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紛爭
但是在專輯輝煌的背後,披頭士樂隊不可調和的原因逐步的被暴露出來了,與早期音樂創作和表演時相比,此時的披頭士音樂已經開始出現個人化程度過高的現象,一首歌並不是由集體或者個人創作出來之後再由樂隊集體來表演,而是某個人創作出來一首完全適合自己來演唱或者表演的歌曲,由個人展示才華,樂隊的其他成員隻是伴奏,在歌曲中並沒有什麼表現機會,這種現象最為突出的就是兩大天才列儂和麥卡特尼,兩個人隻創作適合自己個人的單曲,而越來越少的為樂隊整體創作音樂,這是樂隊的集體音樂越來越少,甚至出現了列儂和麥卡特尼兩個人明爭暗鬥的惡性競爭,各自創作各自的音樂,並且在愛潑斯坦去世之後,列儂和麥卡特尼兩個人都希望能夠由自己一個人統領樂隊,但是雙方又不能相互心服,而隻能暗地鬥爭,並且屢次在錄音室爭吵,列儂還在此期間發行了自己的第一張個人專輯。更為棘手的是,在列儂和麥卡特尼明爭暗鬥的同時,同樣富有創作才華,特別是極其富有編曲作曲以及演奏天賦的喬治。哈裏森也漸漸因為自己年齡最小而在專輯製作時受到的一些不太公正的對待而感到不滿,比如更少的作為領唱,創作的單曲也更少的被收錄在內等情況,同時樂隊的相對內斂的鼓手林戈。斯塔爾也開始不能忍受由於不是樂隊原班人馬而受到的各種不平等對待,比如平時基本看不到斯塔爾擔任領唱,甚至連樂隊的合影中,斯塔爾的單人照也是四名成員中最少的。披頭士樂隊不可調和的問題漸漸浮出水麵,樂隊團結的危機一觸即發,所幸的是,當時的媒體在此時尚未意識到這些問題。而與這些矛盾同時出現的還有列儂的愛情問題,列儂此時已經和日本女星小野洋子(Yoko Ono)深深的墜入了愛河,盡管遭到了樂隊其他成員以及大量歌迷的一致批評,但是列儂依然是執著的和這個日本女人在一起,並且因此時常影響樂隊的計劃。
1969年初,披頭士樂隊的成員間再次出現了分歧,麥卡特尼主張樂隊重新恢複大規模的巡回演唱會,但是其他人決定繼續在錄音室內錄製新專輯,並且暫定名為《Get Back》。但是樂隊的錄製計劃卻非常的不順利,麥卡特尼表示不同意,而哈裏森又暫時性離隊,並且在歸隊以後帶來了美國的鍵盤手比利。普雷斯頓(Billy Preston)作為樂隊固定的鍵盤手,同時為了緩和一下樂隊四名成員間的不和諧氣氛。但是遺憾的是樂隊新專輯的計劃最終流產,樂隊此後隻是為一些電影和電視節目錄製了少量的幾首單曲而已。隨後在1969年1月30日,披頭士樂隊在倫敦Apple Records唱片公司的房頂上舉行了即興的小型演唱表演活動,但是在表演結束之後沒有人會想到這竟然是他們所進行的最後一次公開表演。在1969年春天,披頭士樂隊原本準備錄製的專輯中最好的兩首單曲《Get Back》和《Don't Let Me Down》以單曲形式發表,並且依舊在全世界各地成為最引人注目的歌曲,世界上的披頭士熱潮並沒有降溫,大量的披頭士狂熱者們依舊保持著狂熱。可是更大的矛盾在不久之後到來,保羅。麥卡特尼在3月12日和美國攝影師琳達。伊斯特曼(Linda Eastman)結婚,幾天之後,約翰。列儂也正式迎娶了日本女星小野洋子,關鍵的問題隨後出現,麥卡特尼堅持由自己的嶽父李。伊斯特曼(Lee Eastman)作為樂隊的新經理,但是樂隊的其他成員最終聘請了美國商人艾倫。克萊恩(Allen Klein)擔任了樂隊的經理。披頭士樂隊在1969年中期最後一次走進了百代公司的錄音室,和製作人喬治。馬丁一起去錄製專輯《Abbey Road》。這張專輯中,盡管多個部分是四名成員分開錄製的,但是樂隊卻達到了非常驚人的統一,四名音樂家在這一時間裏又重新發揮出了最高的藝術水平,同時在音樂旋律,編曲等各個方麵都達到了完美的和諧,而在歌曲的音樂音樂創作方麵,哈裏森也和列儂以及麥卡特尼平分秋色。樂隊成員間最後的努力最終締造了這張完美的專輯。最終這張專輯在市場上又繼續了披頭士的時代,瘋狂的披頭士迷們繼續無限製的發揮著自己的熱情,然而沒有人會想到此時的披頭士樂隊,解散已經隻是時間問題。而此時由於披頭士樂隊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進行過公開表演,以至於在美國大陸產生了許多謠言,有一種說法認為麥卡特尼已經早在數年之前就已經因車禍而去世,現在隻不過是一名出色的模仿者替代了他,而這些想象力豐富者們的依據則是根據唱片封麵的藝術抽象性來判斷出來的。然而真實的是,1969年9月,約翰。列儂提出退出披頭士樂隊,但是由於此時的披頭士樂隊正在於百代公司商談續簽合同的問題,列儂退隊的事情就被臨時擱放下來。
樂隊解散
