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門殿兩翼是鍾鼓樓,山門殿迎麵是前殿,和東、西廂構成一個前院。前殿布局是十八羅漢朝觀音。西廂旁有尊泥塑“常八十”。所謂“常八十”,就是有人問他多大年紀,他總是說八十歲,再過十年問他,還是八十歲,因此“常八十”叫開了,反把他的真名忘了。相傳“常八十”活了120歲,曾是李自成理發師。當初李自成勸他進京,他堅不相從,後來在此落發為僧。由於他濟施貧困,免費行醫,威望很高,因此圓寂後,人們為他朔了這尊像,以示懷念。
後院正中是大雄寶殿,東廂為大士殿,西廂為地藏殿。院內古木參天,環境清幽。其中的白皮鬆,高約30米,是珍稀樹種。大雄寶殿的釋迦牟尼佛,雙目微睜,麵相慈祥,踟趺坐在蓮花上,顯得格外莊嚴肅穆。《山西通誌》又載:“雍正九年(1731年)僧了然重修建毗盧閣。”此閣在大雄寶殿的後麵,分為兩層,由於上層供毗盧佛而得名。《山西通誌》載:“康熙丙寅二十五年(1686年),都司(官名)陸君興建藏經閣五楹,四十六年(康熙)僧平山重修。”此閣也是兩層,於1959年1月毀於火。
此寺在“文革”中遭到嚴重破壞寺內木雕泥塑,包括地藏菩薩、騎獅文殊、騎象普賢、騎朝天吼觀音,以及關公和八尊伽藍護法神,全部被砸毀,唯坐像聿馱幸免。如今的白雲寺已修葺一新,四周古木環抱,濃蔭四蔽,景色幽邃。遊人到此,時而木魚聲聲,時而梵音悅耳,仿佛置身於佛國世界。它和北向的雙塔永祚寺,南向的狄仁傑故裏、唐槐園,構成太原市區東南的一條旅遊線路。
。3、登台
(1)八月初六
初六日風怒起,滴水皆冰。風止日出,如火珠湧吐翠葉中。循山半西南行,四裏,逾嶺,始望南台在前。再上為燈寺,由此路漸峻。十裏,登南台絕頂,有文殊舍利塔。北麵諸台環列,惟東南、西南少有隙地。正南,古南台在其下,遠則盂縣諸山屏峙,而東與龍泉崢嶸接勢。從台右道而下,途甚夷,可騎。循西嶺西北行十五裏,為金閣嶺。又循山左西北下,五裏,抵清涼石。寺宇幽麗,高下如圖畫。有石為芝形,縱橫各九步,上可立四百人,麵平而下銳,屬於下石者無幾。從西北曆棧拾級而上,十二裏,抵馬跑泉。泉在路隅山窩間,石隙僅容半蹄,水從中溢出,窩亦平敞可寺,而馬跑寺反在泉側一裏外。又平下八裏,宿於獅子窠。
八月初六,狂風怒號,滴水成冰。直到日出,風才止住,紅光如同火珠湧出吐在翠葉上。繞著山腰南行四裏,越過一座山嶺,才看到南台就在前麵。再向上就是燈寺了,路也由此陡峻起來。十裏後,登上南台絕頂,上麵有文殊舍利塔。北麵褚台環繞,隻有東南和西南有少數的空地。正南方有古南台在其下方,遠方則是孟縣的一些山聳立著,向東與龍泉相接。從古南台下來,路很平坦,可以騎馬。順著西嶺向西北行十五裏,就是金閣嶺,有順著山的左邊往西北下山,五裏後抵達清涼石。那裏寺廟幽雅豔麗,高低錯落如同畫景。有一塊靈芝狀的石頭,長寬都是九步,上麵可以站四百個人,上麵平整但是下麵收縮,上下相連的部分不多。從西北方的棧道往上走十二裏,到達跑馬泉。跑馬泉在路邊的山窩中,石縫隻能容下半隻馬蹄,泉水從石縫中溢出,山窩則顯得平坦寬敞,可以袖箭寺廟,但是跑馬寺卻建在泉旁一離開外的地方。接下來的八裏路較為平緩,在獅子窠住宿。
(2)南台
五台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組成,據說代表著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以及五方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徐霞客這一日主要的活動範圍是在南台周圍,對清涼石也有詳細描寫。從現在起,我們將進入五台山的核心景區。
