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披頭士樂隊的第二首單曲《Please Please Me》迅速成為了英國單曲榜的冠軍單曲,同時這首單曲也被公認為是”英國入侵”浪潮的標誌性單曲。隨後披頭士樂隊發行了第三首單曲《From Me to You》同樣成為了英國單曲榜冠軍。1963年3月22日,披頭士樂隊發行了第一張專輯《Please Please Me》,這張專輯在發行之後迅速成為了英國專輯榜的冠軍,並且在冠軍位置上異常驚人的連續稱霸了長達30周的時間,這在英國引起了轟動,上至皇室宗族,下至黎民百姓無不被披頭士樂隊的音樂所吸引,無論男女歌迷都為之傾倒,這些狂熱者們也擁有了自己的專有名詞”Beatlemania(披頭士狂)”。披頭士樂隊的音樂在這時候已經初步成型,他們富有活力的音樂迎合了戰後英國新一代的年輕人要求文化解放的思潮,帶動了這一趨勢的發展,同時他們的音樂融合了不同的風格和音樂元素,無可挑剔的音樂旋律以及諧和的音樂融合,兼有活力四射的吉他演奏以及詩意般的歌詞和極其富有感染力的演唱,因而迅速主宰了英國的音樂市場,也帶動了整個英國文化的發展,保羅。麥卡特尼和約翰。列儂成為樂隊音樂創作的核心,兩位天才之間的完美配合成為了音樂界的一段佳話。而製作人喬治。馬丁卓越的製作才能也被人們所肯定,他完美的理解了披頭士的音樂,並且精妙的音樂和器樂編排,成為了披頭士音樂取得輝煌成就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披頭士樂隊的更偉大之處在於他們並沒有使自己的音樂陷入一個程式化的怪圈,他們並沒有使自己的音樂停滯不前,而是不斷的摸索前進,進一步的去發展完善自己的音樂風格,並且在編曲,創作,以及器樂的表演方麵進一步提高。披頭士樂隊在1963年底發行的第二張專輯《With the Beatles》,除了進一步的鞏固了他們的地位之外,也充分表現了樂隊在作曲以及各種樂器的演奏配合和編排上的成熟,他們用多種不同的樂器創造並完美的演繹了許多不同的音樂旋律以及把他們諧和的編排在一起,此時的披頭士樂隊已經具備了高出其他任何人一籌的王者實力,到1963年底,披頭士樂隊已經初步的統治了英國的音樂,狂熱的歌迷們遍布英國的每一個角落,僅僅發行了兩張專輯,但是披頭士成為了文化現象。
入侵美國
大西洋對岸的美國顯然不會對英國的瘋狂充耳不聞,百代公司在美國的夥伴Capitol公司成為了最先的獲益者,他們發行的單曲迅速席卷了美國的單曲榜,1964年初,Capitol公司發行了披頭士樂隊第一張美國專輯《Meet the Beatles》,結果他們在美國引起了並英國更劇烈的瘋狂,專輯發行後不久,披頭士在電視節目《The Ed Sullivan Show》中出現,結果吸引了全美超過七千三百萬的觀眾收看,美國同樣出現了極大量的披頭士狂熱者,披頭士樂隊成為了美國最受歡迎,最具轟動效應的樂隊。同樣,由於披頭士樂隊的出現,也掀起了”英國入侵”浪潮。從此之後,披頭士的每一張專輯,每一首單曲都可以在大西洋兩岸非常輕鬆的成為排行榜的冠軍。他們對於唱片市場的統治地位,再沒有任何人和樂隊可以對他們形成任何衝擊。1964年,披頭士樂隊出演了第一部電影《A Hard Day's Night》在這部類似於自傳性質的電影中,除了電影上的歡快活潑的音樂喜劇形式贏得了巨大的票房成績和影評界的廣泛好評以外,樂隊貢獻的電影原聲更是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列儂和麥卡特尼的完美依然在繼續,英國搖滾風格的音樂除了在英國引領音樂的發展之外,還逼迫著美國的一些慢節奏民謠歌曲風格的樂隊和歌手投入到了搖滾音樂之中,就連美國音樂的象征”貓王”埃爾維斯也開始做出變化以對拯救自己的音樂市場做垂死掙紮。在這部電影原聲中,喬治。哈裏森受到了美國”革命的音樂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扔掉木吉他,拿起電吉他唱搖滾的影響,第二個拿起了電吉他來演奏搖滾歌曲,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直接推動了搖滾音樂革命性的變革並影響了搖滾樂以後的發展。
