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冒巢民董小宛夫婦合璧卷真跡神品》說明(2 / 3)

曾國藩(1811—1872年),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他是清朝道光年間進士,組織湘軍平太平天國,能文能武,生做大官,死諡文正。他在日記裏說他三十歲時“已解古人用筆之意”,但“老年始略解書法”。他認為書法“無一定規矩態度”,“作字之道,剛健、婀娜二者,闕一不可”。他要一方麵剛健一方麵婀娜,“庶為成體之書”。但他並未成全兩者,在剛健上成功了,但婀娜上卻硬邦邦的,既不婀也不娜。不過,他的剛健型書法卻自成一家,鋒利挺拔、勁氣內斂,看了真是字如其人,不愧“曾頭”也。

張之萬(1811—1897年),字子青,號鑾坡。直隸(河北)南皮人。他三十六歲做了狀元。《清史稿》說他“道光二十七年,以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光緒八年,起兵部尚書,調刑部。十年,入軍機,兼署吏部,充上書房總師傅、協辦大學士。十五年,授體仁閣大學士,轉東閣。賜雙眼花翎、紫韁。……之萬人直凡十年,領樞密者為禮親王世鐸,治尚安靜,故得無事。及日韓事棘,之萬乃先罷退。又二年,以病致仕。卒,年八十七,贈太傅,諡文達”。這一小傳,說明了此公一生無災無難到公卿。在藝術上,他工書畫,尤擅山水,畫史說他用筆綿邈、骨秀神清,為士大夫畫中逸品,晚年筆簡墨澹,彌見蒼寒。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陰人。他考上舉人,卻考不上進士,一連三次都考不上。他自比諸葛亮,“喜為壯語驚眾”。一再落第以後,他絕意仕進,究心經世之學,伏處田裏十餘年。最後機會來了,參加打太平軍,以功授浙江巡撫,收複浙江、福建失地。又任陝甘總督、欽差大臣平回亂。授兩江總督。再以欽差大臣身份,督辦福建軍務,以保護福建、台灣。《清史稿》說他“為人多智略”,“廉不言貧,勤言不勞。待將士以誠信相感。善於治民,每克一地,招徠撫綏,眾至如歸。論者謂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則以王道行之”。在藝術上,他擅書法,康有為《廣藝舟雙楫》、馬宗霍《嶽樓筆談》都稱道他。

楊峴(1819—1896年),字季仇、一字見山,號庸齋,晚號遲鴻孱叟、藐翁。浙江歸安人。他以藐翁自號,原因在他做江蘇常州知府時,曾以藐視上官被劾下台,回來做答客問,自嘲說:“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非惡諡,故改號藐翁。”他是清朝鹹豐時代舉人,分別在曾國藩、李翰章幕中做過平太平軍、平撚的工作。在藝術上,他的隸書蒼勁古拙,變化《禮器碑》而出,特色十足。他有一個最有名的學生,就是吳昌碩。吳昌碩詩“寓庸齋內老門生”就是指此。七十八歲死去,楊守敬說他書法“晚年流於頹唐,款題行書尤為俗格”,好像愈寫愈退步了。

趙之謙(1829—1884年),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叔,號悲庵,別號無悶、憨寮。浙江會稽人。他是清朝鹹豐時代舉人,先後在江西鄱陽、奉新做知縣,七品官耳,但在藝術上,卻書法、繪畫、篆刻三樣皆精。他的書法,“七分魏(碑)三分顏(魯公)”,在清代碑學盛行的風氣裏,把“北魏書”寫得光芒萬丈。不過,康有為卻罵他,說他“氣體靡弱。今天下多言北碑,而盡為靡靡之音,則叔之罪也”。馬宗霍也罵他是“書家之鄉願”,說他的字“一笑橫陳,援之不能起,而亦自足動人”,但一“登大雅之堂,則無以自容矣”,豈其然乎?

