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位於中國山西省東北部,距省會太原市230公裏。與四川峨嵋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山內有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曆史和藝術價值甚高。是中國佛教及旅遊勝地,列中國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徐霞客40歲的時候他已經考察了大部分的名山,這次入晉,五台山就成了首站。五台山可遊之處很多多,既有山水,也可探尋佛教文化。相比過去的遊記,這篇《遊五台山日記》更像是在做考察,記中對幾座山峰的不同之處皆有描繪,且對各峰走勢、林木、水溪也有記錄。更是從大空間範圍勾勒出太行山的一部分。另外,因為此山的特殊文化意蘊,遊記對寺廟建築的關注尤其突出,特別對萬佛閣的描繪更是細致且倍加讚賞。所到景點雖然不多,寫景狀物也都極盡妍態,讀之令人稱快歎奇。
去五台山遊玩最好的時間應是夏季,其他季節去都稍顯冷,徐霞客去的時候才是秋天,五台山已經下過一場大雪了,能在秋季看到雪景也是另一種幸運吧。如果你隻是想在酷暑找個清靜的地方,那麼夏天去五台山是恰好的選擇。
(一)徐霞客的五台山
1、入關
(1)八月初四
癸酉七月二十八日出都。越八月初四日,抵阜平南關。山自唐縣來,至唐河始密,至黃葵漸開,勢不甚穹窿矣。從阜平西南過石梁,西北諸峰複嵱嵷上下眾多起。循溪左北行八裏,小溪自西來注,乃舍大溪,溯西溪北轉,山峽漸束。又七裏,飯於太子鋪。北行十五裏,溪聲忽至。回顧右崖,石壁數十仞,中坳如削瓜直下。上亦有坳,乃瀑布所從溢者,今天旱無瀑,瀑痕猶在削坳間。離澗二三尺,泉從坳間細孔泛濫出,下遂成流。再上,逾鞍子嶺。嶺上四眺,北塢頗開,東北、西北,高峰對峙,俱如仙掌插天,惟直北一隙少殺收束。複有遠山橫其外,即龍泉關也,去此尚四十裏。嶺下有水從西南來,初隨之北行,已而溪從東峽中去。複逾一小嶺,則大溪從西北來,其勢甚壯,亦從東南峽中去,當即與西南之溪合流出阜平北者。餘初過阜平,舍大溪而西,以為西溪即龍泉之水也,不謂西溪乃出鞍子嶺坳壁,逾嶺而複與大溪之上流遇,大溪則出自龍泉者。溪有石梁曰萬年,過之,溯流望西北高峰而趨。十裏,逼峰下,為小山所掩,反不睹嶙峋之勢。轉北行,向所望東北高峰,瞻之愈出,趨之愈近,峭削之姿,遙遙逐人向人逼來,二十裏之間,勞於應接。是峰名五岩寨,又名吳王寨,有老僧廬其上。已而東北峰下,溪流溢出,與龍泉大溪會,土人構石梁於上,非龍關道所經。從橋左北行八裏,時遇崩崖矗立溪上。又二裏,重城當隘口,為龍泉關。
癸酉年七月二十八從京都出發。到八月初四,終於來到阜平縣南關。山自唐縣綿延過來,到了唐河一帶開始密集起來,到黃葵又逐漸散開,山勢比較平緩。從阜平縣往西南走過石橋,西北眾多的山峰高低起伏的樣子。沿著溪流的左岸往北行八裏,有條小溪從西邊而來注入這裏。離開大溪,溯西邊的小溪往北轉,山穀漸漸逼仄。又走了七裏,在太子鋪用餐。往北行十五裏,忽然聽見流水的聲音。回頭看右邊的山崖,數十丈高的石壁,中間的坳像削瓜一樣的直直下去。崖麵上也有坳,本應該是瀑布流經的地方,今年幹旱缺水,但瀑布衝瀉留下的凹痕依然清晰可辨。離澗底二三尺,泉水從山坳間的小孔中湧出來,往下彙成溪流。再往上走,越過鞍子嶺。從嶺上向下眺望,北麵的山塢比較開闊,東北西北,高峰對峙,山峰都如同直插雲霞的仙人掌,隻有正北的山塢要稍微緩一些。再遠處還有山橫貫在群峰之外,那就是龍泉關,距離這裏還有四十裏。嶺下有水流從西南方來,初順著流水向北行,不久溪水就從東邊的峽穀中流走了。又翻過一座小山,就有一條從西北而來的大溪,水勢頗為壯觀,也是從東南峽穀流走的,想來應該是和西南流來的那條小溪彙合,然後流出阜平縣北。