隨著披頭士樂隊成功的衝開美國唱片市場的大門,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等眾多的英國樂隊在此後一擁而上,從根本上衝擊了美國音樂市場,”英國入侵”轟轟烈烈的在更大範圍內展開了,但是始終沒有任何樂隊對披頭士樂隊的地位形成威脅,而披頭士樂隊和鮑勃。迪倫一起成為了後來搖滾樂發展的教父級人物,英國的眾多樂隊影響了此後的數代美國搖滾音樂歌手和樂隊的風格和思想。從1964年到1965年,披頭士樂隊又發行了《Something New》,《Beatles for Sale》,《Beatles '65》,《Beatles VI》,《Help!》,《Rubber Soul》等多張專輯和電影原聲,這些專輯除了繼續輕易的獲得巨大銷量以外,雖然某些部分帶有商業催生的色彩,但是絕大多數在音樂上也是不斷的進步,在吉他演奏和其他各國樂器的使用融合上,披頭士依舊是世界領先,並且他們不斷的汲取其他音樂人的精華,列儂就從鮑勃。迪倫的歌詞創作中吸取了很多非常優秀的經驗,並且表現在了自己的音樂中,這種不斷追求進步的狀態使得披頭士在音樂領域保持著持續進步的輝煌成就,而這期間的一些單曲也呈現出民謠和鄉村風格,並且更多的注重了列儂和麥卡特尼個人感情的表達。除了發行專輯以外,披頭士還增加了全球性的巡回演出,這使他們的輝煌和巨大的影響裏漸漸成為了全球性的,他們的歌迷開始遍布世界各個角落。同時,他們所主演的電影《Help!》在票房商業取得了更為巨大的成功。
1966年,披頭士樂隊又發行了專輯《Revolver》,這張專輯依舊在世界範圍內熱銷,不過這張專輯的風格卻開始更加趨向於迷幻音樂,雖然這種變化是非常成功的,編曲,旋律,吉他的表現都依舊是協調組織的非常完美,但是此前聽多了披頭士那種搖滾風格的歌迷卻有一部分聲音認為披頭士應該繼續自己的器樂和聲樂表現非常完美的搖滾樂風格,而不應該趨於迷幻色彩。盡管有不同聲音,但是絕大多數的披頭士狂熱者仍舊繼續著自己的狂熱,專輯中多首單曲仍然在世界各國輕鬆的成為排行榜冠軍,續寫著披頭士樂隊以前的輝煌。在1966年發行的另一張專輯《Yesterday。。。And Today》封麵卻引起了相當巨大的爭議,由於封麵的生肉以及屠殺玩具娃娃的封麵來抗議Capitol唱片公司控製他們唱片在美國市場的生殺大權,結果這些唱片在送往唱片店不久尚未發行的時候就被封存禁止發售,直到一個星期之後封麵重新換成了普通圖案之後才再次上市發售,而現在擁有那張專輯原始封麵的唱片其珍藏價值早已超過數萬美元。同年,樂隊又因為列儂的”披頭士比耶穌更受歡迎”的言論而一度遭到了電台和媒體的封殺,但是這隻持續了很短時間媒體就妥協了,在披頭士道歉之後,他們重新對披頭士敞開了大門,似乎披頭士確實比耶穌更受歡迎。但是樂隊在1966年8月29日結束了在舊金山Candlestick公園的演唱會之後,就宣布暫停巡回演出,集中精力在錄音室去做音樂創作。但是媒體卻廣泛的認為樂隊即將解散,特別是樂隊的成員在注重樂隊發展的同時也開始了個人音樂的發展,更加刺激了這種說法的蔓延,不過披頭士最終以新單曲核心專輯的發布而徹底打消了媒體的各種猜測。
1967年,披頭士樂隊發行了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這張專輯不僅讓披頭士繼續著流行和搖滾樂界的統治性地位,同時也是披頭士出色的迷幻音樂專輯,多種樂器的混雜以及多首歌的混錄等,旋律、編曲、歌詞、器樂等各方麵仍舊是無可挑剔,同時專輯中歌詞所流露出的嬉皮士態度,再一次代表了當時社會上年輕人的思想,披頭士再次代表了年輕一代的文化思潮,因而雖然他們的迷幻音樂以及生活上開始服用迷幻藥的做法受到了一定的壓力,不過披頭士卻依然扮演著青年人先鋒的角色,披頭士依然是文化的先驅,不過他們的音樂卻開逐步的離開搖滾樂轉而向著流行音樂的方向發展和變化。1967年8月27日,披頭士樂隊的經理人,為樂隊做出過卓越貢獻的愛潑斯坦由於吸毒過量而死在了倫敦家中,種種跡象表明,愛潑斯坦可能是蓄意服毒過量自殺。失去了經理的披頭士突然變得有些混亂無主,他們自編自導拍攝的第一部電影《Magical Mystery Tour》在BBC播出,但是最終遭到評論界的口誅筆伐以及媒體的刁難,雖然電影的原聲專輯仍舊受到了歌迷們的瘋狂歡迎,但是這一切卻成為了披頭士樂隊出現崩潰的開始。
1968年,披頭士樂隊在愛潑斯坦去世之後建立了自己唱片公司Apple Records,用來管理和組織樂隊的財政問題。但是披頭士樂隊成員多年來對於印度宗教的追捧卻在這時達到了極至,他們偷偷的來到了印度,潛心修行印度宗教,但是隨著媒體的刁難和追逐,樂隊成員最終被迫離開了印度,並且放棄了宗教方麵的學習。同時由披頭士樂隊製作音樂的另一部動畫片《黃色潛水艇(Yellow Submarine)》再次遭到媒體和批評家們的責難,不過歌迷們的狂熱並沒有受到絲毫的減弱,影片同名主題歌《黃色潛水艇》也已經成為了披頭士的經典作品之一。1968年末,披頭士樂隊發行了雙唱片的專輯《The Beatles [White Album]》,這張專輯在進一步鞏固他們在歌迷群體中影響力的同時,又重新贏得了各方的好評,重新證明了樂隊成員的大師級水平。在這張專輯中,披頭士樂隊放棄了迷幻音樂,轉而繼續堅持以吉他為主的搖滾樂,並且繼續展示他們的多種風格融合以及多種樂器的演奏能力和編曲等才華,這張專輯也成為了披頭士樂隊最經典的專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