翁同龢(1830—1904年),字叔平,號鬆禪,晚號瓶庵居士。江蘇常熟人。他二十六歲考上狀元,兩任帝王(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師,位極人臣。垂老被西太後軟禁在家,但他人愈不自由,書法卻愈自由。馬宗霍說他“歸田以後,縱意所適,不受羈縛,亦時采北碑之華,遂自成家”。徐珂說:“叔平相國書法不拘一格,為乾、嘉以後一人。”楊守敬說:“鬆禪學顏平原,老蒼之至,無一稚筆,同治、光緒間,推為天下第一。”這些評論,都站得住。翁同書法的特色龢是他出身館閣書家,卻能脫穎而出,又在碑學盛行的風氣中寫活了帖學,有此雙贏局麵,隻他一人而已。

楊守敬(1839—1915年),字惺吾,號鄰蘇、鄰蘇老人。湖北宜都人。他在科舉時代趕考,先後八次名落孫山,但《清史稿》說他“其學通博。……能書,摹鍾鼎至精。工儷體,為箴銘之屬,古奧聳拔,文如其人。以舉人官黃岡教諭,加中書銜。嚐遊日本,搜古籍,多得唐、宋善本,辛苦積貲,藏書數十萬卷,為鄂學靈光者垂二十年。卒,年七十有七。著有《水經注圖》《水經注要刪》《隋書地理誌考證》《日本訪書誌》《晦明軒稿》《鄰蘇老人題跋》《望堂金石集》等”。因為他在日本四年,影響日本明治以來書法極大。不過日本人的毛筆字基本上就一塌糊塗,每個字都趴在紙上,此卻非楊守敬之過也!

吳昌碩(1844—1927年),原名俊,後名俊卿,初字香補,後字昌碩,七十以後以字行。亦署倉碩、蒼石。號老缶、缶廬、老蒼、苦鐵、大聾、石尊者、破荷亭長、五湖印。八十四歲死後,門人私諡為“貞逸先生”。浙江安吉人。曾匄從俞樾、楊峴學。他是清朝末代藝術大師,詩、書、畫、印,四者皆精,書法上尤精“石鼓文”,但卻自言“臨氣不臨形”。例如“石鼓文”的字呈扁方,但他卻“變橫為縱”,其氣魄可想。又在西湖創辦“西泠印社”,並為社長。日本人佩服他,為鑄銅像。他八十歲後,想出門玩,家人不許,他會坐在地上撒賴,為人天真單純,一至於此。

陳寶琛(1848—1935年),字伯潛、一作伯泉,號庵、一號橘隱,晚號聽弢水。福建閩縣(福州)人。是清朝進士兼帝王(宣統皇帝)師。他年輕時好彈劾大員,疏言朝政得失,與張佩綸、寶廷、鄧承修並稱“清流四諫”,惡之者則目為“四大金剛”。曆官內閣學士、禮部侍郎、江西學政、山西巡撫、授侍讀,以至太保太傅。他的詩書取法宋人,詩有《滄趣樓集》;書法走黃庭堅的路子,但卻瘦硬規矩,好像他畫的鬆樹一樣。他還喜歡收藏古印,輯有《澄秋館印存》。清朝亡國後,因為是帝王師,更是遺老之尤。他寫《落花詩》,說“委蛻大難求淨土,傷心最是近高樓”,可見其傷心人的懷抱。宣統皇帝搞漢奸政權,他不肯附逆,八十八歲老死林泉。

張祖翼(1849—1917年),字逖先,號磊庵。安徽桐城人。做過江蘇知府。他從小就喜歡書法,除行書、楷書外,好篆、隸、金石之學,篆書宗“石鼓文”、隸書法漢隸,偶寫蘭竹,也刻印,印師鄧石如。葉昌熾《緣督廬日記》記有“光緒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張逖先遊泰西,得美國斐原士所藏埃及殘石,乃古時石槨,僅有殘石二片,文字奇古,尚在希臘以前四千年。得拓本回,甚寶之”。可見此公除國拓外,還留意洋拓,並非中國本位。他原在清朝末年赴日考察新政,歸入端方幕。端方被殺,民國成立,他移居上海,與吳昌碩、高邕之、汪淵若合稱“上海四書家”。