我當初經過阜平縣時,沒有順著大溪走,而是向西,以為西溪就是龍泉之水,沒想到溪水卻是從鞍子嶺的崖壁裏流出來的,大溪才是龍泉之水。溪流上的石橋名萬年,過了橋,溯溪流,向著西北高山巍峨的地方前行。行走十裏,直達高峰之下,山峰被小山掩映,反而看不見峰巒疊嶂的氣勢。轉而向北走,剛才所見的東北高峰,越來越近,那高峻陡峭的形態,好似遠遠追隨人而來,二十裏的路程都是目不暇接。這種山峰名五岩寨,又叫吳王寨,有個老僧人住在上麵。不久來到東北方的高峰下,溪水外溢,和龍泉關流來的大溪彙合,當地人就在上麵搭著石橋,但不是去龍泉關的路。從石橋左邊行八裏,不時看到碎石落在溪邊。又走二裏,就是著名關口龍泉關了。
(2)龍泉關
徐霞客自福建遨遊歸來就去了山西,五台山和恒山就是目的地,從東邊來要過明長城,到龍泉關外,這樣一來,龍泉關就成了一個門戶,位置異常重要。在徐霞客整篇遊記中,一直把龍泉關當作一個參照物,來敘述各景點的位置和行走路線。尤其是這第一日的日記,龍泉關成了最吸引人的懸念。那麼,龍泉關究竟在哪兒呢?它又是什麼樣子?幾百年後,明長城已經不複當年的威嚴,隻留下些遺跡在龍泉關。時光隻給我們剩下荒草和殘垣嗎?我們隻有親自前去看看,才會清楚。
龍泉關位於河北省阜平縣西部的龍泉鄉,距縣城約35公裏的太行山一出口,是明長城真保鎮重要關隘。東臨阜平縣城,西界五台山,北近平型關。明代曾派重兵把守,素來是戰略要地。龍泉關上關在西北,下關在東南,相距約五公裏,沿山曲折,隘口很多,現存龍泉關城遺址為上關關城,原為周圍2.5公裏、城高約12米,磚砌城牆。遺存北門向南開,磚拱門洞,寬3.5米,深10米,大型條石砌基。
龍泉關舊有上、下二關(上關即長城嶺),相距10公裏。龍泉關,堡城一座,永樂年間(1403——1424年)建;下龍泉關。堡城一座,正統二年(1437年)建。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改築關城,守禦益密。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龍泉營由茨溝(今屬山西繁峙縣)移駐,設參將;康熙三十三年間(1694年)裁參將設遊擊;乾隆十八年(1753年)改設都司。
龍泉關城今已坍毀,破壞嚴重。城牆原周長約2.5公裏,關城呈方形,分為內、外二城。外城北麵依山為險,不築牆,有東、西二門。內城東、西各築有甕城,東甕城城門向東開。西甕城城門向北開。另在東牆北側開一門(又名“玉皇閣”)通外城。關城南北兩側原有翼牆向山上延伸,今己毀。南北山上各築有一座石砌烽火台。現關城僅存西甕城拱券門洞一座。附近牆體用石塊黃土壘砌.外包磚,最高處達12米,基寬5米一6米,頂寬4米。
龍泉關周圍山高林密,溪流縱橫,東南有新開發的朱家營瀑布群,自然風光秀麗。附近還有招提寺等保存較好的明清寺廟,亦可同路遊覽。
長城嶺,也就是龍泉關城的上關,位於阜平縣西約45公裏的河北、山西交界處,西鄰五台縣,是古代山西通往京師的必由之路。《山西通誌》載:“為通京師大路,鑾絡西行必取道於此。關門雖歸直隸轄,而實為三晉全省東北要害,不止為五台山鎖鑰”。至今仍有河北通往山西的省級公路由關口南側通過。長城嶺長城長約1公裏,呈南北走向,由南、北兩座敵樓連接而成,牆體為石砌,關口居中。北段保存較好,尚存垛口;南段坍塌、毀壞嚴重。關門現存磚砌拱券門洞,頂部門樓已毀。兩側各有戰台2座。敵樓現僅存條石基礎,邊長11.3米,殘高7米。關門東側有阜平縣人民政府所立長城保護碑一塊。
2、循台
(1)八月初五
