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雲山,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古稱白嶽。位於徽州休寧縣城西十五公裏處。海拔585 米,方圓一百平方公裏。境內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間以幽洞、曲澗、碧池、青泉,彙成勝境。曆史上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稱。
齊雲山自晉朝至今千餘年來,曆代文人墨客、顯官巨賈紛至遝來,李白、朱熹、朱升、唐寅、海瑞、戚繼光、鬱達夫等人慕名登山,以一睹齊雲神山秀水為人生一大快事。以“曆九州,登五嶽”為誌向的徐霞客怎會錯過如此名山。公元1616年正月,徐霞客遍遊白嶽,他“冒雪躡水”不畏艱難,不僅盡享山色美景,更得以觀賞“冰花玉樹。”
徐霞客的這趟旅行留下了一篇《遊白嶽山日記》,其中對某些勝景諸如香爐峰、天門、石橋岩、龍涎泉、龍井等都有較細致的描繪。隻可惜當時天氣惡劣道路艱險,作者仍能如此盡力遊覽並作記,殊為不易。因此,具體景致的記敘不甚詳細,此山有36峰、72崖,文中皆無具述。文章語氣急促,可見當時遊曆的匆匆與他渴望遍遊全山的心情。
在交通和信息通達的今天,我們要克服徐霞客所麵對的困難可說容易了許多。那些徐霞客到過的地方,我們可以隨著他的指引看一看;那些徐霞客錯過的地方,我們就懷著好奇的心情去探一探究竟。
(一)徐霞客的白嶽山
1、過庵
(1)正月二十六,雪
丙辰歲(1618年),餘同潯陽叔翁,於正月二十六日,至微之休寧。出西門。其溪自祁門縣來,經白嶽,循縣而南,至梅口,會郡溪入浙。循溪而上,二十裏,至南渡。過橋,依山麓十裏,至岩下已暮。登山五裏,借廟中燈,冒雪躡冰,二裏,過天門,裏許,入榔梅庵。路經天門、珠簾之勝,俱不暇辨,但聞樹間冰響錚錚。入庵後,大霰雪珠作,潯陽與奴子俱後。餘獨臥山房,夜聽水聲屋溜,竟不能寐。
丙辰年的正月十六,我同潯陽的叔翁,一起遷往徽州府休寧縣。剛走出縣城西門,就有一條小溪從祁門縣蜿蜒而來,流經白嶽山,繞著縣城向南流,在梅口與郡溪水彙合最終注入浙水。沿著溪流上行二十裏,到達南渡。越過一座橋,順著山麓走十裏路,到達岩下就已經是傍晚了。在山中攀行五裏,從廟裏借來一盞燈籠,冒著茫茫大雪,踏著一路冰淩,艱難的走了二裏經過天門,又是二裏,才進入榔梅庵。路途上雖經過的天盟、珠簾兩處勝景也沒有閑暇去欣賞,隻聽到從樹林中傳來的錚錚的冰淩墜落的聲音。剛過榔梅庵,一場大冰雹就從天而降,然而潯陽叔翁和奴仆童子都落在了後麵。我隻得一個人躺在膳房的床上。一整夜都聽見屋簷的滴水聲,久不能寐。
(2)江南小武當
徐霞客在正月出遊齊雲山,第一日就大雪紛飛,極不利於出行,顛簸了大半日才到達岩下。已是傍晚,來不及欣賞沿途風景,就早早歇下。這篇日記沒有詳細的景色描寫,但多處提到了榔梅庵。齊雲山為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一,舊有“江南小武當”之美稱。因此遊覽齊雲山,體會道家文化是一項重要行程。
齊雲山,一座安徽省境內的道教名山。有很悠久的曆史,這些年來卻一直被黃山和九華山壓製著,默默無聞。但就是這座看似無名但卻處處透露著令人難以捉摸的氣質,給人以隱約美,吊足人的胃口!