陳三立(1853—1937年),字伯嚴、一字衍君,號蛻園、散原,世稱“散原先生”。江西義寧(修水)人。他三十三歲中進士,四十三歲時,因父親陳寶箴任湖南巡撫,他就地推動新政。戊戌政變後,與父親同被革職。1900年父親死後,他不再過問政治,自號“神州袖手人”。築散原精舍於金陵,以詩文成一代宗匠。1937年冬天,恨日本侵略,以近八十五歲高齡,絕食死於北京。他的兒子陳衡恪(師曾)是畫家、陳寅恪是史家;女婿俞大維是比國民黨還國民黨的政治家。陳三立有《散原精舍文集》留世。另有“清末四公子”之說,指他與丁叔康、吳葆初、譚複生(嗣同)四個人。

康有為(1856—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更甡,晚號天遊化人,世稱“南海先生”。廣東南海人。他是戊戌變法的主角,失敗後流亡國外十六年。民國成立後,他從先知淪為反動派,但他獨行其是。《清史稿》說:“有為天資瑰異,古今學術無所不通,堅於自信,每有創論,常開風氣之先……述作甚多,其著者有《孔子改製考》《新學偽經考》《春秋董氏學》《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大同書》《物質救國論》《電通》及《康子內外篇》《長興學舍》《萬木草堂》《天遊廬講學記》,各國遊記,暨文詩集。”另有《廣藝舟雙楫》論書法。他本人書法氣魄雄大,以魏碑體楷書筆法寫行書草書,奇宕過人。

魏(1859—1927年),初名龍常,字紉芝、又字鐵珊,亦作鐵山,號匏戫公。浙江山陰人。他是清朝光緒年間舉人。工書法,尤擅魏碑,與清道人(李梅庵)都是此道高手。他為人多才藝,除能以《龍藏寺碑》字體作蠅頭小楷小如綠豆外,又擅詩詞聲律,且對星卜雜技、武功之類,樣樣全來。對胡琴、琵琶、箏、笛等樂器,昆、徽、弋、黃等戲曲,樣樣精通。他喜與伶人遊,伶人靠他獎掖成名者不少,梅蘭芳、程硯秋、餘叔岩、俞振飛等,都事以師禮。六十八歲寫自己墓碑之文:“其國無清,其人無名,其生庚申,其死丙丁;其籍山陰,其葬天津,後世子孫,曷視此塋。”寫後八個月,與朋友笑談後死去。

鄭孝胥(1860—1938年),字太夷,號蘇戡、蘇龕、蘇,別署太夷、又稱海盦藏、海藏樓主人。福建閩縣(福州)人。他五十歲前在清朝做官。1912年民國成立後,在上海賣字。1923年得同鄉陳寶琛之薦,入宮見宣統皇帝,自此追隨不懈。搞複辟,滿洲國時任國務總理、滿洲帝國時任總理大臣,因對日本態度不盡屈從,最後被迫辭職,七十九歲死去。著有《海藏樓詩》《驂乘日記》《孔教新編》。他的書法,以行書最有名,筆力堅挺,有清剛之氣。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書學》中說他“既有精悍之色,又有鬆秀之趣,活像他的詩”。此論是也。

沈恩孚(1864—1944年),字信卿、心磬,號漸。江蘇吳縣人。他是1894盦年清朝光緒甲午舉人,出道之日,正是中國憂患之時。他的途徑是教育救國。先在寶山縣學堂執教,日俄戰爭那年,東渡日本考察教育,歸國任龍門師範學堂監督。民國成立後,曆任民政、教育性職務,發起中華職業教育社,董理同濟大學,創辦鴻英圖書館,身兼東吳大學教授,且被選為上海市議會議長。八十歲時死去。著有《戊戌讀書記》《字誼新詮》《易學史》《漸詩存》等。在蔣介石盦不肯抗日時,他跟馬相伯、章太炎聯名發表《三老宣言》,督促蔣介石抗日,此公膽識,由此可見。

