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唐代詩人經過的街道和驛站

在讀李賀的詩時,我曾不經意地想:“當時的人,在長安與洛陽之間往返需要多長時間呢?”

李賀的家鄉在洛陽附近的昌穀,來到長安的李賀在與日本東海道相仿的長安、洛陽道之間,往返了數次。

元和八年(813)春,李賀乘坐著由駑馬拉的破舊不堪的馬車出了長安城東門,沿途欣賞著驪山連綿不斷,鬱鬱蔥蔥的樹木,經過華清宮,路過華山廟旁長滿翠葉的老柏,向故鄉昌穀行進。(李賀《春歸昌穀》詩)

昌穀是流經今日河南省宣陽縣昌河的溪穀,昌河在縣境中與洛水會合,洛水東流穿過洛陽注入黃河。昌穀附近,有傳說為蘭香神女升天之處的女幾山,上麵有隋煬帝建造的福昌宮。

在水田裏的水稻生機盎然的“五月二十七日”,李賀把有山巒、有溪澗、有瀑布、有泉水、有神廟、有故宮殿的昌穀寫進了長篇五言古詩中。(李賀《昌穀詩》)

在雨雪交加的十月末,在石澗中的波聲被凍住了的寒冷清晨,李賀離開昌穀老家朝東方的洛陽進發。

途經長安—華州—陝州—洛陽的長安、洛陽道,自陝州以東,經過因杜甫《三吏三別》之一《石壕吏》而聞名的石壕鎮,至崤阪嘉祥驛處,分為南北兩道。經過《新安吏》的新安縣,沿穀水至洛陽之路為北道,現在的鐵路就是沿著北道修建的。自洛陽去往長安的白居易,在其《西行》詩中寫道:壽安流水館,硤石青山郭。官道柳陰陰,行宮花漠漠。沿著洛水的“官道”為南道,除去軍事行動等緊急情況,一般唐代詩人走的都是南道。李賀的故鄉位於南道陝州—洛陽之間。

現在,我把《李長吉詩集》和《唐代交通圖考》擺放在一起,慢慢地移動著筆,尋找著李賀行走的路線。引導我穿越時空走向唐代街道的是撰寫了《唐仆尚丞郎表》的嚴耕望氏。去年迎來古稀之年的嚴氏,為了撰寫多達五冊的《唐代交通圖考》,竟然花費了37年的歲月,動用了超過十萬件的基礎資料(其中也包括日本出版的《唐代研究指南》、《中國曆代地名要覽》等)。這部現為已經五卷五十餘篇,約一百五十萬字的大著,據說還要寫到第十卷,嚴氏的工作真是氣魄雄闊。盡管如此,該書也決不失精確、致密,因此我們能夠放心地進行唐代之旅。嚴氏為了方便人們急遊或慢遊,本論部分由大字和小字分開寫成。如果僅想了解大概的話,隻看大字即可,如果想知道詳細考證的話,可再接著閱讀小字。

而且,該書隨處(全五卷22圖)插入由朱色和黑色2色印刷成的驛程圖,我們隻要用手指沿著圖上所標的路線走,就可以進行唐代街道的旅行了。

將“正史、通鑒、政書、地書、別史、雜史、詩文、碑刻、佛藏、科技、雜著、類纂諸書以及考古資料”“竭澤而漁”的《唐代交通圖考》預計全十卷,自第一卷《京都關內區》迄第七卷《江南嶺南區》止,把中國當時的全土劃分成幾大區域,第八卷《河運和海運》、第九卷《交通製度》這兩卷列出了主要問題,第十卷為《綜結》。在各卷末,附有該卷中提到的地名總畫索引,在全十卷完結之際,全卷的總索引將收錄於《附錄五》中。在各區域卷中,原則上以引言、本論、總結3部分構成。本論如前文所講,采用了大字、小字的“綱目體”,為讀者提供了方便,考慮得很是周到。

《唐代交通圖考》的研究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民族”各領域,視野廣闊。因此,該書必定會給各方麵的研究者提供不可估量的方便。作為眾多研究者中的一人,我對負責本書《引得》部分的寥華淑氏有兩點希望:一是希望在計劃收入“附錄3”的“引用書目”中,加上引用詩文的作者索引和題目索引;二是希望在“引得”的地名中,除卷數和頁數之外,再記上驛程圖檢索用的記號,如果能用四角號碼檢索的話就更好了。