齊雲山與道家的淵源可以追述到唐代。唐乾元年間( 758—760 ),道士龔棲霞雲遊至此,隱居山中天門岩。南宋寶慶年間( 1225—1227 ),道士餘道元入山修煉,並於齊雲岩創建佑聖真武祠,此後雲遊道士紛紛而來,道教建築規模日益;至明代達到鼎盛,據《齊雲山誌》記載時有宮、觀、殿、院、館、樓、閣、亭、台等大小道教建築 108 處,仿湖北武當山建製,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後因年久失修及兵火不斷,許多建築相繼被毀,現存宮觀殿宇及亭台樓閣十餘處,均為近年重修,為道教名山之一,屬安徽道教主要活動場所及著名風景遊覽區。
道場,道教祈禳儀式,又稱法事、齋醮,俗稱"做事業"。共有25種名目。 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九是觀世音成道日,因此每年的這個日子,齊雲山的太素宮裏都會舉辦大型法會。許多信徒將會在這一天一起上山參加這一慶典。屆時山上香火鼎盛,熱鬧非凡。另外每年農曆七月初一日開始到十月初一日是香火,也是道場活動之一。
月華街景區,是山中道教集中的地方,新修複的天宮府建築最為顯眼,山中道場多數在此府舉行,屆時香客雲集,佛鍾道鼓齊鳴、熱鬧非凡。景區的精華地段──真仙洞府。這塊有入仙洞、羅漢洞、老君洞、文昌洞、珠簾洞、玉虔宮等。洞均鑿於數百丈高的懸崖底部。崖頂無論晴雨,總有泉珠散落,形成薄薄水簾,世人稱“珍珠簾”,十分好看。這些洞仙均有神像,供奉香火,洞旁數百方古代碑碣、摩崖石刻依次排列,形成碑道長廊。洞前為碧蓮池塘,池水清碧,隔池可見對麵的香爐峰。峰頂有一涼亭,人入亭中,大有淩空欲飛之感。
2、登宮
(1)正月二十七,雪
二十七日起視滿山冰花玉樹,迷漫一色。坐樓中,適潯陽並奴至,乃登太素宮。宮北向,玄帝像乃百鳥銜泥所成,色黧黑。像成於宋,殿新於嘉靖三十七年,庭中碑文,世廟禦製也。左右為王靈官、趙元帥殿,俱雄麗。背倚玉屏即齊雲岩,前臨香爐峰。峰突起數十丈,如覆鍾,未遊台、宕者或奇之。出廟左,至舍身崖,轉而上為紫玉屏,再西為紫霄崖,俱危聳傑起。再西為三姑峰、五老峰,文昌閣據其前。五老比肩,不甚峭削,頗似筆架。
返榔梅,循夜來路,下天梯。則石崖三麵為圍,上覆下嵌,絕似行廊。循崖而行,泉飛落其外,為珠簾水。嵌之深處,為羅漢洞,外開內伏,深且十五裏,東南通南渡。崖盡處為天門。崖石中空,人出入其間,高爽飛突,正如閶闔。門外喬楠中峙,蟠青叢翠此句描繪樹木挺拔蒼翠繁茂的樣子。門內石崖一帶,珠簾飛灑,奇為第一。返宿庵中,訪五井、橋崖之勝,羽士即道士汪伯化,約明晨同行。
二十七日,早晨起床後,隻見滿山都是冰花玉樹,天地一片銀白。在樓中枯坐,碰巧潯陽叔翁和奴仆們都趕到了,於是一起登上太素宮。太素宮北向,相傳是玄帝的塑像,是百鳥銜泥而成的,臉色黝黑。這座塑像建成與宋代,而大殿是嘉靖三十七年新建的,庭院中的碑文是明世宗親自下令製作的。左右兩旁是祭祀王靈官和趙公元帥的殿堂,都極雄偉壯麗。太素宮背靠玉屏似地齊雲岩,前麵相鄰的是香爐峰。香爐峰聳起有數十丈高,如同一隻傾覆的鍾,沒有遊覽過天台山和雁蕩山的人會對他感到好奇。從廟的左麵出來就到了舍身崖,急轉而上就是紫玉屏,再向西就是紫宵崖,都是一幅,高聳突兀的樣子。繼續往西是三姑峰、五老峰,文昌閣則立在其前。五老峰好似五位老翁並肩而立,雖不算陡峭,卻極似一個筆架。
返回榔梅庵,順著昨夜走過的老路,走下天梯。但見三麵均被石崖堵住,上麵還有石崖覆蓋,下麵則是嵌再石崖中,非常像走廊。沿著石崖前行,泉水墜落在石崖上,呈現出水簾的勝景。嵌再石崖深處的是羅漢洞,洞外開闊而洞內逼仄,卻也有十五裏神,東南方向可通往南渡。石崖的盡頭就是天門。那崖石中間是空洞,人在洞中出入,可以感覺到高闊氣爽,很像傳說中的天門。天門外,高大的楠樹矗立在中,青鬆蜿蜒,綠影綽綽。天門內石崖一帶,瀑布飛灑而下,成為第一奇景。返回榔梅庵歇息,詢問五井和橋崖的勝景的情況,道士汪伯化邀請我明晨與他同行。
