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白嶽甲江南 ——齊雲山(2 / 3)

另外,園內還分布有中生代白堊紀齊雲山組標準地層剖麵遺跡、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蛋化石、恐龍足跡化石、恐龍尾跡化石遺跡;以及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及新構造運動遺跡等。

4、話景

(1)正月二十九,晴

二十九日奴子報:“雲開,日色浮林端矣。”急披衣起,青天一色,半月來所未睹,然寒威殊甚。方促伯化共飯。飯已,大雪複至,飛積盈尺。偶步樓前,則香爐峰正峙其前。樓後出一羽士曰程振華者,為餘談九井、橋岩、傅岩諸勝。

二十九日奴仆跟我彙報:“烏雲散去,日光浮林。”我匆忙披起衣服,窗外青天一色,半個月沒見過的好天氣啊。然而天氣還是冷得厲害。匆匆和伯化吃過飯,大雪又下起來了,飛飛揚揚竟然不久又積了一尺厚。偶爾走到樓前眺望,隻見香爐峰就聳立字眼前,樓後走出一位叫程振華的道士,為我講述九井、橋岩、傅岩各處勝景的情況。

(2) 橫江如練

這日,好不容易等到日光浮林,徐霞客興致勃勃的出去,卻發現氣溫卻沒有回暖。隻好悻悻地回到室內聽道士講講這山裏的美景和傳說。道士說了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關於齊雲山的確還有許多美景和傳說值得說。

齊雲山山腳下蜿蜒的橫江好似一根清色玉帶,逶迤曲折,依山而過,山水相依,更添清麗,更使齊雲山顯得嫵媚而有靈氣。

其實這橫江是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的正源,明時稱吉陽江,全長69公裏,發源於黃山市黟縣漳嶺的白頂山,一直流向屯溪與休寧縣另一方向流來的率水河彙集一起改稱為新安江。橫江舊為黟縣經休寧縣齊雲山、萬安等地至杭州的水運大動脈。

橫江之水從青山曠野間一路緩緩駛來,夾橫江兩岸是一簇簇的徽州小山村,它們與橫江相依相伴而來。在流經白嶽山腳下後,不經意地繞了一個“S”型的大彎,便把山腳下碩大的田園、村莊及山丘劃成兩大塊,酷似太極中的兩個陰陽魚,江水北岸為陰,南岸為陽,魚眼就是那田園中的兩處村莊,這便巧奪天工般地構成了一幅巨大完美的天然太極圖,足有五六平方公裏之大,就其形態之完美、麵積之巨大,真可謂是天下奇觀。

橫江景區麵積不大,境內山環水抱,避風聚水,生氣旺盛,孕育出了一個非常有靈氣的江南小鎮。小鎮名叫齊雲山鎮,古稱“岩前鎮”,意為白嶽岩之前的小鎮。

鎮區水域河道平順,水流緩慢,現開發有竹筏漂流等旅遊項目。小鎮上,連接橫江兩岸的是一座斑駁古雅的明代石拱橋,是古代登齊雲山的要道,為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徽州知府古之賢倡建,原名橋東橋,橋成適其調至廣東按察副使,縣民感其恩德,祝其步步登高,故稱“登封橋”。迄今400餘年,此橋依然“跨川如虹,臥波如龍”,氣勢雄偉,為安徽古代橋梁中較為壯觀的一座。橋身全為青石砌成,10墩9孔拱橋結構,橋墩船型,全長148米,寬8米,高12米,橋兩側立有約1米高的石欄杆,橋上昔有亭、廟,原橋兩端各有石牌坊,現僅存橋南二柱衝天式石坊一座,上書有“登封橋”三個大字。

橫江景區之美,美在橫江之秀水之古橋,還美在橫江兩岸之田園。三四月的春天,橫江景區是油菜花的海洋,處處芬芳,滿眼生機。欣賞橫江田園風光之美,站在齊雲山上往下腑視的感覺是最好的。

橫江景區作為休寧縣鄉村旅遊福地之一,它的鄉村文化和習俗也深深地吸引著每一個旅遊者。齊雲山當地百姓自古就有自覺保護登封橋的意識,並約定俗成,納入村規民約,登封橋北端立有清代乾隆年間保護“登封橋”的禁碑一塊為證,內容為“嚴禁推車曬打,毋許煨曝穢汙,欄石不許磨刀,橋腳禁止戳魚,倘敢故違有犯,定行拿究不饒”。小鎮上還流傳有狀元遊街的故事,白茅市金村街的說法,珍珠山的傳說等等。

橫江景區就是這樣,既是一軸山水畫卷,又是一曲田園牧歌,還向大家訴說著一個不老傳說,一道鄉村民俗,一代文明傳承。

5、霧迷

(1)正月三十,雪

三十日雪甚,兼霧濃,咫尺不辨。伯化攜酒至舍身崖,飲睇邊飲邊看元閣。閣在崖側,冰柱垂垂,大者竟丈。峰巒滅影,近若香爐峰,亦不能見。

三十日,雪下得更大了,還兼有濃霧彌漫,就連咫尺的距離也辨不出方向。伯化帶著酒到舍身崖,我們在睇元閣裏對飲賞雪。睇元閣阻礙山崖的側麵,一根根冰柱從高崖垂下,長的竟然有一丈。在迷霧的遮擋下,峰巒若隱若現,像香爐峰這樣離得最近的,也無法看清。

