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得魚忘荃,得兔忘蹄
德溢乎名,名溢乎暴,謀稽乎,知出乎爭,柴生乎守,官事果乎眾宜。春雨日時,草木怒生,銚耨於是乎始修,草木之到植者過半而不知其然。
靜然可以補病,眥媙可以休老,寧可以止遽。雖然若是,勞者之務也,非佚者之所未嚐過而問焉。聖人之所以天下,神人未嚐過而問焉;賢人所以世,聖人未嚐過而問焉;君子所以國,賢人未嚐過而問焉;小人所以合時,君子未嚐過而問焉。演門有親死者,以善毀爵為官師,其黨人毀而死者半。堯與許由天下,許由逃之;湯與務光,務光怒之;紀他聞之,帥弟子而踆於窾水,諸侯吊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海燈法師的大徒弟
“德溢乎名,名溢乎暴,謀稽乎,知出乎爭,柴生乎守,官事果乎眾宜。”這一段說什麼呢?我們都知道一個人有名是什麼原因呢?一般德高就望重,有德的人自然就會有名。但是“名溢乎暴”,名高就麻煩,名高則德去。很多人有名,是因為他有德或者有才、有能。現在當明星是很辛苦的,一個體育明星,要在奧運會拿冠軍,訓練的時候非常地辛苦,付出了很多的辛勞,但成名以後呢?就容易腐朽了。舉例來說,海燈法師以前的大徒弟範應蓮,比我小幾歲。當時在江油海燈法師身邊的時候,練功那個苦啊。海燈法師是雲居山的修為方式,早上四點鍾就起來,一直不歇氣地幹活,幹到晚上十點才休息。那個時候範應蓮才十四五歲,就跟著師父練、練、練,還要幹活出工,上山去打柴,來回五六十裏的山路,扛回來的木材都是一兩百斤。而我當時,扛四五十斤就很累了。在海燈法師那裏練習用的啞鈴,一對五十斤,蹲著馬步五十下,如果垂下來了,就重新來。我們是不行的,但他每次都可以舉三百下,還示範給我們看。
範應蓮那時候的武功,絕非李連傑這些能比,我守在那裏看了幾年,真的非常棒。他後來當了四川政協委員,海燈法師圓寂後,海南建省的時候,第一任省長請他去海南。這之前,他和軍委關係好,對他非常關照,在海、陸、空及武警部隊當教練,中央警衛團也請他去訓練,武警、特種部隊也請他去訓練,而且很見成效,隻要被他培訓三個月,功夫看著長。但是他一到海南,就給了他一個政協常委、體委常務副主任的官做。我勸過他不要去,好好地守在江油,把海燈武館搞好,每次比賽的時候出一兩個冠軍,你就福澤綿綿了。他守不住,想到海南去當官。那個時候,又有人忽悠他做生意。你想,他一個農村裏麵出來的,怎麼做生意?一做生意就賠本,一當官就找不到北。兩三年後,糖尿病有了,心血管病也有了,十多年跟著海燈法師苦練的功夫就這樣廢掉了。好在近來有所醒悟,在家鄉又重新幹起,希望他能重振雄風。
所以“德溢乎名”,有了德就有了名。但“名溢乎暴”,真正名高,德就減了。成了明星的,有幾個沒有麻煩?官當大了,不守規矩就會出事。錢掙多了,也會給自己帶來麻煩,這些因果我們要看清楚。《道德經》裏說,“名相軋也”。相傾軋,有了名大家都去爭奪,大家都要去搶,互相傾軋,是非禍害就難免因事而起,所以“名溢乎暴,謀稽乎。”“”,就是緊迫的意思。我們要決斷,憑什麼決斷?因為有麻煩與是非,工作需要解決,那麼你就要去玩計謀、搞策劃,這些決斷往往是根據矛盾是非來的。“知出乎爭”,智謀從哪裏來?從矛盾是非中來,名聞利養,大家都要去爭嘛。知識多了也會爭,你有你的道理,他有他的說法,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柴生乎守”,柴,蔽塞的意思。前麵已經說了,我們需要“通”,這個要通,那個要通,“心有天遊,室無空虛”。“柴”,柴門,我們為什麼需要門,是因為需要“守”呀,就是要柴門關閉,關閉什麼?就是要把自己的財產,自己的生命守護住。有關閉的,就要有開通的。健康和財富要守住,但是智慧的通道是要打開的。佛教講知見障、所知障。如果把自己的智慧給障住了,把智慧之門遮蔽了,就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