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絕塞名山——恒山(2 / 3)

又往東十裏,有條大路連通西北,直達恒山山麓,於是調頭從大路走,距離恒山山麓還有十裏。遙望恒山兩邊山峰橫貫對峙,路上車馬絡繹不絕,穿山而過,原來這條路是從大同府到倒馬關、紫荊關的大路。沿著大路來到恒山下,兩旁崖壁聳立,一條澗水從中穿過,我們穿行在縫隙一樣的峽穀中,狹窄得好像沒有地方可以通過,山澗彎彎曲曲、崖壁高高低低,這景色深邃幽遠,伊闕兩山相對的風光,武夷山蜿蜒盤旋的九曲溪,都不能同這裏的景色媲美。此時清澈的溪流還沒漲起來,可以溯溪在溝澗裏行走。不知何年這裏兩邊的石崖上鑿了石坎,有四五尺寬,近一丈深,上上下下地排列著,想來是漲水時插木頭修棧道用的,至今已經廢棄多時了,隻剩下兩根木頭懸在高處,那是大如柱子的木料。連轉三個彎,峽穀越來越窄,崖壁越來越高。西邊崖壁的山腰上,閣樓層層疊疊的懸在那,曲回婉轉,建在高土穀上的敞屋斜靠著山崖,看上去想海市蜃樓中重疊的亭台,這就是懸空寺。五台山北麵的壑穀中也有這樣的懸空寺,但和這裏的比起來就相差很遠了。抬頭觀看真是令人神往,鼓起勇氣絕頂獨自攀登。進入寺廟後樓閣高低錯落,圍著欄杆的路婉轉曲折。崖壁本來已經相當陡峻了,這正算得上天下奇觀了,再加上有懸空寺點綴,更是錦上添花。依傍山崖修建閣樓,卻可以擺脫岩石的限製,能做到這一點的恐怕隻有懸空寺啊。而且僧人住的房屋位置次第都適當,凡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和供奉佛像的小屋,都窗明幾淨、床榻溫暖,在小小的範圍內,顯得莊嚴肅穆,舒適優雅。從懸空寺下來後,又在峽穀中轉了三四道灣,於是峽穀口豁然開闊,峰巒壑穀相互掩映,仿佛置身於另一個世界。又走了一裏,澗洞麵有三道懸掛著匾額的大門,高高地排列在大山上,門下有幾百級石階和門相連,這就是北嶽恒山廟的山門。距離廟還有十裏,左右兩邊都是層層疊疊的土坡,北嶽山頂還遙不見影。在山門旁邊當地人的家中住宿,為明天攀登北嶽頂作準備。

(2)恒山之險

休整一夜後,徐霞客第二日繼續上路,在到恒山之前,經過龍山也遊玩了一番。遊記一開始並未點名這是龍山,賣了個關子,讓看書的人人欣欣期待著後麵的恒山之遊。這日遊記最重點的景觀是恒山懸空寺,徐霞客在其上的曆險記也扣人心弦。對於讀者來說,千萬別錯過了這篇日記;對於驢友來說,千萬別錯過了懸空寺。

○1龍山

龍山為呂梁山支脈,前連懸甕山,西接天龍山,位於太原市西南二十餘公裏處。龍山景區主要包括龍山石窟、燃燈石塔、童子寺遺址。

龍山石窟位於龍山山巔,是我國僅有的道教石窟,開鑿於元代初年,由全真教道士宋德芳(道號披雲子)主持興建。原來同時興建的道觀“昊天觀”已經殘破,但道教石窟保存完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有八個洞窟。這八個洞窟是:虛皇龕、三清龕、臥如龕、玄真龕、三大法師龕、七真龕及另外兩處道龕。這些石窟內,共有石雕像40餘尊,雕像內容各不相同,而且保存完好。這些石雕,風格樸實、莊重,手法凝練,衣飾雕飾簡潔、素淨。與佛教石窟的雕塑風格有明顯的差別。部分龕內,石窟頂部雕有蓮花、龍鳳等圖案,有的龕內兩側、前壁上留有元代題記,這些都是研究元代道教發展史以及石窟藝術的重要資料。 龍山道教石窟,著重描寫了道教祖師、道教神仙的形象。這些雕像,有坐、有臥、有動、有靜,個別窟內的石雕造像表情含蓄,耐人尋味,有著誘人的藝術魅力。

燃燈石塔始建於公元556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得曆史,是我國已知最古老的燃燈石塔之一。塔高4.12米,平麵六角形,下部束腰基座。外壁的雕飾是北齊雕塑的典型手法。 童子寺是龍山最早的建築之一,傳說開始建築時,有二個仙童巡遊至此,故交童子寺。現隻有童子寺的遺址,和他身後的摩崖佛雕群,也是北齊的作品。龍山地處幽靜,夏日蔭綠披霞,林密葉茂,景色宜人,是旅遊避暑的理想場所。