(2)齊雲香火
正月,本就是極寒冷的時候,徐霞客在這深山中行動收到了極大的限製。第二日,他並沒有去很遠的地方,而是就近逛了太素宮和天門,遠眺群山。這一地區屬於齊雲山的核心景區,值得停下腳步多看一看。
○1太素宮
玄天太素宮遺址,位於齊雲岩下月華街中心。背倚三峰:主峰玉屏居中,左鍾右鼓;峰下數流彙合,俗稱“五水到堂一水出”。前臨深穀中突兀的香爐峰。地勢雄偉獨特,天然造化,恰似金鋪玉映的宮殿古建築,構成了這一勝境。
遠自南宋寶慶二年(公元1226年),方士餘道元初創佑聖真武祠於齊雲岩,所奉玄天上帝神像,相傳為百鳥銜泥塑立,卓著靈異,招致香火日盛。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世宗敕命正一嗣教大真人詣山建醮祈嗣,果獲靈應,自是設官焚修。又以祠宇傾頹,不稱崇奉之誠,遂撥內府銀兩,遣千戶何昶等蒞山,監建玄帝宮殿及左右配殿鍾鼓樓,添置供器等項,效仿武當太和殿和龍虎山三清宮格局,畫梁雕棟,金描漆飾,飛簷翹角,頂覆琉璃瓦,外加池、橋、亭、坊等,金碧輝煌,蔚為大觀。該宮於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始建,曆時兩年建成,竣工時,世宗賜殿名:“玄天太素宮”,改白嶽為“齊雲山”。
宮坐南朝北,與玄帝“鎮南天,拱北極,威震萬山”的聖囑相符。宮址占地麵積約1600平方米,宮前建有精雕細琢的龍鳳獅鶴祥雲瑞藻圖案的大柱青石牌樓,坊柱榫固於石磉之上,前後輔以精刻玲瓏的石獅六對,題坊額曰:“玄天金闕”,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重修,易坊額為:“雲程進步”。入宮謁神,經石牌樓,過九級石階抵第一進宮殿,兩側各有門通內院,宮門有三,上呈半圓形,中門較高。殿為單層樓閣式、五開間,內立有禦製太素宮之碑。
整體建築,規劃周密奇巧,匠心慎微精湛。雖全係木石結構,易於損壞,但因整修及時,曆時四百載,依然如故;據史料載: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縣令陳正謨重修;八年(公元1580年)曾乾亨重修鍾鼓樓;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邑令邵庶重葺宮門。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知府高公晉重修宮前石坊;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重修渡仙橋;1928年,全麵整修,宮貌重輝,香火亦隨之興旺。後因軍閥混戰,香火收益受損,無力籌措維修,以致1940年,太素宮第一進殿堂及宮前雲程進步坊先後倒坍;1948年,齊雲山整理委員會組織重修第二、三進宮殿,安置宮脊錫頂青瓦、添置銅爐香鼎等器皿,並著手修建前殿,功未成而停頓。“文化大革命”期問(1966—1976年),在“掃四舊”、“破除迷信”的狂潮中,太素宮等古建築,被人為地破壞殆盡。1986年,齊雲山管理處協助道教協會,對已成廢墟的太素宮遺址進行了清理,扶正了殘存的鐵香爐和神像台。 1987年9月,道教協會將募得僅有財帛,在第三進殿舊址上,從簡建起一所廟堂,並聘請浙江省名工匠塑一玄帝坐像,正位入座,以滿足朝山香客膜拜的願望。
○2玉虛宮