南台名錦繡峰,海拔2485米,此峰“頂若覆盂,圓周一裏,山峰聳峭,煙光凝翠,細草雜花,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 除了可以登上南台頂以外,還要許多可以看的地方。
○1清涼寺裏清涼石
五台山清涼寺,位於中台南瓦廠村東北的清涼穀,距台懷鎮約15千米,寺內因有著名的文殊聖跡“清涼石”而得名。 現今的清涼寺,是20世紀90年代後期,由香港黃惠卿女士等籌資、山西省文物局工藝美術大師胡銀玉設計施工重建的一座新寺。
據“清涼山誌”載,此寺肇於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間(472-493)。唐代時,它是替國行道的鎮國道場。唐代曆元年(766),不空三藏密宗道場。清乾隆年間,寺宇建築整齊一新,規模宏大。民國年間,再度擴建,可惜“文革”時期,整座寺廟被毀,惟清涼石尚存。
清涼石是清涼寺的象征,佛教宣傳說,文殊菩薩曾於清涼石上講經說法,因此也稱“曼殊床”。清涼寺坐東朝西,按中國傳統的中軸對稱格局布置,中軸線上有五層大殿,禪堂、配殿左右對稱,清涼古置於寺中,布局嚴謹,主次分明。
○2獅子嶺上獅子窩
獅子窩,亦名大護國文殊寺,也是徐霞客筆下的獅子窠,座落在五台山的獅子嶺上,它東鄰竹林寺,南近金閣寺,是中西二台的要衝,與五台相連,獅子窩是五台山著名的大道場之一。
它始建於明萬曆十四年(1586),三十二年(1604年)完工。為八角十三層琉璃塔,高32米。底徑12米,頂徑4米。基座石砌束腰須彌式,雕仰覆蓮瓣。塔中有閣,順塔洞可上至六層。塔身外表全用黃、綠、藍三彩琉璃裝飾,以綠色琉璃為主。塔外表有琉璃佛像一萬尊,故稱萬佛塔,又名“佛像典翠琉璃塔”。為僧智光等53人建的十方淨土院。可惜寺院已毀,僅存佛塔一座。塔在中台西南,距砂河鎮15千米。塔座為石砌八角束腰須彌座,座的上下部分雕仰覆蓮瓣,束腰浮雕動植飛潛圖案。此塔位於繁峙縣岩頭鄉莊子村。
相傳,很久以前文殊菩薩從離隔萬裏的印度佛國乘獅東來,行至五台山竹林嶺上,仙獅駐足不前,且吼聲不斷,恰似雷鳴,文殊菩薩乃大智聖者,頓悟到,我佛弘法喻獅子吼,看來此處必是弘法之地。遂點一道場,念其仙獅緣起,起名"獅子窩。"從此之後,這位菩薩便雲遊五台並逐一建寺演法,由此五台山成為佛門聖地,文殊道場。
4、深入
(1)八月初七
初七日西北行十裏,度化度橋。一峰從中台下,兩旁流泉淙淙,幽靚靚同靜迥絕。複度其右澗之橋,循山西向而上,路欹傾斜不平甚。又十裏,登西台之頂。日映諸峰,一一獻態呈奇。其西麵,近則閉魔岩,遠則雁門關,曆曆可府而挈也。閉魔岩在四十裏外,山皆陡崖盤亙,層累而上,為此中奇處。入叩佛龕,即從台北下,三裏,為八功德水。寺北麵,左為維摩閣,閣下二石聳起,閣架於上,閣柱長短,隨石參差,有竟不用柱者。其中為萬佛閣,佛俱金碧旃檀,羅列輝映,不啻萬尊。前有閣二重,俱三層,其周廬環閣亦三層,中架複道,往來空中。當此萬山艱阻,非神力不能運作、修造此。從寺東北行,五裏,至大道,又十裏,至台中。望東台、南台,俱在五六十裏外,而南台外之龍泉,反若更近,惟西台、北台,相與連屬。時風清日麗,山開列如須眉。餘先趨台之南,登龍翻石。其地亂石數萬,湧起峰頭,下臨絕塢,中懸獨聳,言是文殊放光攝影處。從台北直下者四裏,陰崖懸冰數百丈,曰“萬年冰”。其塢中亦有結廬者。初寒無幾,台間冰雪,種種而是。聞雪下於七月二十七日,正餘出都時也。行四裏,北上澡浴池。又北上十裏,宿於北台。北台比諸台較峻,餘乘日色,周眺寺外。及入寺,日落而風大作。
