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外失業青年集體性抗爭運動對我國的警示(1 / 3)

國外失業青年集體性抗爭運動對我國的警示

理論廣角

作者:杜振宇 沈妮

[摘 要]在全球發生了一係列因失業導致的青年集體性抗爭運動,引起了學者的重視。本文從心理維度、組織維度、資源維度、機會維度四個方麵對西方國家近期的社會騷亂事件進行綜合分析,並總結出導致青年集體性抗爭運動發生的四個重要因素——失業青年群體的“相對剝奪感”,青年群體所具備的抗爭資源,網絡社交工具的發展,集體性抗爭運動中政府的作為。主要目的在於引起社會對青年集體性抗爭運動的警覺,從而有所防範。

[關鍵詞]失業青年 集體性抗爭 警示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47-0399-02

隨著世界性經濟危機的深化,連一向較為穩定西方發達國家也相繼出現了大規模的社會騷亂、抗議示威事件。這些社會騷亂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大量憤怒失業青年的參與。發生在法國巴黎的社會動蕩,被警方拘留的人當中,95%的參與者是年齡不到25歲的青年[1];在發生“茉莉花革命”之前,突尼斯年輕人的失業率高達52%,埃及處於18-29 歲年齡段的年輕人失業率為25%;而英國的倫敦騷亂,在警方逮捕的4000餘人中,年齡大多數在20歲左右,而且多數沒有工作;美國占領華爾街這場街頭運動同樣有一個顯著特點:參與者大多是年輕的美國人。

一、概念界定

(一)失業青年的涵義

有必要先界定一下“失業青年”的涵義。失業屬於經濟學範疇的概念,一個人願意並有能力為獲取報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況,即認為是失業。而青年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年齡群體概念,泛指介於少年和成年之間特定年齡段的年輕人。由於青年一詞的含義在全世界不同國家中定義是不同的,並隨著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幻一直在變化。本文所討論的對象是那些已經達到就業年齡且一般不超過30歲的,處於失業狀態下的群體。

(二)集體性抗爭運動的涵義和類別:

對國外的這一係列集體性抗爭事件的報導和研究,很多媒體和學者界定為騷亂事件或社會動蕩。在國外的研究中,這些都被稱為“抗爭事件”或“抗爭運動”,並對騷亂事件、社會運動和群體性事件等概念的差異進行過分析。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著名學者趙鼎新的觀點:所謂集體行動,就是有許多個體參加的、具有很大自發性的製度外政治行為;而社會運動就是有許多個體參加的、高度組織化的、尋求或反對特定社會變革的製度外政治行為;而革命,則是有大規模人群參與的、高度組織化的、旨在奪取政權並按照某種意識形態對社會進行根本改造的製度外政治行為。[2]

根據學術上的定義,抗爭運動絕大多數都屬於屬於製度外的政治行為。一般意義上的群體性事件往往止於泄憤和鬧事,既沒有具體的目標,也沒明確的組織;而英美發達國家發生的社會騷亂相對群體性事件而言有更高的組織性和更高的政治意圖屬於社會運動;而波及多國政權的“阿拉伯之春”運動則更接近革命的範疇了。雖然從集體行動到社會運動再到革命,其製度化、組織化和所追求的社會變革程度越來越高,但三者之間不存在絕對的界限,在理論解釋上甚至有很強的相關性。許多社會運動最初都是表現為集體行動,一場大規模的社會運動也可以標誌革命開始。正是由於這種相關性,我們可以在此同時將這三個不同概念拿來探討,並且概括為“集體性抗爭運動”。

二、國外失業青年集體性抗爭運動的根源分析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歐美社會此時出現了一些相應的解釋理論模式,它們作為單一理論,都有局限性,對抗爭行為的發展難以提供信服的解釋。因此,為了更清楚地解釋當今的失業青年運動,將結合實際從以下幾個維度進行綜合分析。

(一)心理維度分析

國內外很多學者研究集體性抗爭運動時,會選擇從社會變遷引起的大眾心理變化來探討。其中,最為經典的當屬格爾提出的“相對剝奪感”概念。格爾認為,每個人都有某種價值期望,而社會則有某種價值能力,能使大眾的價值期望獲得滿足,當社會變遷導致社會的價值能力小於個人期望值時,人們就會產生相對剝奪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