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美意足矣。畫水,齊者、淚者、卷而飛激者、引而舒長者
其狀宛然自足,則水態富贍也。何謂所經之不眾多?近世畫手
生於吳越者,寫東南之聳瘦;居鹹秦者,貌關隴之壯;浪學範
寬者,乏營丘之秀;媚師王維者,缺關仝之風骨。凡此之類,
咎在於所經之不眾多也。何謂所取之不精粹?千裏之山不能盡
奇,萬裏之水豈能盡秀。太行枕華夏而麵目者,林慮泰山占齊
魯而勝絕者,龍岩一概畫之,版圖何異?凡此之類,咎在於所
取之不精粹也。故專於坡陀失之粗,專於幽閑失之薄,專於人
物失之俗,專於樓觀失之冗,專於石則骨露,專於土則肉多。
筆跡不混成謂之疏,疏則無真意;墨色不滋潤謂之枯,枯則無
生意。水潺氵爰則謂之死水,雲不自在則謂之凍雲,山無明晦
則謂之無日影,山無隱見則謂之無煙靄。今山日到處明,日不
到處晦,山因日影之常形也。明晦不分焉,故曰無日影。今山
煙靄到意隱,煙靄不到處見,山因煙靄之常態也。隱見不分焉
故日無煙靄。
山,大物也,其形欲聳撥,欲偃蹇,欲軒豁,欲箕踞,欲
盤礴,欲渾厚,欲雄豪,欲精神,欲嚴重,欲顧盼,欲朝揖,
欲上有蓋,欲下有乘,欲前有據,欲後有倚,欲下瞰而若臨觀
欲下遊而若指麾,此山之大體也。
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靜,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環,欲
肥膩,欲噴薄,欲激射,欲多泉,欲遠流,欲瀑布插天,欲濺
撲入地,欲漁釣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挾煙雲而秀媚,欲照溪
穀而光輝,此水之活體也。
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以煙雲為神彩,故山得水
而活,得草木而華,得煙雲而秀媚。水以山為麵,以亭榭為眉
目,以漁釣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漁釣而
曠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山有高有下,高者血脈在下,其肩股開張,基腳壯厚,巒
岫岡勢培擁相勾連,映帶不絕,此高山也。故如是高山謂之不
孤,謂之不什。下者血脈在上,其顛半落,項領相攀,根基龐
大,堆阜臃腫,直下深插,莫測其淺深,此淺山也。故如是淺
山謂之不薄,謂之不泄。高山而孤,體幹有什之理,淺山而薄
神氣有泄之理,此山水之體裁也。
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貴堅深而不淺露。水者,天地之血
也,血貴周流而不凝滯。
山無煙雲如春無花草。
山無雲則不秀,無水則不媚,無道路則不活,無林木則不
生,無深遠則淺,無平遠則近,無高遠則下。
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
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
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
平遠之意衝融而縹縹緲緲。其人物之在三遠也,高遠者明了,
深遠者細碎,平遠者衝淡。明了者不短,細碎者不長,衝淡者
不大,此三遠也。
山有三大,山大於木,木大於人。山不數十裏如木之大,
則山不大;木不數十百如人之大,則木不大。木之所以比夫人
者,先自其葉,而人之所以比大木者,先自其頭。木葉若幹可
以敵人之頭,人之頭自若幹葉而成之,則人之大小,木之大小,
山之大小,自此而皆中程度,此三大也。
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
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派則遠矣。蓋山盡出不唯無秀撥之高,
兼何異畫碓嘴!水盡出不唯無盤折之遠,兼何異畫蚯蚓!
正麵溪山林木盤折,委曲鋪設,其景而來不厭其詳,所以
足人目之近尋也。傍邊平遠,嶠嶺重疊,鉤連縹緲而去,不厭
其遠,所以極人目之曠望也。遠山無皴,遠水無波,遠人無目。
非無也,如無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