羅振玉(1866—1940年),初名寶鈺,應童子試時改名振玉,字式如,又字叔蘊、叔言,後號雪堂、永豐鄉人、貞鬆老人。浙江上虞人。他十三歲就讀完《詩經》《書經》《易經》,十九歲就著書《讀碑小箋》和《存拙齋劄疏》,其早慧可想。他一生有大功於學術者,為傳播甲骨文,保存內閣大庫明清史料,整理敦煌史料,整理漢晉木簡,研究古明器。此公在政治上涉嫌“反革命”,從辛亥革命後全家去日本,到1931年去滿洲國,都不為當朝學閥所喜,傅斯年就罵他老賊。但此老賊有大功於學術,成就超乎任何國共學人之上,且學閥們至今拜其賜,則是最有趣的反諷。

孫文(1866—1925年),譜名德明,字逸仙,號中山。廣東香山(中山)縣人。他被稱為中華民國國父是死後十五年(1940年)的事,主其事者是國民黨的國民政府。做一國之父,在他生前,並未如此風光。……他自己在1919年寫《孫文學說》自序時,曾有民國不如“滿清”之歎。他不是念中國古書出身的人,但在書法上,卻走蘇軾的路子,寫得自成一家。《晉書》記羊祜之言說:“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孫中山顯然是襲取此段古人之言而改寫者。秦孝儀等在《中央月刊》奉為總理之言,自屬無知。

李瑞清(1867—1920年),字仲麟,號梅庵、一號梅癡,齋名玉梅花、黃盦龍硯齋,入民國署清道人。江西臨川人。他是清朝進士,辛亥革命時,任江寧提學使,《清史稿》記那時“官吏潛遁,瑞清獨留不去,仍日率諸生上課如常。布政使樊增祥棄職走,以瑞清代之。急購米三十萬斛餉官軍,助城守。……城陷,瑞清衣冠坐堂皇,矢死不少屈。民軍不忍加害,縱之行。……自是為道士裝,隱滬上,匿姓名,自署曰清道人,鬻書畫以自活”。可見此公人品。在書法上,《書林紀事》說他“幼喜臨池,博習兼資,尤好大篆,然不能為朝殿書”。“朝殿書”是官式的標準字體,李瑞清是不寫的,他寫的是被人“顫抖效之”的顫抖書。

章炳麟(1867—1936年),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他是俞樾等大師的弟子,精於國學,對文字、音韻、訓詁之學,尤有心得,他雖有學問,卻誌在反對壞政府,他在東吳大學教書,就是一種掩護,後來他為《蘇報》案坐牢,被袁世凱軟禁,被國民黨政府迫害,都是因反對壞政府而招來的厄運。在被袁世凱軟禁期間,他寫下繆襲作的《魏鼓吹第六曲》,此曲原名《定武功》,中有“袁氏欲衰”之句,顯然是移古作今,借來痛罵袁世凱的。——國學大師即使罵人,方法也別出一格啊。

趙熙(1867—1948年),字堯生,號香宋。四川榮縣人。他是清朝光緒年間進士,在北京做禦史,抗直敢言。又任國史館纂修。他詩才敏捷,有《香宋集》,與鄭孝胥等相酬唱,梁啟超曾從之學詩。八十二歲死後,他的門人向楚、江翊雲、郭沫若、周善培等為刊遺集。他說:“餘三十以前學詩,三十以後專治古文小學,近五十又學詩,文章高下之境,一一懸量胸中,求以自立,乃知世之馳逐虛聲者,正墜苦海也。”晚年在家鄉,蜀中不靖,幹戈四起,但是他的家鄉卻兵禍不來,因為拿槍杆的都尊敬他,放他一馬,過境不入了。