進入1970年,披頭士樂隊再也沒有錄製一首歌,樂隊的成員隻是分開後,獨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列儂和小野洋子為自己的樂隊操勞,麥卡特尼準備自己的第一張個人專輯,哈裏森和其他樂隊一起做巡回演出,斯塔爾則在拍攝電影,僅僅在一些公開露麵的時候聚在一起,並且形式上否認有關解散的傳聞。整個世界都沒有真正意識到這支正處事業顛峰的偉大樂隊即將解散。1970年春天,由於需要再進行混音製作的1969年初錄製的單曲加工製作完成,並且作為電影原聲《Let It Be》正式麵世,但是由於錄製時間等原因,《Abbey Road》通常被認定為披頭士樂隊的最終專輯,不過這張專輯依然在全世界取得了非常令人矚目的成績,因為此時的披頭士熱潮並沒有減少。但是在這張專輯發行之前的1970年的4月10日,保羅。麥卡特尼宣布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消息,他將退出披頭士樂隊,從此也宣告了偉大的披頭士樂隊即將進入曆史。最初的時候由於人們還不了解情況,所以率先提出離隊的麥卡特尼受到了歌迷和媒體的巨大壓力,但是當一切漸漸清楚之後,人們似乎認為四名偉大的音樂家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注定了樂隊的解體。而從樂隊解體以後,Apple Records唱片公司也有名無實。1970年10月31日,麥卡特尼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完全解散披頭士樂隊,並且禁止樂隊重組,經過長達一年的審理辯論之後,最終訴訟被法庭批準,披頭士樂隊從此以後再無任何希望重新複合。
披頭士樂隊解散以後,樂隊的成員也各自按照自己的發展方向發展自己的事業,哈裏森在列儂和麥卡特尼的陰影裏得不到施展的才華終於得以在世人麵前展現,他組建了All Things Must Pass樂隊,列儂則和妻子繼續經營著自己的樂隊(Plastic Ono Band),麥卡特尼的單飛生涯最為成功,他的Band on the Run樂隊在商業上及評論界都獲得極大的成功,在流行音樂界和搖滾音樂界續寫著自己的輝煌,而最不順利的則是斯塔爾,並沒有太多創作才華的他在70年代初的時候隻能是頻繁的幫助各個前隊友,做一些伴奏工作,並沒有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問世。經過70年代之後,列儂的音樂在獨立發展後越來越擁有偉大的思想和深意,歌詞方麵的造詣越來越深,而麥卡特尼則依舊保持著音樂的美妙旋律,哈裏森依舊在器樂的表現上超出其他前隊友,而斯塔爾則隻能創作出相對不錯的音樂,漸漸的趨於平庸,但是仍舊是一名優秀的音樂家,單曲和作品都曾經達到過非常輝煌的高度。應該說在70年代的時候,披頭士的成員們由於披頭士狂潮的延續,依然能夠續寫著自己樂隊的傳奇和輝煌,並且取得偉大的商業成就和非常高的評論。
後續
盡管在整個70年代,關於披頭士樂隊要重新複合的傳聞連綿不斷,但是在1980年,隨著列儂在紐約街頭被刺身亡,披頭士徹底的進入了博物館。而在進入80年代以後,前披頭士樂隊成員的作品銷量雖然依舊非常受到歡迎,但是銷量卻呈現出了逐年下降的趨勢,歌迷們已經漸漸的習慣了披頭士已經不複存在的事實,披頭士樂隊和披頭士的前隊員們正在慢慢的成為了記憶中的偶像和傳說中的人物。雖然披頭士樂隊的前隊員們的作品銷量日益減少,但是披頭士樂隊的作品卻依然釋放著不老的光輝,除了不斷的被其他新生代歌手所翻唱以外,樂隊的專輯銷售也一如既往的保持著非常高的銷量,絲毫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有絲毫的退色,披頭士仍然在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新歌迷。
進入90年代,披頭士樂隊的三名剩餘成員還有列儂的遺孀,就披頭士樂隊的各種版權的所有權問題最終在法庭上達成了基本的一致。這使得披頭士早期的作品得以在90年代利用高新技術重新的發行,其中包括約翰。列儂創作的樂隊未曾發表過的兩首單曲《Free as a Bird》和《Real Love》也得以重新麵世,這些專輯在推出之後依舊成為了唱片市場的暢銷貨,同時由於早期一些音樂作品的版權達成了一致,結果披頭士樂隊早期曾經在BBC的電視節目中表演的現場錄音和錄像,以及拍攝的關於披頭士樂隊的紀錄片等等都有機會重新發行,這些CD和VCD在90年代陸續的被發行,解散二十多年的披頭士樂隊再次把經久不衰的音樂帶給了後代。
進入新世紀,披頭士樂隊依然經常有精選集或者翻錄專輯問世,他們的這些偉大的音樂作品,在新世紀依然散發著永恒的魔力,他們一次又一次的衝擊著幾十年後的唱片市場,經常會在樂隊解散數十年後繼續成為排行榜的冠軍。而當列儂離開人世的時候,為其舉行追悼紀念活動以及參加守夜的世界歌迷多達數百萬人,當2001年傑出的吉他手喬治。哈裏森因病辭世的時候這種場麵又再次重現,至今仍又一代又一代的性格迷被披頭士的魔力所吸引,為他們的音樂所癡迷,披頭士的音樂成為了人類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