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長沙市概述(1 / 1)

長沙古稱潭州,為著名的楚漢名城、山水洲城和快樂之都,長江中遊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之一。長沙為我國首批曆史文化名城,有三千年燦爛的古城文明史,是楚漢文明和湖湘文化的始源地,湖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科教中心,環長株潭城市群龍頭城市,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與武漢、南昌、合肥聯手共建長江中遊城市群,呼應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長沙(長株潭)作為國家級兩型社會(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肩負著引領全國城市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曆史使命,致力於打造內陸最開放、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名城和世界級旅遊目的地。

長沙位於我國中南部的長江以南地區,湖南省東部偏北。地處洞庭湖平原南端向湘中丘陵盆地過渡地帶,與嶽陽、益陽、婁底、株洲、湘潭和江西萍鄉接壤。是湖南省省會,轄六區(芙蓉區、天心區、嶽麓區、開福區、雨花區、望城區)、二縣(長沙縣、寧鄉縣)、一縣級市(瀏陽市),82個街道、95個鎮、14個鄉;總麵積11818平方公裏。東經111°53'-114°5',北緯27°51'-28°40',東西長約230公裏,南北寬約88公裏。地域呈東西向長條形狀,地貌北、西、南緣為山地,東南丘陵為主,東北以崗地為主;山地、丘陵、崗地、平原大體各占四分之一。湘江為最重要的河流,由南向北貫穿全境,境內長度約75公裏。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末夏初多雨,夏末秋季多旱;春濕多變,夏秋多睛,嚴冬期短多雨,暑熱期長。

十五至二十萬年前,長沙開始有人類活動。七千年前,長沙開始形成村落。二千四百年前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在長沙建城。一直到今天,城址未變,兩千多年前的道路與今天所在位置的街巷重合,是中國曆史上最長時間在同一地址建城的城市之一。

長沙曾有臨湘、潭州等古稱;唐宋和明清時期,長沙經濟、文化在其曆史上最為繁榮。長沙之名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關於貢品長沙鱉之說,距今三千多年。楚成王設黔中郡,長沙為其轄域。秦始皇統一中國,長沙郡為秦三十六郡之一。兩漢時期,長沙為長沙國的都城。三國和西晉時期,長沙為郡治,屬古荊州。西晉後期和南北朝,長沙為郡治和湘州製所。隋前期撤郡,長沙為潭州總管府;後期改州為郡,長沙為長沙郡郡治。唐朝設潭州治所,屬江南道、江南西道。五代十國時期為楚國國都。宋時長沙為潭州治所。元朝改為潭州路,湖廣行省治所。元文宗天曆二年改天臨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明初改長沙府治所,隸屬湖廣布政使司。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長沙為長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明清時,長沙有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稱,為中國最重要的米市之一。民國二十二年長沙縣、市分治,設長沙市,為湖南省轄市,長沙一直作為湖南省會至今。

漢朝劉邦立國後,於公元前206年改臨湘為長沙,設漢朝屬國——長沙國,開始築建城牆,逐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得名於星宿,二十八宿中有一軫宿,為南方朱雀七宿的最末一宿。有“軫宿四珠不等方,長沙一黑中間藏”。長沙又稱星城,長沙是座星星閃動閃耀的城市,時刻迸發著青春與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