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3 / 3)

我反複說,經常說,我們要守子時,一定要起居有時,一定要經常給自己一個安靜的、獨處的時間,讓自己身心得安。這個在修身學裏非常重要。現在很多大老板主動給自己休假,主動把自己“流放”到雪山草原裏,“流放”到沙漠裏。那個時候,他的心才能夠真正安靜下來。一回到辦公桌邊,鋪天蓋地的事情就來了,動不動就是幾十個億、幾百個億的,然後又是政府的、各衙門的,自己各個部門的事情多得心煩。剛升遷上去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幹得有滋有味,要幹一番功業、建一番事業。真的坐穩了以後,把工作料理順了以後,又覺得勞累不堪,很疲乏,這個時候就想靜了。當然動靜是雙向的,靜久了也要思動,在山裏麵住個十天半月,又受不得那個清靜、那個清閑、那個無聊,就想回到城市裏來重新戰鬥一下,找點事情幹一下,心裏麵才安。這個也叫一陰一陽之謂道,動靜要相濟,但是現在大城市裏麵的人,特別是有職務的人,最缺乏的就是一個“靜”字。

“眥媙可以休老”,什麼叫“眥媙”?“眥”,是眼眶,“媙”,是揉一揉眼睛。我們從小學開始,人人都要做眼保健操。眼睛疲勞了,揉一揉、按一按,可以增強眼睛的供血,使眼睛得到休整。延伸一下,就是肢體按摩。老年人活動少了,運動少了,需要適當的按摩。特別是在病床上,不能動的人,躺久了會生褥瘡,護理的人就要經常給他洗一洗,揉一揉,按一按,的確可以“休老”養老嘛。當然眥媙可以休老,不能僅僅停留在這上麵,我們平常閉目養神,也可以養我們的精神,延緩我們衰老的進程。這個就屬於養生法裏麵一係列的東西,不管是按摩眼睛也好,按摩肢體也好,閉目養神也好,都可以用這個方式,使我們的身心得到一定的修養。

“寧可以止遽”,什麼叫“遽”?就是急躁、窘迫、畏懼、變化等。在莊子的行文裏麵,安寧的對立麵是什麼?就是這個“遽”。諸葛亮說,“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還有“寧靜致遠”這一係列的,我們怎樣使自己的心安寧、心平氣和、神閑氣定?我經常說,希望大家能夠每時每刻,在任何環境裏麵,都處於這麼一種神閑氣定的狀態,避免焦慮不安,心浮氣躁。《道德經》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我們需要厚重、凝重,不需要那麼刻薄,不需要那麼輕浮。有的人輕飄飄的,輕浮、輕薄、輕狂,那個不好。說話要厚重一點,穩重一點,行為要厚重一點,穩重一點。千萬別在語言上輕浮、輕薄,千萬別在行為上輕浮、輕狂。怎樣做到這一點?就是要寧靜。一個人要有寧靜之氣,要有靜氣,要有定力。如果你有這樣的素質,這樣的素養,那麼麵對外麵紛繁的世界,麵對比較尖銳的、緊迫的麻煩事,你就可以舉措如定、料理有方。所以“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一靜可製百動,靜可以製躁,靜可以製熱。有的人熱得不得了,心裏有事,自然就開始冒汗了,但是心靜自然涼。心裏麵安靜,外麵世界的寒暑不定、炎涼不定的環境自然就安靜了,所以靜為躁君。

《菜根譚》說得好,又直白:“熱不必除,而除此熱惱,身常在清涼台上;窮不可遣,而遣此窮愁,心常居安樂窩中。”我幾十年都提倡大家沒事讀讀《菜根譚》,沒有什麼文化的人也可以讀懂,可以得受用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