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東南第一山——雁蕩山(3 / 3)

5、逾嶺

(1)四月十五

十五日寺後覓方竹數握,細如枝;林中新條,大可徑寸,柔不中杖太柔軟不宜作拐杖,老柯斬伐殆盡矣!遂從岐度四十九盤,一路遵海而南,逾窯嶴嶺,往樂清。

四月十五,在仁寺的後院尋到幾支竹竿,本想做拐杖,無奈新枝太細嫩,不適宜做拐杖,而老枝竟然被砍完了,讓我頓覺傷感。於是一路向南,越過窯嶴嶺,去往樂清。

(2)窮極雁蕩之勝

在北雁蕩山的最後一日,徐霞客想到自己已不再是青年人頓覺傷感,也掃了他的遊興,不過他沒有悲悲戚戚地沉湎於這種情緒,反是瀟灑的奔赴下一個目的地。其實,徐霞客並未“窮極雁蕩之勝”。人們往往到了北雁山便已感歎覽盡海上名山,殊不知雁蕩山的另一個部分——中雁也是處處勝景。

中雁蕩山,史稱“東南第一山”,位於樂清市境內,屬於雁蕩山風景區。作為國家級著名風景區,每年有百萬人慕名而來。

中燕景區總麵積93.44平方公裏,景點多達300餘處,境內以峰巒陡峭、幽穀深邃、溪碧泉清著稱。曆代文人雅士慕名而來,留下大量珍貴的墨跡,為這湖光山色增添了文化底蘊,南朝謝靈運詩雲:“千傾帶遠堤,萬裏瀉長汀”,宋朝王十朋也寫道:“十裏湖山翠黛橫兩溪寒玉鬥琮琤”。這些都是對中雁蕩山的稱讚。

整個中雁蕩山分為玉甑、三湖、東漈、西漈、鳳凰山、楊八洞、劉公穀等七大景區。其中白石湖、龍山湖、鍾前湖合稱“三湖”,高峽平湖,峰巒倒影,更成為中雁蕩特殊景觀。中雁蕩遊山玩水,有三種選擇,一是沿大路看水;二是傍水而行,路途較為艱險,但奇景比比皆是;三是上沿路蛇行,下山順溪而下,可兼得山之樂`水之樂。這裏的水極清,樹綠得濃釅。中雁山窮水盡處常有一泓清泉相迎,峽穀幽 ,雜花生樹,清潭照人,別有洞天。

接下來重點推薦幾個景點:

又名蓋竹洞。在宋代時就被尊為“天下第十九洞天”。作為道教勝地,楊八洞有一種濃厚的神話仙語氛圍,單從那彼此套連的八個洞府的名字:寶光、觀音、透天、透海、龍滾、八仙、混元、玉蟾、即可見一端,有些洞此進彼出,上下相通,係中雁獨特景觀。遺憾的是,洞舊有八洞,今所見唯六洞。洞外則是滿山穀的鬆風竹韻,洞在翠竹的掩映下更顯得仙風陣陣。

楊八洞還以岩石勝,其石擬人象物,充滿民間的諧趣。如寶光岩,亦叫寶光峰,峭聳如屏障,上有宋代摩崖,是楊八洞的曆史見證。龜岩則是在溪邊嶺道旁,似大龜棲伏,探頭張望,為景區特出一岩,其背後相隔十八米亦有一龜岩,做相背爬行狀。

又稱道士岩,是中雁蕩山的圖騰。中雁蕩最早的山誌就叫《玉甑峰誌》,可見玉甑峰在中雁景區中的地位之高,是中雁蕩山的象征。

玉甑峰海拔600公尺,拔地而起,鬼斧神工,聲勢壯大。岩體分上下兩截,下大上小,雲霧繚繞。峰頂麵積近2000平方米,岩石清流橫貫中間,分東西二峰。峰頂有水下流至佛手岩,從腹中出,似屑玉飄灑,發出叮咚的聲音,落入瑤池稱屑玉泉。其峰腰玉虹洞,是宋進士李少和當年棲身修煉的地方。登上玉甑極頂,放眼四望,浩然正氣油然而生。其峰腰之玉虹洞,是開山祖師——宋進士李少和當年棲身修煉的所在。登上玉甑極頂,放眼四望,浩然之正氣油然而生。

劉公穀是中雁蕩山最外圍的一個景區,它和楊八洞分處於一山的兩麵。這個斜立的小峽穀得名於當地曆史上的一位賢吏的姓氏,這位賢吏的德政之一是組織開挖了一條運河,至今仍在發揮著作用。