初五日進南關,出東關。北行十裏,路漸上,山漸奇,泉聲漸微。既而石路陡絕,兩崖巍峰峭壁,合遝攢奇,山樹與石競麗錯綺,不複知升陟之煩也。如是五裏,崖逼處複設石關二重。又直上五裏,登長城嶺絕頂。回望遠峰,極高者亦伏足下,兩旁近峰擁護,惟南來一線有山隙,徹目百裏。嶺之上,巍樓雄峙,即龍泉上關也。關內古鬆一株,枝聳葉茂,幹雲俊物。關之西,即為山西五台縣界。下嶺甚平,不及所上十之一。十三裏,為舊路嶺,已在平地。有溪自西南來,至此隨山向西北去,行亦從之。十裏,五台水自西北來會,合流注滹沱河。乃循西北溪數裏,為天池莊。北向塢中二十裏,過白頭庵村,去南台止二十裏,四顧山穀,猶不可得其仿佛大概。又西北二裏,路左為白雲寺。由其前南折,攀躋四裏,折上三裏,至千佛洞,乃登台間道。又折而西行,三裏始至。
八月初五,進南關,出東關。北行十裏,路漸上,山也逐漸奇詭,泉聲越來越弱。石路突然陡峭,兩岸都是巍峨的峭壁,山上的樹木和石頭都競相爭豔,早就忘了登山的煩擾。就這樣行了五裏,在懸崖逼仄處又重新設立了兩重石關。向上五裏,登上長城嶺絕頂。回望遠峰,最高的那一座也伏於足下,兩旁山峰擁護,隻有南方有一條山隙,從縫隙可以放眼看到百裏以外的景色。長城嶺上,高樓聳峙,是龍泉上關。關內又一棵古鬆,樹幹高聳,枝葉繁茂,是非凡俊物。關口的西邊就是山西五台縣的縣界。下山的路很平坦,還比不上上嶺的十分之一陡峭。走了十三裏就是舊路嶺,已經是平地了。有溪水自西南方向來,到這裏就隨著山勢想西北流去了,我們也跟著溪流的流向走。十裏後,五台水從西北彙入滹沱河。於是順著溪流向西北走數裏,就是天池莊。向北方的山塢裏行二十裏,過白頭庵村,距離南台就隻有二十裏了,四顧山穀,還是看不出五台山的大貌。又向西北走二裏,路的左邊就是白雲寺。從寺前南折,攀登四裏再向上行三裏到千佛洞,登台間道。又轉而西行,三裏就到了。
(2)白雲寺
遊五台山的第二日,徐霞客依然不慌不忙的在五台山周邊晃蕩,並未進入核心的“五台景區”,很多景觀都沒有說出具體地點,以經很難考證。徐霞客旅遊雖然看重名山,但是在真正旅遊過程中他從不忽視那些身邊的風光,目光所及都可入文。這樣的文章看起來自然舒暢,但是當我想再去尋訪時會遇到很到的不便,都成了難以考證的地方,隻得去那些有名有號的地方去。這日徐霞客到的地方能讓我們遊曆一趟的恐怕隻有白雲寺了。
白雲寺在太原城區東南8公裏的紅土溝。它以規模宏大、布局別致、環境幽雅而著稱,列為十方院第一。 白雲寺,初名淨業庵,建於明初。明崇禎十三年(1640)向東擴展,稱清涼寺。清初又新建、修繕而成禪宗南嶽派臨濟宗的道場。因寺前常有白雲飄飛,故易名“白雲寺”。又因寺在太原南向,俗名南十方院,是太原市佛教協會所在地。 寺依山築砌,坐北向南,分上下兩院。上院以中軸線為主,橫軸線為輔,構成三重院的“十”字形建築規製。依次有樓道、山門、鍾鼓樓、獻殿、大雄寶殿及二層三麵圍樓24間。各院兩側各有配殿,供枷藍、關羽、達摩及觀音、地藏菩薩。在橫軸線上,左有方丈院,右有客堂院。西側另辟觀音堂,自成格局。院中林蔭蔽天,清涼爽人。院內辟曲尺圍廊、蹬道、月門等,可南北穿行,東西貫通。大殿五楹,懸山式九檁結構,內有釋迦牟尼和韋馱的明代脫紗坐像,四周有經櫃,珍藏數千冊佛經。另有石碑、鐵鍾、供器等珍貴的宗教文物。
寺的東南懸崖下,另有下院,是多套四合院硬山式瓦房組成的僧人住宅,環境清幽雋秀,現改為南城區腫瘤醫院。另在寺的東南山坡建有墓區,有墓塔數十座,遺跡猶存。 白雲寺冬無嚴寒夏無炎熱,達官貴人、文人學士登臨遊覽者絡繹不絕。明末傅山先生常在此遊樂住宿,有《續建淨業禪院碑記》、《天澤潤公碑》、《茶毗羊記》碣及許多詞賦傳世。
白雲寺四周古木環抱,濃蔭四蔽,景色幽邃。該寺利用紅土溝高低地勢鑿修磴道,拾級而上是山門殿,殿額高懸“白雲寺”三個貼金大字,左右門的門楣上書“真境”和“光寐”。寺前置石獅一對,給人一種幽深肅穆之感。殿內四角塑四大天王,大肚彌勒佛端坐殿中央,彌勒佛背後是韋馱。韋馱身穿鎧甲,手執金剛杵。此寺的韋馱雙手合十,橫寶杵於兩腕上,顯然是接待寺,所謂接待寺,是招待十方遊方僧,故此寺又名“十方寺院”,簡稱“十方院”。由於此寺位於城南,又稱“南十方院”。與城北有“北十方院、”之稱的千壽寺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