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道”可以作為禮物送人嗎(2 / 2)

“由中出者,不受於外,聖人不出”,你有內證,是不會管外麵的人感不感興趣的。“聖人不出”,聖人不會把這個拿來當廣告,八方去賣,當推銷員啊,我在銷售大道了,包醫百病、長生不老、家傳秘方,這樣那樣地搞,不行。話不投機半句多,講“道”更是如此。地廣人稀,知音者少,“不受於外”嘛。哪怕你是有內證的人,沒有一定的因緣,沒有適當的氛圍,沒人捧場,沒有受眾,也不可能去講。如果我身邊盡是一些追星族,我這種課誰來聽?沒人聽。所以,做事要有相應的因緣,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講國學,就要有喜歡國學的人來聽,不是這個圈子裏的人,就算送錢讓他來聽,他也不會來。是這個圈子裏的人,真正愛好這個的,打“飛的”都要來聽。

有的名醫醫術高明,治好不少疑難怪症,別人打“飛的”都要來看病、求藥求方,為什麼呢?為保命嘛。他有那方麵的醫術,別人有保命救命的欲望和錢財。現在什麼人對“道”有消費欲望呢?我們也可以感覺一下,我們身邊的人有沒有對“道”有消費欲望的?我經常說,老板們這投資、那投資,就是不給自己的心投資,不給自己的智慧投資,不給自己的生命投資,這是很可悲的事情。

“不受於外,聖人不出”,德山老和尚為啥要在山裏麵苦修三十年不出來?前期原因是唐武宗滅佛,大家見了和尚都害怕。就拿三十年前來說,粉碎“四人幫”後,雖然落實了宗教政策,但宗教界人士普遍還是害怕,不敢出來講,怕一講又陷入階級鬥爭之中,又去挨批鬥。同時,老百姓都被“教育”得能自覺反對“封建迷信”了,誰會聽你講佛法。好在當年我跟著本光法師學習時,也不管那些,天天都去黏著,你願意聽,他就願意講;如果沒人願意聽,他也就沒法講。所以佛教的規矩還是好,要三請。你想請法師講經,那是要一請、二請、三請的,方丈和尚都要去禮拜,要迎請,這都是很隆重的事情。你有心了,確實心到了,意到了,禮也到了,法師才會升座,為大家開講經論。所以“不受於外,聖人不出”。禮遇不夠,向道之心不夠,整個道場的氛圍沒有立起來,聖人是不會給你講道的。

“由外入者,無主於中,聖人不隱”,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信息每天如潮水般地湧來,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每天都會被強迫接受若幹垃圾信息,但是“無主於中”,與聖言不合,與我們的價值觀念不合,也就留不住。“聖人不隱”就是不收藏。我們經常都會講到“收藏”,有收藏字畫、古董、秦磚漢瓦的,也有收藏種子的。就像種子公司的老總,一看哪裏有好種子就要收藏,以利於培育推廣。既然有些東西與王法不合,與大道不合,那不管是什麼東西,聖人都不去收藏。現在信息太多了,人與人的因緣,需要我們去攀緣的也太多了。但是我們一天隻有二十四個小時,除了睡覺的時間,正常工作的時間,沒剩幾個小時,能有多少時間可以到處張羅?所以怎樣善於安排使用自己的時間,把注意力放在當用之處,這是一個人有沒有成就的重要問題。

你做不出成績,或不能見道,就是你的心沒有放在道上,而放在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上,耗費了時間和精力。我們每天去盤點盤點,算一算,你到底有沒有靜靜地坐一會兒,有沒有兩個小時的精力,老老實實放在當為之事上,而一心不亂。如果能,一年下來就會有大的成就,經過十年八年,你不成功才怪。為什麼這麼多人不能成功?因為他一天沒有兩分鍾能安靜下來。既然你的注意力放在莫名其妙的事情中,拿佛教的話來說,天天都在打妄想,沒有把心思放在道上停留過,那你怎麼可能悟道?怎麼能夠成為菩薩?盡管你本身就是菩薩,但你做的是凡夫的事情,造的地獄孽,就沒有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