再回到正題,長安、洛陽道的距離以及唐人走完這段路程需要的天數到底是多少呢?關於這兩個問題,隻要翻開第一卷篇2《長安洛陽驛道》,就冰消雪釋了。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根據行程的不同,為約800裏到約860裏。南道和北道相差約50裏,南道稍微繞遠。如果按照森鹿三之說,一裏為529米計算的話,860裏為454940米,即約455公裏。如果走東名高速公路從東京到京都之間約488公裏,由此我們可知長安、洛陽道比東海道稍短。

第二個問題,嚴氏已有直接的答案告訴我們:

兩京間旅行所必需的時間,在詔令、軍事等緊急時為2天。通常情況下,如果一天行走3驛的話需要10天,一天平均2驛慢慢行進的話需要16天。白居易的詩中即有:“石渠金穀中間路,軒騎翩翩十日程。”(《送河南尹馮學士赴任》詩)還有:“北闕至東京,風光十六程。”(《洛下送牛相公出鎮淮南》詩)

天子行幸時,全行程花費有20天,這是因為途中有很多行宮,緩慢行進的緣故吧。

衷心希望嚴氏老當益壯,早日完成全十卷的編撰工作。

第二節 唐代長安的沙堤

一 前言

通過《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考古學報》1958年第3期)為首,以及《唐長安城安定坊發掘記》(《考古》1989年第4期)的眾多調查報告,唐都長安的風貌逐漸顯現出來。然而,無論我們怎樣深入調查,已經消逝的東西永遠也無法真實再現,本文所關注的“沙堤”就是隻能根據文獻資料來考察的一種東西。

深入研究散見於詩文中的關於“沙堤”的記述,我們不僅能夠了解“沙堤”的製度、施工方法、規模、形狀,還能隱約窺視到唐代詩人、文人的官僚生活。在遙遠的1000多年以前,鋪設在首都大道上的“沙堤”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呢?

本文準備通過“沙堤”揭示出唐代文化的一角來。

二 水際的“沙堤”和宰相的“沙堤”

A.水際的“沙堤”

高適《自淇涉黃河途中作》詩中有(十二首其十)“……渤潏陵堤防,東郡多辛苦。……”,柳宗元《田家》詩(二首共三)中有“……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淥。……”白居易《魏堤有懷》詩中有“……魏王堤下水,聲似使君灘。……”防止肆虐的黃河濁流的“堤防”,被蓼花覆蓋的“堤岸”,還有隔開洛水和魏王池的“魏王堤”,都是在水邊鋪設的堤防。“魏王堤”上鋪了“沙”,因此就是在雨後也不用擔心泥濘。白居易在《開成二年三月三日……》詩中詠道:“……柳橋晴有絮,沙路潤無泥。……”。此外錢塘湖的湖岸上鋪了白沙,被稱為“白沙堤”。白居易在《夜歸》詩中詠道:“……萬株鬆樹青山上,十裏沙堤明月中。……”《寄題餘杭郡棲兼呈斐使謠》詩中的“……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頭。……”所詠的“沙堤”,即是《錢塘湖春行》詩中“……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所詠的“白沙堤”。

然而,在這種水邊的“沙堤”外,還有另一種“沙堤”存在。

B.宰相的“沙堤”

《唐國史補》道:“幾拜相,禮絕班行,府縣載沙填路,自私第至(於)子城東街,名曰沙堤。……(每)元日冬至立仗,大官皆備珂傘,列燭有至五六百炬者,謂之火城。宰相火城將至,則眾(少)皆撲滅以避之。……”一旦拜命為宰相後,從私邸到子城東街為止的上朝途中都鋪上了沙子。裴度贈張籍馬,張籍作詩答謝道:“……長思歲日沙堤上,得從鳴珂傍火城。”(《裴相公賜馬謹以詩謝》詩)“沙堤”與“火城”都是宰相權威的象征。張籍《沙堤行》的題注為“呈裴相公”,李賀《沙路行》首句就使用了“丞相”一詞。另外,白居易的《官牛》(《新樂府五十首》其四十一)中也把“沙堤”和“右丞相”之語一同寫入了詩中。這種在長安城內的官道上鋪設的“沙堤”,都是專門為宰相鋪設的,與前文講到的水邊的“沙堤”是有區別的。