○2懸空寺

懸空寺,又名玄空寺,位於山西渾源縣,距大同市65公裏,懸掛在北嶽恒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懸空寺始建於15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後期,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曆代都對懸空寺做過修繕,北魏王朝將道家的道壇從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據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建設了懸空寺。 山西大同恒山懸空寺

懸空寺距地麵高約60米,最高處的三教殿離地麵90米,因曆年河床淤積,現僅剩58米。懸空寺發展了我國的建築傳統和建築風格,整個寺院,上載危崖,下臨深穀,背岩依龕,寺門向南,以西為正。全寺為木質框架式結構,依照力學原理,半插橫梁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緊聯。其建築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徐霞客也讚歎它為“天下奇觀”。

奇——遠望懸空寺,像一付玲瓏剔透的浮雕,鑲嵌在萬仞峭壁間,近看懸空寺,大有淩空欲飛之勢。

懸——全寺共有殿閣40間,表麵看上去支撐它們的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實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據說在懸空寺建成時,沒有這些木樁,人們看見懸空寺似乎沒有任何支撐,害怕走上去寺會掉下來,為了讓人們放心,所以在寺底下安置了些木柱,所以有人用"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來形容懸空寺。

巧——體現在建寺時因地製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狀態布置和建造寺廟各部分建築,將一般寺廟平麵建築的布局、形製等建造在立體的空間中,山門、鍾鼓樓、大殿、配殿等都有,設計非常精巧。

懸空寺,不僅以它建築的驚險奇巧著稱於世,而且獨特的“三教合一”宗教文化內涵同樣精彩紛呈,以巧妙的多元宗教文化內容,在作為邊塞民族融合之地,和曆代戰爭此起彼伏的金戈鐵馬格局中,竟然得以1500多年保存完好,未受損害,堪稱奇跡中的奇跡。正因為懸空寺三教合一,曆代統治者都對其進行了保護。在懸空寺千手觀音殿下的石壁上,嵌著兩塊金代的石碑,距今已800多年曆史。碑文中讚頌了三教創始人各自不同的出身和偉大的業績。後人據此碑認為,懸空寺是從金代開始由單一的佛陀世界變成了三教合一的寺廟。現今更有一些基督教學者認為,懸空寺第十三室內,二尊北魏太武帝複興道教前的佛像,即法身佛和如來佛,其實是天主教的,分別表示天主的人性權能和主會再來塵世。可以說,懸空寺給我們透露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我國各種宗教之間相互融合其實早在北朝時期,也就是懸空寺的始建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對懸空寺而言,雖然名為“寺”,卻佛道儒三教合一,時僧時道,僧道融合。有記載的明代以前是僧,明清兩代時僧時道,清末以後到20世紀60年代前是道人,以後又一直是僧人。

懸空寺更是曆代文人墨客向往之處,古代詩人形象的讚歎:“飛閣丹崖上,白雲幾度封,蜃樓疑海上,鳥到沒雲中”。公元735年,詩仙李白遊覽後,在岩壁上寫下了“壯觀”二個大字,但仍覺得不夠體現自己激動的心情,便在“壯”上多加了一點。2010年12月,懸空寺還入選了《時代》周刊的“全球十大最奇險建築”榜單,時光未曾消磨掉它的魅力。

3、登嶽

(1)八月十一

十一日風翳淨盡,澄碧如洗。策杖登嶽,麵東而上,土岡淺阜,無攀躋勞。蓋山自龍泉來,凡三重。惟龍泉一重峭削在內,而關以外反土脊平曠;五台一重雖崇峻,而骨石聳拔,俱在東底山一帶出峪之處;其第三重自峽口入山而北,西極龍山之頂,東至恒嶽之陽,亦皆藏鋒斂鍔,一臨北麵,則峰峰陡削,悉現岩岩本色。一裏轉北,山皆煤炭,不深鑿即可得。又一裏,則土石皆赤,有虯鬆離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裏,則崖石漸起,鬆影篩陰,是名虎風口。於是石路縈回,始循崖乘峭而上。三裏,有傑坊曰“朔方第一山”,內則官廨廚井俱備。坊右東向拾級上,崖半為寢宮,宮北為飛石窟,相傳真定府恒山從此飛去。再上,則北嶽殿也。上負絕壁,下臨宮廨,殿下雲級插天,廡門上下,穹碑很高的碑森立。從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會仙台。台中像群仙,環列無隙。餘時欲躋危崖,登絕頂。還過嶽殿東,望兩崖斷處,中垂草莽者千尺,為登頂間道,遂解衣攀躡而登。二裏,出危崖上,仰眺絕頂,猶傑然天半,而滿山短樹蒙密,槎椏枝柯歧出枯竹,但能鉤衣刺領,攀踐輒斷折,用力雖勤,若墮洪濤,汩汩不能出。餘益鼓勇上,久之棘盡,始登其頂。時日色澄麗,俯瞰山北,崩崖亂墜,雜樹密翳。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渾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蒼茫無際;南惟龍泉,西惟五台,青青與此作伍;近則龍山西亙,支峰東連,若比肩連袂,下扼沙漠者。既而下西峰,尋前入峽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東顧,有一人飄搖於上,因複上其處問之,指東南鬆柏間。望而趨,乃上時寢宮後危崖頂。未幾,果得徑,南經鬆柏林。先從頂上望,鬆柏蔥青,如蒜葉草莖,至此則合抱參天,虎風口之鬆柏,不啻百倍之也。從崖隙直下,恰在寢官之右,即飛石窟也,視餘前上隘,中止隔崖一片耳。下山五裏,由懸空寺危崖出。又十五裏,至渾源州西關外。