八月初七,向西北行十裏,度過化度橋。一座山峰從中台延伸下來,山峰兩邊泉水淙淙流過,景色幽靜至極。又越過山峰右方的橋,沿著山峰往西下山,山路十分曲折。又走十裏,登上西台頂。陽光輝映下的群峰,一一呈現出美好的姿態。西台西麵就是閉魔岩,遠處就是雁門關,座座山峰都曆曆在目,仿佛觸手可及。閉魔岩就在四十裏之外的地方,山上是盤旋橫貫的陡崖,層層疊疊的堆砌上去,也是山中的一大奇景。進寺叩拜佛像後,就順著台北往下走,三裏後到達八功德水。寺北麵,左邊是維摩閣,閣樓下有兩塊岩石聳立,維摩閣就架在上麵,閣柱的長短隨著石頭的高地而參差不齊,有的地方甚至完全不需要柱子。正中是萬佛閣,佛像都是檀香木的,色彩金碧輝煌,層層排列相互輝映,不止一萬尊佛。萬佛閣前有兩排閣樓,都是三層高,閣樓周圍的樓宇也都是三層的,各閣樓之間架有兩排閣樓都是三層高,它們之間有通道,人可以在其中穿梭。在這萬山險阻的環境下,能造出這樣的閣樓,除了憑借神力搭建,真是難以想象啊。順著寺往東北走,五裏上了大路,再走十裏達到中台。從這裏可以遙望到東台和南台,都在五六十裏以外的地方,但南台之外的龍泉關反而離我們更近一些。因為西台、北台都與龍泉關相連。這時風清日朗,兩旁的山好像眉毛分列。我先去中台南麵登上龍翻石。這裏到處是亂石塊,堆積成了峰,下麵是深邃的山塢。峰頂懸空而立,相傳這裏就是文殊菩薩放光顯身的地方。從中台向北直下四裏,陰森的崖壁上竟然還懸著幾百丈冰,名“萬年冰”。這道塢中也有人家居住。寒氣降下不過幾天,五台山中的冰雪竟然已經有如此形態。聽說是七月二十七下的雪,正好是我從京城出發的日子。行四裏,往北登上澡浴池,又往北十裏,在北台住宿。北台比其他各台更顯陡峻,趁著日光,到寺外去眺望。等進了寺廟,太陽也落山了,同時大風也起來了。
(2)四台山
前一日逛了南台之後,五台還剩下四台,這天基本上都走到了,描寫沒有太過出彩的表現,但也很完整的體現了五台的風景。這一趟下來,差不多走遍了整個五台山。跟著徐霞客的路線走,這一日行程可不輕鬆,卻也充實!
東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東台頂上“蒸雲浴日,爽氣澄秋,東望明霞,如陂似鏡,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於海拔高,台頂氣溫低,盛夏時節,仍須穿棉衣。中國佛協前會長趙樸初填詞讚曰:“東台頂,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騰雲海作舟浮,朝氣滿神州。”
西台名掛月峰,海拔2773米,西台峰“頂廣平,月墜峰巔,儼若懸鏡,因以為名。”有詩讚曰:“西嶺巍峨接遠蒼,回瞻鄉國白雲傍。孤峰嶺翠連三晉,八水分流潤四方。晴日野華鋪蜀錦,秋風仙桂落天香。當年獅子曾遺跡,岩穀常浮五色光。”
北台名葉鬥峰,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華北屋脊”之稱,其台“頂平廣,圓周四裏,其下仰視,巔摩鬥杓,故以為名。”康熙皇帝賦詩讚曰:“絕磴摩群峭,高寒逼鬥宮。鍾鳴千嶂外,人語九霄中。朔雪晴猶積,春冰暖未融。憑虛看陸海,此地即方蓬。”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其台“頂廣平,圓周五裏,巔巒雄曠,翠靄浮空,因以為名。”有詩讚曰:“群峰麵麵擁奇觀,朝雨和煙積翠巒。策杖千山渾不倦,披裘六月尚餘寒。蒼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黃沙四望寬。雲霧漸看山半起,卻疑身已在雲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