C.“沙堤”的別稱

“沙堤”或者“沙隄”也稱為“沙路”、“沙道”,詩歌中常以“上堤”、“占堤”、“沙平”、“沙痕”、“月堤”、“新堤”、“舊堤”,或者“堤沙”、“沙為堤”等形式出現。這樣的詩語大多數情況下是描寫登朝情景時使用的,有時也帶有諷意。

下文,我以這個為宰相鋪設的“沙堤”為中心展開考察。

三 唐代長安的風土以及“沙堤”的作用

為宰相鋪設“沙堤”有什麼必要性嗎?一個目的當然是為了顯示宰相的威風,但從實用的角度講,也一定有其必要性。

A.西安的風土

“……漢唐長安城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西安市位於東經108度55分45.5秒,北緯34度15分24秒的地點。……海拔約400米,地形大體東南高,西北和西南低。年平均降雨量為561.2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8、9月。最冷為1月,平均氣溫攝氏0.8度,最熱7月,平均氣溫攝氏28.1度。冬季寒冷,但其他季節氣候溫和,雨量適當。另外,此地屬於黃土高原,黃土,如字麵之意,為淡黃灰色土壤,其構成分子的大小固定,約為0.05~0.01毫米,因其有孔性超過45%,可非常顯著地吸收濕氣,且各孔口纖細,呈現出活躍的毛細管現象,而且其堿性成分及石灰成分豐富,因此其構成礦物質新鮮且幾乎全處於未分解的狀態……”(佐藤武敏著《長安》之《西安的自然環境》,近藤出版社1971年版)。

明治40年(公元1907),桑原隲藏訪問清末的西安後,在《考史遊記》(岩波書店《桑原隲藏全集》第5卷)中的《長安之旅》中這樣記述道:“九月九日/晴/行程七十裏/……七時出洛陽西關。此日酷熱風急,塵土撲麵,感覺很不快。/(中略)/九月二十三日/雨/滯留西安府/連日無外出。/九月二十四日/晴/滯留西安府/雖天晴,但上午道路猶泥濘不堪,無法外出。”

黃土經風一吹就“塵土”“撲麵”,一下雨就“泥濘”,能達到將近“深三尺”的程度。9月22日桑原博士參觀了慈恩寺、大雁塔、曲江,23日一整天沒能外出,而24日上午也因為“泥濘”不得不停止外出活動。

B.長安的風土

唐都長安的黃土也和清末西安的黃土一樣,風一吹就黃塵漫天,雨一淋就化作泥海,阻礙行人的交通。白居易《酬張十八訪宿見贈》詩道:“……長安久無雨,日赤風昏昏。憐君將病眼,為我犯埃塵。遠從延康裏,來訪曲江濱。……”此詩感謝張籍盡管左眼有病,但還是冒著漫天風塵,從很遠的延康裏(《長安城坊裏圖C—7》到昭國裏(H—10)來。此外,《劇談錄》(《學津討原》所收)的《張季宏逢惡新婦》條中,記載了這樣的事情:“鹹通中,右左軍張季宏勇而多力。嚐雨中經勝業坊,遇泥濘深溢。有村人驅驢負薪而至。適當失道,季宏怒之,因捉驢四足,擲過水渠數步。觀者無不驚駭。……”這是鹹通年間(公元860—873)發生在長安城內的事情。就連西鄰興慶宮,在東市正北,與大明宮隻隔了4坊的“勝業坊”(I—4),一旦雨後都會“泥濘深溢”。

《唐會要》卷二十四《朔望朝參》中記載:“廣德二年九月一日敕……朝官遇泥雨,準儀製令,停朝參。軍國事殷,若準式停,恐有廢闕,泥既深阻,許延三刻傳點,待道路通,依常式。以後亦宣準此。”廣德二年(公元764)為代宗初期。“朝官”指經常到朝廷參議政的官吏,“軍國事殷”指參與軍事和國政的決議。也就是說,如果因泥濘上朝困難時,例行的朝參就按規定中止,但軍事、國政上的問題繁多時,為了避免出現政治上的失控,把開始時間推後“三刻(約45分鍾)”,等道路暢通後再上朝參政。

