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然而不可者,無佗也,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於外,聖人不出;由外入者,無主於中,聖人不隱。’”
老子聽了孔子上麵這番話後,總結了一下說:是的,前五年、後十二年,你都沒有悟道,這是在情理之中的。為什麼呢?如果“道”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可以作為禮品送人,哪個不把它拿去獻給自己的君王、皇上呢?這樣做的話,一輩子升官發財就穩當了。如果“道”可以拿來奉獻,人人都想自己的親人長命百歲、無災無難、少病少痛,哪個不把它作為最大的壽禮送給自己的親人呢?如果“道”可以傳播,那我們這些哥們兒都得道了,多舒服啊,兄弟們個個雞犬升天,當然好啦!如果“道”可以“與人”,可以下傳的話,誰不把它傳給子孫?這肯定比給子孫留下萬貫家財還舒服啊。
我們看曆史中,也有一些道門中的高人,其子孫高明嗎?那些名相、名醫、技藝超群的大師們,他們的子孫繼承了他們的能耐嗎?的確是少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富貴傳家尚不過三代,技藝傳家也未必能傳得下去,何況大道。
“然而不可者,無佗也”,這些都是做不到的,不可能的。釋迦牟尼的老父親要去世,誰也留不住,佛祖也沒辦法。前年我老爺子要走,還不是眼睜睜地看著,沒辦法。以前那麼多老先生,本光法師、海燈法師、賈題韜老先生,他們要走,還不是隻能給老人家送終。毛主席要走,八億人都留不住;鄧小平要走,大家都舍不得,還是要走;不可能不走,再舍不得也要走。大道運行就是這樣。
生死,就是大道運行的一個實相。有生則有死,生是道之運行,死也是道之運行。作為“道”,你想把它像一個玩偶一樣,或私有財產一樣裝在自己的口袋裏,藏著、捏著、裝著,是不行的。為什麼不行呢?“無佗也”,沒有其他的辦法,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道”不會因你的主觀意識而轉移,它也不是你的私有財產。“道”自有它自身的一種運行勢能在裏邊。
“中無主而不止”,這就很重要了。在佛教禪宗裏,學道得有學道的根器,你沒有學道的根器,怎麼能承受大道的洗禮呢?連學道的欲望都沒有,有道的先生是絕不會看你一眼的。佛教的唯識學對此特別強調,它認為必須有相應的種子,才能成就相應的果位。沒有羅漢種子,就無法修成羅漢;沒有菩薩種子,就無法修成菩薩。進一步說,哪怕你已入門了,還得證道,禪宗說要識得自家主人公,主人公在何處安身立命?活了一輩子,你自己的主人公都找不到,還想把“道”捏住、留住?你是捏不住、留不住的,“無止”呀。
為什麼“無止”呢?因為你“中無主”,道便不能在你心中安住下來,你也無法把它下載下來,使自己與道同在。所以,關鍵在於你自己是否能做主!你不能悟道、體道,不能做主,那道就留不住,它跟你手都不招一下,眼都不瞄一眼,就走遠了。
“外無正而不行”,內要有主,有載道的根器。外,還要有一定的氛圍,要有學道的氛圍,所謂“法、財、侶、地”四者不可或缺。沒有老師,沒有道友,沒有相應的資糧和因緣,學道是難以成就的。換個方式講,“正”者,證也,要內證也要外證。你要去傳道,也得有點功夫,否則憑什麼去傳?於丹講《論語》,捧她的人也多,踩她的人也多,但她講《莊子》,捧她的不多,踩她的人卻更多了。“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一套學問是如此,一個人的修為也是如此,有諸內必形諸外,外部的形象擺出來就要正。隻有正,別人才會信服,信服了,你的東西才推廣得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