鄭沅(約1873—1943年),字叔進,號習叟。湖南長沙人。他是清朝光緒甲午探花。精於鑒賞,擅書法,籀、篆、隸、行、楷書,均有造詣,章草也寫得好。蘭翁《近代的章草書家》一文說他“所寫章草,運筆雍容純厚,骨肉停勻,不取一些奇險姿態。他雖是科舉時期的一甲出身,但他的字,沒有館閣體的意味,而且寫字全用好墨,更加襯托了字書的精神飽滿潤澤”。章草以外,他的篆字寫得也冠絕一時。試看他筆下的“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成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字字都好,就是顯例。

梁啟超(1873—1928年),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別署中國之新民。廣東新會人。他十七歲就中了舉人,可是考進士時,考官為了防止他的老師康有為上榜,誤將他刷下來了,康有為反倒被錄取了。師徒一幹人等掀起戊戌變法,失敗後,他出亡日本,用言論鼓動風潮,風靡中外。民國成立後,以保皇黨出身的他,竟二造共和,挽救民國,搶盡了國民黨的風頭。曆任司法總長、財政總長,北京大學、清華研究院教授。書法融漢隸入魏碑,端妙可喜。太太死後,他寫《痛苦中的小玩意兒》一文,集宋詞成聯,由朋友選出,一一寫給朋友。李敖所藏,就是其中之一。

王壽彭(1874—1929年),字次,號眉軒。山東濰縣人。他的名字就篯是個皇帝喜歡的名字——君“王”“壽”如“彭”祖,果然在二十九歲時考取了清朝癸卯年狀元,這時科舉製度已近尾聲,清朝天下也近尾聲。九年以後,清朝亡國了,他做了民國時代的總統府秘書、山東省教育廳廳長、山東大學校長。當國民黨勢力北伐上來時,他不跟國民黨政府合作,去了天津,死在天津,活了五十五歲。他的書法,是典型的館閣體書法,雍容富貴、四平八穩。這副對聯,是科舉製度的最佳陳跡,也是最好的樣板。——它是一件“活狀元”。

經亨頤(1877—1938年),字子淵,號石禪、聽秋,晚號頤淵,別署石淵、秋道人、白馬湖叟。浙江上虞人。早年留學日本,學物理,畢業於東京高等師範。民國以後任浙江省立第一師範校長、浙江省教育會會長。早在袁世凱稱帝野心暴露時,他就在浙江創青年團,設民權講座以反袁。袁世凱死後,他說動富商陳春瀾捐款,在白馬湖邊設春暉圖書館、春暉中學,造就貧民子弟,又鼓勵有祖田的人捐地創校。1924年中國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他以浙江代表出席,後來主持中山大學。1930年因反對蔣介石,被開除黨籍。六十二歲死於上海,有《頤淵篆刻書畫集》行世。

於右任(1878—1964年),原名伯循,又名敬銘,字右任,以字行,一字大風,號騷心,又號髯翁、關西餘子、太平老人、神州舊主,別署半哭半笑樓主、啼血乾坤一杜鵑。陝西三原人。他二十五歲即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二十八歲去日本,加入同盟會。革命前後返國辦《民呼報》《民籲報》《民立報》《神州日報》等,被稱為中國報業史上元老記者。曆任上海大學校長、陝西省政府委員、中央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審計院院長、國民政府委員、監察院院長等職。著有《右任詩存》《右任文存》《標準草書》《右任墨存》等書。他的書法早年出於魏碑,有人代筆;來台灣後,在蔣介石更形專製下,以草書終其生。

易培基(1880—1937年),字寅村,號鹿山。湖南長沙人。武昌方言學堂畢業後遊日,1913年執教湖南高等師範學堂,講授中國文字學等科目。次年執教長沙師範及第一師範,有學生毛澤東、田漢等。1920年驅張敬堯後,任第一師範校長。1922年去廣州,任孫中山大元帥顧問。1924年任黃郛攝政內閣教育總長。1925年任女子師範大學校長、許世英內閣教育總長。1926年“三一八”慘案後被段祺瑞通緝。南下任上海勞動大學校長。1928年任農礦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因政爭被誣,卷入盜寶案,匿居租界,五十七歲死去。書法別樹一格,頗有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