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覯而多責。”
大家得留心老子這裏所說的啊,“名”,名望,是社會賦予的,所以是“公器”,不是私有財產,所以誰都可以去獲取。但誰也無法多占,或長久地占有。你要有相應的名望、名譽,就得有相應的付出,沒有付出而占有名望的大多預後不良。多的不說,當個勞動模範,工資不會比別人多多少,但事情就多多了,不該你去做的,你都要帶頭去做。領導對你要求嚴,群眾又看不慣,你處處要起模範帶頭作用。寺院裏當方丈,累得你要死,身不由己,早上四點帶頭上殿、過堂、接待各方客人、建寺院、料理各方是非。有官司的要找大和尚,有病了也找大和尚,希望能把冤家債主給趕跑,把病給趕走;吵架的也來找大和尚幫忙,見神見鬼,也都找菩薩幫忙,你看菩薩多累!“苦哉,阿彌陀佛!”佛菩薩確實很累。所以,“名,公器也,不可多取”,取多了不僅累死人,而且還惹人忌恨。
你看《雍正王朝》裏,當皇帝多累啊?兄弟要治你,繼位前老爺子不放心你,把十幾個阿哥審過來考過去,真真假假、各種考驗、刀山火海,唐僧西天取經有八十一難,一位阿哥要當太子,八千一百難都不止。“名,公器也,不可多取”,在現實社會中,這句話也是妙不可言的。你要知道這句話的厲害、分量。明星為什麼經常有麻煩?劉德華名氣大,粉絲數百萬,還有狗仔隊,私生活隨時都被人監控,你說是不是很大的麻煩?這就看你如何處。“不可多取”,多取,就有無窮的是非,無窮的麻煩跟著你。
再如西方競選總統、議員一類的,競選者往往互相揭底,恨不得把對方的政治、經濟、生活方方麵麵翻個底朝天,看能不能弄出點紕漏來搞垮對方,所以緊跟著“名”的就是刀山火海。老子說“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確深有其理。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在“名”字上摔了筋鬥。
仁義,孔子一輩子都在倡導,但是在道家看來,僅是“先王之蘧廬”。“蘧廬”,守瓜田、守蔬菜地的棚子,用竹子或茅草搭建的。這種棚子經不住風吹雨打,不耐用,隻是一個簡易的窩棚而已。像這些窩棚,“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隻可住一宿,而不能長住。《道德經》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這裏也可以說,“仁義,善器也,亦不得已而用之”。為什麼呢?崇高的理念往往是烏托邦似的,當用之時用一用,過了就放在一邊去了。眾生之所以是眾生,俗人之所以是俗人,不可能一生一世都浸泡在“仁義”的指令裏。拿菩薩的標準隨時要求眾生,眾生受得了嗎?必要時,聖人的仁義用一用是可以的,但用多了就不靈了,就失效了,這就是人世間的真實,隻有道家敢於揭這個底。
還有一點,道家強調無為、無為而治,你去致力於無為,那就變成了有為,何況致力於仁義呢?若不得已,點到為止即可,絕不要使這一切成為自己的包袱,而幹擾了自己的清靜。佛教裏也有這種講究,比丘不在同一棵樹下連宿三次,“不三宿桑下”,對這一點都不可貪戀。而莊子在這裏更絕,隻能“一宿”,隻一晚上,不可再宿。為什麼?這就是要“通變”。外境天天都在變,你不可能不變,你不能去“守株待兔”。今天撞到一隻兔子,明天還有嗎?所以,先王留下的那些東西都隻可“一宿”。
為什麼隻可一宿不可久處?“覯而多責”,俗話說言多必詐,言多必失。語言多了,你天天去宣傳仁義,宣傳多了閑話就多。你自己仁不仁、義不義?孔子在外麵周遊列國,大家還是有話說的,你放著自己的祖國不管,跑到外國去,你是魯國人卻跑到其他諸侯國去賣狗皮膏藥,不去把生你養你的地方料理好,受了點委曲就撂擔子,就到“海外”去發展,這些都是有閑話的。總之都有話說,就看你站在什麼立場上。
從這裏,也可以看到老子道家學說思想了不起的地方。前麵這一段“由中出者,不受於外,聖人不出;由外入者,無主於中,聖人不隱”,使我們對個人的學習、生活、工作有一個智慧的觀察角度,對周邊環境也更善於觀察,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現在的人們對於個人、社會、時勢,大都缺乏理智觀察的能力,常常被虛幻不實的信息左右,心裏沒有定心丸。若對這一段有會心之處,那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就能高明起來。
接下來,老子開始正麵闡述他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