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無為也”,逍遙,就是得自在,自在就要無為。有為,就有了目的性,有了動機,你就要受相應因緣的製約、控製。如何能逍遙自在、逍遙無為?莊子在這方麵的定義下得極為準確。
“苟簡,易養也”,隻要我不去奢華,日食三餐、夜宿八尺,隻要一碗稀飯能夠養命,幾片菜葉、幾兩菜油、不缺維生素就夠了。那些搞營養傳銷的在我這裏就搞不動,我就不信那些複合維生素。牛羊吃草不吃藥,還不是膘肥體壯又不缺鈣,一把草就萬法俱足了,什麼營養都足,哪還需要去補?所以“苟簡,易養也”。隻要我們不起貪心,不打妄念,這個肚皮太容易哄了,隨便拿點東西就把它騙過去了。佛源老和尚的開示裏說:“你們別以為包子好吃,那是要還賬的,一切都是要還賬的。”你“易養”,簡單一點,有點債務也就容易還。
“不貸,無出也”,你不去貸款,就不會還利息;你不欠別人的賬,也不會還人情賬,人情就是一張網,關係網恰恰是你不自在的一個因素,它把你網羅住了。有的人說,我的關係網如何如何,能通天徹地,了不得,就是這個“了不得”把你拴住了,“老大”一雙規,你就跟著完蛋。所以“不貸,無出也”。這些語言雖然很簡單,但卻不容易懂,我不欠別人的人情賬,也不去還人情賬;不欠別人的錢,也不會去還經濟賬。如何對待佛教的布施?布施是奉獻,不想別人還你,那就沒什麼。如果布施了想著回報,一求回報,先前的布施心就給滅了,就不行。所以“逍遙,無為也;苟簡,易養也;不貸,無出也”,還是需要去仔細體會的。
最近我寫了一首詩:“乾元亨利貞,子曰又詩雲。腹飽焉知味,心空豈慕名。有求皆是苦,無債一身輕。莫問前途路,隨波逐浪行。”也是因讀到《莊子》這一段有感而寫的。
能做到這三條,古代的聖人就認為是“采真之遊”,就是真正的真人境界了。用禪宗的話來說,就是開悟之人、證悟之人的境界。馬祖的徒弟大梅法師說:“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鬆花食有餘。”他就是易簡嘛,穿什麼衣服呢?一池荷葉就行了,拿來往身上一裹,那衣服還穿得完嗎?像鬆鼠一樣在樹林吃點鬆果,還是能過日子,隻要心不去貪,一切都好辦。自由、自在、舒服、無礙,這就是“古者謂是采真之遊”。什麼是采真?就是“苟簡”“不貸”,否則你就采不到這個“真”。很多人修行去采陰補陽,到峨眉山、青城山去采氣之類的,都是空事。你心放不下,一切“氣”都補不了。如果我們把心放下來了,真正做到“苟簡”“不貸”這四個字,那我們就真正達到了“采真之遊”,既逍遙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