玉虛宮又稱老殿,位於太素宮西紫霄崖下。舊山誌載:“紫霄崖,高五百餘仞,橫廣三百餘尺,深七丈,其勢欲壓,過之者,足未涉而氣已奪。”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紫霄道人汪泰元與徒方瓊真依崖辟玉虛宮、治世仁威宮、天乙真慶宮,氣勢浩壯,築工精巧,與自然峰岩渾為一體。崖上飛泉分注左右角為池,池上建鍾鼓二樓,以司晨昏;鼓樓之右,築風虎關,起星台於插劍峰,鑿石階二十六丈以達;鍾樓之左,築雲龍關,建雷壇於展旗峰,鑿石級百二十丈以登。以祈歲豐。
宮坐南朝北,倚崖洞建宇,分列為三。東為治世仁威宮,奉三皇五帝神像於中上方;玄帝神座於堂中,黃袍加身;天將雷神護衛於左右,威然肅穆。宮門石坊有楹聯:“白嶽肇丕基,由安徽其往朝拜金身渡日月;黟山為對峙,自唐宋而來恩覃赤子傳塵寰。”中室玉虛宮,奉玄帝坐像,文武輔神護立左右,威嚴凜凜,望而生畏。宮門石坊有聯曰:“徽郡稱秀區,望對峙黃山天都,多藏隱君子;海陽果勝地,登最高白嶽玉虛,爭拜活神仙。”西室為天乙真慶宮,正中塑玄帝登極坐像,兩壁大小神像百餘尊,彰示玄天上帝少年壯遊四海,八方尋師訪道事跡。宮門坊楹聯曰:“既登白嶽,又陟紫霄,與獨聳五老諸峰,吞吐浮雲凝朝日;高挽蒼穹,遠招黃海,摩多心萬人之碣,允稱仙境舊庵基。”
3、觀雪
(1)正月二十八,雪
二十八日夢中聞人言大雪,促奴起視,彌山漫穀矣。餘強臥。已刻,同伯化躡屐木頭鞋二裏,複抵文昌閣。覽地天一色,雖阻遊五井,更益奇觀。
二十八日,夢中聽見別人說有大雪,慌忙爬起來查看,隻見大雪已經迷茫了整個山穀。我逼著自己去睡覺,已經到了已刻時分,我和同伯化穿好鞋走了二裏就又到了文昌閣,在這裏可看到天地一色的美景,雖然沒去成五井有些掃興,但是眼前所見更是天下奇觀。
(2)齊雲丹霞
晚上的一場大雪再次打亂了徐霞客出行的計劃,所以這日他隻得在屋裏枯坐半天,後來才約了有人一同去了文昌閣。大雪雖然阻礙了行程,卻也留下了難得一見的齊雲雪景,用徐霞客的話來說就是“雖阻遊五井,更益奇觀”。如若不是大雪覆蓋,展現在徐霞客眼前的應該是另一番美景,即齊雲山的丹霞地貌。
齊雲山中丹霞地貌類型齊全,屬峰叢式丹霞地貌,集奇、險、秀、美於一身,區內奇峰崢嶸、怪石嶙峋、丹崖赤壁危立、重巒疊嶂、千姿百態,代表了晚白堊世(距今約9000萬年)以來在地形發展過程中正在進行的地質作用的模式之一。
齊雲山丹霞地貌是在漫長的地質曆史時期產生、演化而成。在距今9000至6500萬年間的晚白堊世形成了紫紅色礫岩、砂岩、鈣質砂岩互層的淺湖相——山麓河流相沉積,組成了齊雲山組和小岩組,期內有一次基性玄武岩噴發構成齊雲山丹霞地貌的物質基礎。而穩定成層產出的玄武岩又給丹霞地貌鑲嵌了一個絢麗的“花邊”。
始於距今5300萬年前的第三紀喜馬拉雅運動使盆地全麵抬升變為侵蝕區。在幾千萬年的抬升過程中,由於差異升降,齊雲山地區的抬升幅度高於周邊地區,相對高出100~300米。抬升過程中形成 的斷裂、節理,構成了齊雲山丹霞地貌的展布格局;近水平的地層產狀和岩性的明顯差異,為平台、崖洞等丹霞地貌景觀的形成提供了條件。伴隨地殼抬升,流水和重力作用是齊雲山丹霞地貌景觀形成的直接因素。其中流水的侵蝕作用最為顯著,地麵流水對岩層衝刷侵蝕,首先沿垂向張節理發育形成衝溝,流水繼續衝刷侵蝕,衝溝加寬加深便形成溝穀。如“五老峰”景觀,流水沿北西向衝刷形成溝穀,沿北東向衝刷形成一組衝溝,形成五峰並列的奇觀。溝穀邊緣的岩體,在重力作用下沿張性節理崩落,形成峭壁,相對高差數十至數百米,最高峭壁達300米,如“紫霄壁”、“真仙洞府”等。岩石在自身重力負荷作用下,向溝穀傾斜沿節理麵拉開一道很深的裂隙而形成奇特的“一線地”景觀,岩石崩落形成丹壁,岩石崩塌形成造型地貌。流水的下蝕和地殼的抬升共同作用使溝穀演變為幽深狹穀,如“楠木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