元和五年(810)冬,長安的道路因雪變成了泥路,因此“放朝(免除朝參)”3日。白居易七言絕句《雨雲放朝因懷微之》懷念被貶謫到江陵的親友元稹,他那邊是否也因雪“免除排衙(屬僚參謁長官)”呢?“歸騎紛紛滿九衢,放朝三日為泥塗。不知雨雪江陵府,今日排衙得免無?”因詩中講道“歸騎紛紛滿九衢”,說明大部分官僚已經踏上上朝之途了,可見泥濘到什麼程度才“放朝”,似乎很難判斷。韓愈與張籍唱和的詩中有這樣的句子:“放朝還不報,半路蹋泥歸。雨慣曾無節,雷頻自失威。……”(韓愈《雨中寄張博士籍侯主簿喜》)“雨中愁不出,陰黑盡連宵。屋濕唯添漏,泥深未放朝。……”(張籍《酬韓祭酒雨中見寄》)。表明“放朝”的通知晚了,韓愈已經出門,馬蹄也踏上泥了,在途中才得知“放朝”的消息,又返回去了。

可見,這樣的長安風土(環境),“沙堤”是必要的。

張籍《沙堤行》開頭道:“長安大道沙為堤,風吹無塵雨無泥。……”《春日早朝》詩的結尾道:“……夜來新雨沙堤濕,東上開門應未開。”

四 “沙堤”的起源和中斷

A.起源

宰相的“沙堤”,最早是什麼時候開始鋪設的呢?翻開《唐會要》卷八十六,在“道路”一條中記載道:“天寶三載五月,京兆尹蕭炅奏,請於要道築甬道,載沙實之,至於朝堂。從之。九月,炅又奏廣之。”天寶三載(744),為玄宗皇帝立楊太真為貴妃之前一年,當時宰相李林甫到達權力巔峰,“宰相用事之盛,開元已來,未有其比。……輿馬被服,頻極鮮華。……”(《舊唐書·李林甫傳》)杜甫《遣興》(五首其二)後半道:“……府中羅舊尹,沙道尚依然。赫赫蕭京兆,今為時所憐。”“蕭京兆”指的是因巴結宰相李林甫而得任京兆尹的蕭炅。《舊唐書·吉溫傳》記載道:“……炅與右相李林甫善。……”可見李林甫與蕭炅勾結在一起。《杜詩鏡銓》卷五“府中羅舊尹”注曰:“舊注:唐京兆尹多宰相私人,若蕭炅與鮮於仲通皆是,故曰羅舊尹。”鮮於仲通於天寶十載因宰相楊國忠的推薦而成為京兆尹。(《舊唐書·楊國忠傳》)“今為時所憐”指的是天寶八年(《資治通鑒》)京兆尹蕭炅因受賄罪被貶為汝陰太守時,宰相李林甫也沒有出手相救。(《舊唐書·楊國忠傳》載:“……京兆尹蕭炅……皆林甫所親善,國忠皆誣奏譴逐,林甫不能救。……”)因蕭炅提議而修築的“沙道”依然,而失勢的蕭炅則陷入了時人憐憫的境遇中。《唐代京兆尹研究》(張榮芳著,1987年10月,學生書局出版)第2章。第2節《2治安與司法》中,作者引用前文提到的《唐會要》卷八十六“道路”為例,言道:“目的即是為了維護百官上朝的安全。”然而,蕭炅的提議,與其說是為了“百官上朝的安全”,不如說更著重於“宰相上朝的安全”。《新唐書·李林甫傳》記載道:“……故事,宰相皆元功盛德,不務權威,出入騎從簡寡,士庶不甚引避。林甫自見結怨者眾,憂刺客竊發,其出入,廣騶騎,先驅百步,傳呼嗬衛,金吾為清道,公卿辟易趨走。所居重關複壁,絡版甃石,一夕再徙,家人亦莫知也。……”把以往一直很簡單的宰相外出搞得很盛大,源於李林甫擔心刺客的戒備心理。“甬道”為兩側築有牆壁的道路,這可能也是防止刺客的一種措施。京兆尹蕭炅為宰相李林甫著想而向玄宗提言俢建“沙道”。雖然“要道”具體指的是哪條道路不明,但因是到“朝堂”為止的,因此可以看作是修整上朝的通行之路。以我的管見,這就是為宰相修築“沙堤”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