(2)夢到徽州

出行遇到壞天氣,徐霞客隻得喚來朋友一同對飲。四周雲霧繚繞,就連眼前的景色也被大霧遮去了形狀。若是遇到這樣的天氣,不如下山去看看,徽州就是個不錯的選擇。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從此曆宋元明清四代,統一府六縣(歙縣、黟縣、休寧、婺源、績溪、祁門),是徽商的發祥地,明清時期徽商稱雄中國商界500餘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徽文化也成為中外學者重點研究的中華三大地域文化之一。1987年,國務院批準改徽州地區為黃山市。

徽州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徽州文化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其內容廣博深邃,全息包容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民間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內容,被譽為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

除了黃山和齊雲山外,徽州還有以下景點值得一去:

○1唐模

唐模地處黃山腳下,距全國曆史文化名城歙縣僅十餘公裏。始建於唐展於宋元、盛於明清,是徽州曆史悠久、人文積澱深厚的文明古村。著名美學家郭因遊覽後讚道:唐模是清新平和中見玄妙。唐模以千年銀杏之茂、修造“西湖”之孝、中街流水之美、“十橋九貌”之勝、名家碑刻之雅、同胞翰林之譽遐邇聞名,堪稱徽州古村落的典範。

走近唐模,撲麵而來的是古樸典雅、安詳寧謐的徽派水口園林。由村中流出的小溪穿過一座座的小石橋,翻越一道道攔水壩,形成一道道人工瀑布流往下遊,兩岸數十株巨大的樟樹濃蔭蔽日。特別是那株決定汪氏家族命運的銀杏,曆經一千三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依然枝繁葉茂、生機盎然。據說,唐越國公汪華後裔汪思立精通陰陽八卦,運用堪輿之術相中唐模而植銀杏數株, 擇成活處定居,結果宗汪一株茁壯成長,遂舉族定居唐模。

逆著潺潺流動的檀幹溪水上行約一公裏,村落建築漸入眼簾。高陽橋建於清雍正年間,橋橫跨檀幹溪,石質雙孔,橋麵上建有五開間殿堂,梁柱簷拱形製,呈現出徽州古廊橋的優美風貌。出高陽橋便是長約600米的唐模水街,清澈的溪流終年不竭,也不漫過溪岸。沿溪兩岸相對建造有近百幢白牆青瓦馬頭牆的徽派建築,有民居、祠堂、店鋪、油坊等,鱗次櫛比,錯落有致。沿街還建有40餘米長的避雨長廊,廊下臨溪設美人靠,並有石階通向河麵,供村民浣洗之用。“小橋、流水、人家”,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酷似一幅清新明麗的村居山水圖。憑欄臨水或漫步古樸的街巷,仿佛置身於《清明上河圖》的意境中。村中還有條石鋪成的古戲坦,跳鍾馗、柳翠娘馬跳財神、蚌殼舞、儺舞等地方戲和民俗表演為古村披上了一層古樸和神秘的麵紗,每每令遊觀者讚歎不已。

“係馬唐模溫舊夢,水心開遍白蓮花”。唐模作為徽州古村落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和爛燦的徽州文化的一個縮影,是人們反樸歸真,尋古探幽的極好處所,為眾多的旅遊者趨之若鶩。

○2呈坎

美麗的黃山腳下古老的徽州有一個古樸而神秘的千年古村落—呈坎。早在宋代被理學家朱熹譽為:“呈坎雙賢裏、江南第一村”,近代被國內外專家稱為:“中華八卦經典、徽州風水寶地”它是我國著名的“國寶之鄉”。

呈坎是一個天然外八卦和人文內八卦巧妙而完美相結合在一起、始終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的一個神秘古村落。成功的為徽州乃至中國村落建設史上留下千古之迷。呈坎村也成了名副其實的中華風水八卦第一村。呈坎村內,格局按九宮八卦式而建,整體布局以村中眾川河為中心,似太極陰陽魚圖,房屋呈放射狀排列,向外延伸八條街巷,將全村分成八塊。村內街巷似通非通,似連非連,曲折玄妙。八卦陣式的排列變幻莫測,奧妙無窮,大有可觀之處。構成了一座頗具規模的古建築群,雕梁畫棟,古樸典雅,百態千姿,風格優美,堪稱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跡。

