太一樣,我的聲音比較低。可能我這麼說,大家都會說,我的天,你的聲音還算低啊,但是我的真聲比許多男生都要低一些。小時候我就很苦悶,很多大家能唱上去的歌,我都喊不上去。然後自己就摸索出假聲這條活路了。但是假聲又會很虛,怎麼辦呢?不停地唱啊唱啊,又漸漸地發現混聲這麼一個概念。所謂混聲,就是介於假聲和真聲之間的一種唱法。就是在真聲唱不上去的情況下,通過混聲唱上去,讓觀眾還覺得你這個一點都不虛,還特別實。

記者:模仿你這種唱腔有什麼要訣?

霍尊:女生可能比較容易,調門比較高,我都是假音在上麵飄著唱。轉音還是情緒上的東西比較多,我也沒學過學術上的東西,如果說非要說具體從哪裏轉,我也不太清楚。用這種唱腔的一大好處就是永遠不用擔心會破音,因為真聲才有破音。

記者:有人說你是中國中孝介,你怎麼看?

霍尊:其實我是不敢苟同的。我跟中孝介還是不一樣的,那些稱呼我的人可能隻聽過中孝介,他們覺得這種唱腔、這種風格隻屬於中孝介一個人。其實這種風格是一種很古老的唱腔,而且是源自中國的。這種島風的真假音快速轉換的唱腔,有很多人都借鑒,包括西藏的很自然的歌者,還有在日本也很多,除了中孝介,還有很多這種唱腔的歌手。如果單單把我稱為中國的中孝介,我覺得太狹隘了。

記者:你獨特的島歌唱腔會一直堅持下去吧?

霍尊:會!但不會隻霸著一根救命稻草不放,因為我的武器庫裏不單單隻有島歌唱腔,我也能唱R&B,而且我私下很喜歡嘻哈、R&B。我現在在忙《中國好歌曲》,同時個人原創專輯也在籌備,等之後原創專輯麵世後,大家能從中聽到島歌風以外的音樂元素。

和媽媽的生活沒有之前那麼辛苦

記者:現在最抵觸的問題是不是“身份大猜想”一類的?

霍尊:我很無奈,《聲動亞洲》報名的時候,人家問我父母是誰,我如實報了,人家說“哦,你是火風的兒子!是想借你爸爸的名頭火一把吧?”等到我得了第三名,人家又說“成績這麼好,還不是老爸幫忙?”到了“好歌曲”,我想隱瞞身份,“這回如果唱得好,該是我自己的本事吧?”不想父母的身份又被挖出來了,你說我該怎麼辦?因為單親媽媽撫養兒子的特殊經曆,也讓不少邀請我們上節目的電視台以此作為噱頭,走苦情路線,早在《聲動亞洲》的時候,這個梗就被用爛了。現在還有人拿我和媽媽的經曆作為賣點。其實我和媽媽現在的生活早就沒有之前那麼辛苦了,尤其是我現在也開始掙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