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慄,舍之則悲,而一無所鑒,以窺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與諫教生殺,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變無所湮者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為不然者,天門弗開矣。’”
人們在社會中的根本心態是什麼?為政者又當如何麵對自己的權力?老子這裏可以說是苦口婆心地開導孔子。“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追求富貴的人,往往“以富為是”,你想讓他把銀子捐出來,如比爾·蓋茨那樣,把百分之九十九的財產捐出來,那是不容易的,誰願“讓祿”?盡管佛教裏麵講“布施波羅蜜”,但現在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布施波羅蜜”?在海外,特別是在香港,有一些富翁是不錯的,能做到布施波羅蜜,能“讓祿”。國內富翁們有多少能“讓祿”?天天都想掙掙掙,天天都想發發發,發財了以後攥得緊緊的,很難去“讓祿”。
“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有的人一輩子追求名望,恨不得自己這樣包裝、那樣運作,使自己能夠出名,但就是不能“讓名”,別人想沾點他的光、沾點他的好處,絕對不可能。
《菜根譚》說得好:“完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汙名,不宜全推,攬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有些人喜歡好事獨吞,壞事推光,這不好。所以,我們看莊子這個思想與佛教裏麵的“六度波羅蜜”也是絲絲入扣的。能夠“讓祿”的人,舍心一定大。為什麼大家喜歡願炯法師?法師就是舍心大,有多少就出去多少,自己空空如也,所以走到哪裏都人緣好。“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有些人就是手裏攥得緊,這也不鬆手,那也不鬆手,怎樣讓自己下麵的人冒出來,而自己不獨攬其名利?這方麵,我們老何就做得很好。
“讓祿”“讓名”,是全身之術,是保命、安命之術。你不讓祿,就有人來搶、來爭;不讓名,也有人來拱,來爭。當然,“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有權的人、權力大的人,生怕自己的權力被別人給拿走了,就像寶劍一樣“授人以柄”就不得了,反過來刺你一劍怎麼辦?所以“親權者,不能與人柄”。這是一般人的心態,我擁有的絕不讓你擁有。在佛教裏麵,這也叫“顛倒見”。祿,你能吃得完嗎?名,你能占得完嗎?權,你能永遠擁有嗎?都不能夠永遠擁有,因為他不知道無常的厲害,到時候都會一無所有啊。
“操之則慄”,掌握權力的人從來都是膽戰心驚的,有了錢的人也是膽戰心驚的。有些有錢的人,又是請保安,又是養猛犬,還有的安裝電子監控器、紅外線預警器。因為自己家資億萬,生怕有不速之客來;有權的人又怕自己的副手、秘書有不利於自己的舉動、不利於自己的行為,怕自己的部下翻自己的房子,總之是“操之則慄”。孔子說“為君難”,有錢的人難,有權的人也難,有名的人也難。有了名了,狗仔隊天天跟蹤你,隱私都沒有了,在浴室泡澡都要被偷拍,真是麻煩。有錢怕搶,有官怕雙規,反貪局來了,紀委來了,你說他怕不怕?所以,“操之則慄”。
“舍之則悲”,一旦失去了這些,他又會很難受。有的人離職、被撤職,從顯赫的部門調到清水衙門,或下崗了,沒有進監獄本已是幸事,但卻戀棧,舍不得以前的風光,心裏難受至極呀!盡管如此,但“而一無所鑒”,都不引為“鑒”。又有多少人看到了“無常”而願意改弦易轍?願意馬放南山、解甲歸田?願意“功成名遂身退”?在那個位置上,你想讓他退下來,千難萬難,不願意退。出家人也是如此。有的當了方丈不想退,想玩終身製,都是因為“舍之則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