呈坎村落的整體規劃布局,呈二圳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宮。長街呈南北向,縱貫全村,是主要的交通要道,一般寬2米-2.5米不等,短巷呈東西向,寬1米左右,又稱一人巷。長巷橫貫東西,寬1米1.5米不等,又稱橫街,徽商住宅多東西向,即座西朝東,各家正門分別開在大街兩側、門口可停橋。邊門、後門或朝北或朝南開向小巷。小巷平時為婦女、仆人進出宅第的主要通道。橫街、橫巷自然穿插在長街之間,把古村切割成一個個大小不等地塊,開成一個個大小不等的消防分區。在火災發生時,高牆對峙的橫街、橫巷就成了防火隔離帶和居民逃離火場的安全通道。呈坎不僅如此,村內還有許多的十字路口,建設許多更樓,目前還幸存3座,成為徽州不可多得的一個亮麗風景點,更樓從常規來講,有分割空間,增加街巷層次,避免一覽無餘,豐富街巷景觀的作用。而起作用更大則是打更報時、照明、指路、納涼、休閑,尤其是防盜防火。

到呈坎您能看到古老的徽州人因一個村落建村時的選址、擇地,民居建房時的屋基地選址、大門的朝向,水係、風水、八卦定位等對一個村落和一個家族的興旺與敗落有著密切的聯係。呈坎的古風、古趣別具一格,“舞火龍”、“舞鍾馗”等節目精采紛呈,“拋繡球”、“哭嫁”、“背新娘”等民俗妙趣橫生。還有高雅別致的徽州茶道,宗祠堂會、社戲等也是很豐富多彩。

○3蜀源

蜀源,地處黃山南麓,因環境地貌酷似四川盆地,源於靈金山中的金帶溪縱貫全村,溪水清淺,源遠流長,古人遷徙於此,遂以蜀源定名。

蜀源村曆屬歙邑,1987年撤地建市,隸屬黃山市徽州區。由前山、蜀源、板橋山、北山下、鐵匠塢、蜀口6個小自然村,劃為8個村民組組成,全村240戶,近1000人口。

蜀源村曆史悠久,鮑姓占80%以上。據族譜記載,鮑氏先祖晉護軍中尉伸公始遷新安。宋建炎年間,祖榮公建營別墅於棠樾,遂以定居。後居仁公葬母於蜀源,移家守墓,以終其身,是為蜀源別祖。其玄孫遷岩鎮。故歙邑棠樾、蜀源、岩鎮鮑氏三族均以棠樾為祖。厥後複有遷居黃山、貴池、繁昌多派。村中另有詹、黃二姓居住。

蜀源

蜀源環境優美,所處山穀名優曇穀,又稱小桃花源,以曇花、桃花居多而得名。登高遠眺,優曇穀風景如畫:藍天白雲下,山巒迭翠,林木蓊鬱,溪水汩汩,農舍掩映。古人對此作過生動的描述:“寫影明黛螺,沿沙閑白鷺”。清乾隆年間宰相劉墉(劉羅鍋)曾為蜀源題過“壽存堂”匾額。清代著名書法篆刻家鄧石如所題“優曇穀”、“小桃花源”碑刻至今保存完好。蜀源地處偏僻,無街市之暄囂,有靜謐之美感。在穀內悠然信步,但見四周山色蔥蘢,鳥雀啁啾,遠處村落炊煙嫋嫋,雞犬相聞,如同夢入陶公筆下之桃花源。

古村蜀源,雖曆盡滄桑,但風韻猶存。具有濃鬱明清建築風貌的石板路、小石橋、古民宅、古祠堂、古牌坊大都保存完好,與佳山秀水和諧相融。金帶溪上雁塔、登雲、德安等六座石橋造型各異、堅固實用。幢幢民宅,雕梁畫棟,美侖美奐。現存的20多幢徽派古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本堂”和“思恕堂”。“德本堂”係明清時期當地一鏢師所建,廳堂雕飾華麗,構造別具一格。“思恕堂”為當地一富商關掉蘇州、蘭溪四家店麵修建而成。其門樓磚雕,雕刻了半個西湖山水。 畫麵布局自然,線條細膩,山水花鳥、樓閣亭橋、舟車人物栩栩如生。據傳,此磚雕為古徽州一老藝人所製,共兩塊,合成一個完整的西湖全景圖,不知另一塊如今失落何方。 這裏曆史人文積澱深厚,名勝古跡眾多。主要景點有讚憲坊、貞壽之門、都天廟、天燈閣、虎柵、觀音廟、板橋仙跡、菜結樹、烈女碑等,且大多伴有膾炙人口的典故、傳說。

6、雲開

(1)二月初一,晴

二月初一日東方一縷雲開,已而大朗。潯陽以足裂留庵中。餘急同伯化躡西天門而下。十裏,過雙溪街,山勢已開。五裏,山複漸合,溪環石映,倍有佳趣。三裏,由溪口循小路入,越一山。二裏,至石橋岩。橋側外岩,高亙如白嶽之紫霄。岩下俱因岩為殿。山石皆紫,獨有一青石龍蜿蜒於內,頭垂空尺餘,水下滴,曰龍涎泉,頗如雁宕龍鼻水。岩之右,一山橫跨而中空,即石橋也。飛虹垂蝀仍為虹,下空恰如半月。坐其下,隔山一岫山洞特起,拱對其上,眾峰環侍,較勝齊雲天門。即天台石梁,止一石架兩山間;此以一山高架,而中空其半,更靈幻矣!穿橋而入,裏許,為內岩。上有飛泉飄灑,中有僧齋,頗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