八月十一,風過雲散。拄著手杖攀登北嶽,從東邊往上走,土崗是低緩的山丘,不是很勞累。大體上山脈從龍泉關延伸過來,一共有三重,隻有龍泉關這一重山勢比較陡峭尖削,而關外反而是平坦寬闊的泥土山脊;五台山這一重雖然也高峻,但是矗立挺拔的岩石都在東底山一帶山穀出口處;第三重順著峽穀口延伸到山中然後往北去了,西邊到龍山頂為盡頭,東邊到恒山南麵,也都像不露鋒刃的刀劍一樣收斂,一到北麵,每一峰都陡峭,崢嶸畢露。一裏後往北轉,山中都是煤炭,不用深挖也可以采到。又走一裏,於是土石都變成赤色,鬆樹如同虯龍一樣盤曲在路旁,有望仙亭。又走三裏,則崖石漸漸突起,鬆影如同從篩孔中偷出來的一樣,這裏就是虎風口。從這裏開始,石頭路曲折盤旋,於是沿著山崖迎著峭壁而上。三裏後,有一塊很大的牌坊,上麵題字“朔方第一山”,坊內官署裏廚房水井一應俱全。坊右往東順著台階上去,山崖半腰有寢宮,寢宮北麵是飛石窟,相傳真定府的恒山是從裏飛去的。再上去就是北嶽殿了。殿上靠絕壁,下臨官署,殿前的石階也直通雲霄,正殿兩側的房門上下,高大的石碑林立。從殿右上去,有石。我這是打算繼續登陡崖,窟停靠著大殿而被建成房屋,名會仙台。台中群仙的塑像,把石屋環列得沒有一點空隙,上絕頂。返回時經過北嶽殿,遠看兩山崖之間的斷裂處,中間下垂千尺,雜草叢生,這便是登上絕頂的小道,脫下外衣,攀扯著雜草上攀。二裏後,出到陡崖上麵,抬頭眺望絕頂,仍然高高地聳立在半空中,而滿山矮樹叢生,伸出的枝條枯竹,隻會勾住衣服、刺破脖頸,也很容易折斷。我雖然接力攀登,卻像落入漩渦一樣,隻聽到汩汩的水聲卻無法逃離。我愈發鼓足勇氣而上,很久才走完荊棘矮樹地帶,於是登上了北嶽絕頂。這時天色晴朗明快,俯瞰恒山北麓,崩塌的崖壁肆意下墜,周圍覆蓋著濃密的雜草。這裏的山是土山沒有書,石山上反而有樹;北邊都是石山,所以樹木都長在北邊。渾源州城一帶,就在山麓,往北看去,隔著一重山,蒼茫一片,望不到邊;南邊是龍泉關,西邊是五台山,一片青翠的山峰和恒山相伴;近處是往西橫貫的龍山,龍山的支脈往東延伸,和東邊的山峰肩並肩地緊密相連,扼住下麵的沙漠。不久下到西邊的山峰,尋找先前進入峽穀時的陡崖,往下看見茫茫一片,不敢下。忽然間後天向東看去,有一個人竟輕快的走在上麵,於是我又上去向他詢問,他指著東南的鬆柏間。我朝著鬆柏奔過去,是上來時寢宮背後的陡崖。沒多久,果然找到了小路,往南穿過鬆柏林,先前我在絕頂上眺望,青翠的鬆柏好像蒜葉曹靜一樣細小,到這裏才知道是兩人抱的參天大樹,跟虎風口的鬆柏相比,不止大百倍呢。順著崖縫直下,恰好在寢宮右側,就是飛石窟,仔細看我先前所登的狹窄險要之處,中間隻相隔這一塊崖石。下山五裏,從懸空寺的陡崖出山又走十五裏就到了渾源州西關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