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1 / 3)

大道不能堵塞

“凡道不欲壅,壅則哽,哽而不止則跈,跈則眾害生。”道不欲壅,這個大家都有體會。有車的人,這兩天在路上跑得非常痛苦,到處都塞車。拿我們中國來說,光是一汽的產量,每年就是一百多萬輛。還有上汽、二汽、北汽,成都也有好幾家汽車製造廠,重慶也是好幾個。南寧、合肥、西安、廣州這幾個城市,汽車廠更多。不僅僅是大都市行路難,就是中小城市,也開始行路難。阿軍他們新會,現在都要塞車了。所以,“道不欲塞”,隻要塞車,大家就起煩惱。什麼叫道?自然之道不欲塞,自然之道塞了,就會寒暑不適,過寒過暑,或者雨來得過多,或者就幹旱。今年春季,大西南連續一兩百天不下雨,這都是“天道壅塞”。塞,是很可怕的一件事,耳朵塞住了,你聽不見;眼睛塞住了,你看不見;心塞住了,你就成了智障人士。

《易經》裏麵有否泰二卦,否卦就是壅,天地不交,賢人在下,小人在上,民意不能上達,聖意不能下達。上傳下達嘛,孔夫子在《論語》裏也多次講到,君子之道,上學而下達。就是要上下通泰。社會的信息應該通,信息不通,決策就有問題。人事要通,賢者應該上去,不肖的人應該下來,各就各位。五髒六腑要各就各位,眼睛不能把耳朵的事情幹了,心不能把肝的事情做了,肺不能把大腸的事情也包了,大家都應該各就各位。如果有什麼東西阻礙了社會各行各業的交易,那麼社會的秩序就會被打亂,這個社會就不和諧了。大道也是這樣,現在的生態嚴重失衡,生態汙染、森林萎縮引起了頻繁的自然災害,原因就是自然之道被人為地“壅塞”了。所以天災頻現,老天爺不斷地示警。

以前彗星出現,日食、月食出現,皇上是要下“罪己詔”的,要大赦天下,整頓吏治。現在把這些都稱之為迷信,現在講究的是科學,都是自然現象,不料理這些事,最多在環境上減排、低碳。但也隻是說說而已,到底怎麼落實環保,我們也不知道。因為這個社會太大了,紫禁城真正能管這些事嗎?聯合國真的能管這些事嗎?一開會就吵架,互相不讓步,互相都在為自己的利益與別人討價還價。

“哽而不止則跈”,跈是什麼?就像現在朝韓兩方,為這個事大家都“哽”著,心氣都不舒嘛。你想出氣,他也想出氣,鬧得都快扔原子彈了,弄得中國也惴惴不安,全世界都不好過。生態環保問題,也是“哽而不止則跈”。“跈”就是乖戻,就是亂搞,都是失控。情緒失控,社會失控,國家失控。失控以後,災害也好,戰爭也好,一係列的麻煩就來了。所以“跈則眾害生”。

莊子在這裏,從眼耳鼻舌身意談起,談到智慧,談到道德,談到大道,最後還是歸結於“道不欲壅”。我們的眼路要通,耳路要通,心路要通,身體奇經八脈都要通,智要通,德要通,然後歸結到大道也要通。怎樣理順這些關係?我們每一個人,搞修行的人,都要理順這個關係,要從自己開始理順這個關係。當然,如果是在朝為君的,他就要理好社會、國家的陰陽,要把這個理順。如果理不順,有所障礙,有所壅塞,就會造成天下大亂,麻煩不斷。

一個“禪”字,三重意思

“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非天之罪。”這裏就談眾生了。動物有“恃息”,植物也有呼吸,隻不過古代不知道植物,包括一切微生物都有呼吸,沒有呼吸就是死物。“物之有知者恃息”,眾生都是在呼吸之中,使自己的生命得以生存和衍化。“其不殷”,這個“殷”,作為不當講。“其不殷,非天之罪。”我們都應該心平氣和,我們都應該神閑氣定。神閑氣定是修為高的一種表現,如果我們看見一個人氣急敗壞,那這個人就沒有修為,這個人的智慧已經調不起來了。你就千萬不要和他談什麼正事,要談就讓他先平靜下來再說。如果在浮躁之中、狂躁之中,那什麼事都是談不好的,你就別費精力了。放他三天假,讓他休息三天,冷靜三天後再說。

這個是非常關鍵的,萬物都有生命,大家都在呼吸之中。這個“息”是什麼?我談到過本光法師教我“觀息”,用鼻子觀息。“其息不殷”,這是很敏感的一個功夫,為什麼呆若木雞是絕頂功夫?為什麼在古龍、金庸的武俠小說裏,那些絕頂高人釣魚或者睡覺,周圍幾十裏有什麼動靜,他卻清清楚楚。來人到底是祥和還是有殺氣,他用感覺就知道。眼睛沒有睜開,耳朵沒有立起來,但就能感覺到外麵的信息。如果這個息不調,“非天之罪”。主要是情緒出了問題,人們在喜怒哀樂憂恐驚中,原本正常的氣息就會被擾亂,特別是在大喜大悲大怒大憂的時候。而這一切都是社會性引起的精神波動,與“天”這個自然性無關,當然是“非天之罪”。並不是老天爺有什麼過錯,有什麼不公,肯定是你的修為出了問題。“道不欲壅”,你自己的修為不到,自己把自己障礙住了。為什麼會障礙?怎樣消除自己的障礙?怎樣使自己回到“天真”之處?我們一定要學會返璞歸真,回歸自己的自然性,把自己在社會上習染的東西,自己在七情六欲上、煩惱上、知見上的種種惡習都修煉淨盡。

所以,佛教的修為就那麼簡單,一個“禪”字,包含著三重意思。第一是靜慮,就是要把自己精神裏麵、心性裏麵躁動的、不幹淨的東西濾掉,把煩躁不安的,如同救火車、救護車那樣的鳴叫聲關掉,要靜慮呀。靜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安靜,安靜下來別那麼浮躁、那麼躁動;一個是動詞,把多餘的、不幹淨的過濾掉。第二是思維修,我們的思維程序出了問題,或是沒有優化起來,那是不行的。第三是定,確定,就是選擇,為什麼要定位在這裏,不定位在那裏。定位在這裏,你就舍了其他的。所以定,並不是就在這裏參禪、打坐、入定。實際上入定是一個很簡單的思維機能,要實現這個機能有很多前提。首先你要選擇坐在這裏,朋友的聚會、飯局,領導的接見,戀愛的約會,你都要放棄,放棄了你才能定在這裏坐。這一係列的東西,都是需要我們料理的,要達到這個狀態,就得恢複我們的自然狀態,去掉社會習染的種種精神的、肉體的不當之處。當我們的“息”不當,氣急敗壞,浮躁不安,煩惱恐懼之時,這些都叫“恃息不殷”,這樣的氣象就很不好。我們都希望看見一個安寧祥和的人,看見了多舒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