這個景區的不少帶神話色彩的景點都跟這位曆史人物有關,因而充滿了一種溫馨的人文意味。劉公穀的自然景觀也自有特色:石橋橫亙,匹練高懸,而更多的潭、岩、洞、瀑種種景觀則深藏不露,或僅微現一角,遠望頗似一幅意境悠遠的國畫山水立軸。當人身處其中時更有被融進美景的感受,成為畫中人。

(二) 實戰雁蕩山

1、交通路線貼士

(1)飛機

雁蕩山南距溫州市龍灣區的永強機場80公裏(一級公路),車程不到2小時,可包車前往。

北距台州市路橋區的黃岩機場僅60公裏(高速公路),車程不到1小時,也可包車前往。另外,從黃岩飛往各地的票價比溫州要便宜一些。

(2)汽車

從寧波出發,全程220公裏(高速公路80公裏,一級公路140公裏),約需4個小時,在104國道上的雁蕩鎮(白溪)下車,車次極多。

從杭州出發,雁蕩山旅遊汽車站位於響嶺頭的雁蕩賓館旁,每天7:00、14:00雁蕩山和杭州汽車東站之間有直達高速巴士對開,全程350公裏,基本上走高速公路,車程5小時,。

從上海出發,除乘火車到溫州中轉外,還可以直接乘長途汽車前往。上海芷新客運站也有直達雁蕩山的北方大巴。另有一班上海發往樂清的臥鋪大巴,。

(3)內部交通公交車

旺季時到景區內各主要景點(“二靈一龍”)都有綠色小巴可達,價格非常便宜,可從最東端104國道雁蕩鎮(白溪)路口到最西端的大龍湫。

2、住宿提示

景區中心響頭嶺(緊鄰靈峰景區,方便賞靈峰夜景)是雁蕩旅遊住宿的集中地,住宿條件為成熟,高、中、低檔賓館一應俱全。

住宿最好的是,江澤民主席來雁蕩山時下榻的朝陽山莊。

其中檔次較好的賓館,為響嶺頭的雁蕩賓館、雁蕩山花園山莊、雁蕩山芙蓉賓館基本上都是位於雁蕩山山區。檔次低一點的,如:靈秀小莊。當然也可去家庭旅館或分散在景區邊的特色農家樂(旺季最好先訂房),條件也還不錯。

3、雁蕩山美食

(1)雁蕩山小吃

到雁蕩山,還不得不品嚐一下它獨特的傳統風味小吃。許多遊客暢遊雁蕩後都說:“觀山景、嚐小吃、品海鮮,其樂融融。”雁蕩風味小吃講究色香味,隻要觀其色、聞其香,頓使胃口大開,著名的有香螺、番薯粉絲湯、雁蕩烙餅、米粉絲麵、茴香五味豆腐幹、綠豆麵等。

蛤蜊豆腐湯

蛤蜊是一種貝類動物,呈圓遍形,貝殼上麵顏色斑讕,紅色、黑色、白色相間,煞是惹人喜愛。蛤蜊在都用於做湯,和豆腐一起燒的“蛤蜊豆腐湯”名聞遐邇,有“天下第一鮮”的美稱。當然,你還可以煮熟之後拿出裏麵的肉炒著吃,那就又另有一番風味了。

香螺

香螺一般放在水裏煮熟就可以吃了。它的吃法和田螺不同,不能用嘴去吮,隻能用一根牙簽,揭開上麵的紫色的一層薄薄的一片蓋,然後把牙簽插進肉裏連肉帶膏一起挑出來,再放在醋醬味俱全的調料裏浸一下,便可以吃了。

番薯粉絲湯

先將番薯加工成番薯粉絲,再把曬幹的番薯粉絲與豬腳或肉骨頭同煮。食時碗中加入蛋絲、芹菜、炊蝦、紫菜、蠣肉、米醋、醬油、味精等配料,吃起來軟滑爽口。喜辣的加入少許辣醬,則另有一番滋味。雁蕩人宴請賓客、婚嫁喪聚擺酒席都少不了炒番薯粉絲這道菜。

雁蕩烙餅

在雁蕩街道兩旁,擺設著許多小攤子,而且清一色是一個火爐,一個平底鍋,它們是用來製作烙餅的。雁蕩烙餅最講究的是裏麵的調料,一般是用上等的鹹菜,和著豆腐幹、蝦皮、肥豬肉、蛋皮一起揉進麵粉團裏,然後用手捏成薄薄的、圓圓的一片,放在平底鍋上烤,三五分鍾過後,一張色香味俱全的烙餅便告成功了。

米粉絲麵

雁蕩小吃中還有一種當地人稱之為“細麵”的米粉絲,同樣用大米作的粉絲,卻細如鬆針。細而不碎,黃而不焦,鬆而不結,滑而不膩,加上牡蠣、蟶子肉、蛋皮絲,確會令人嘴饞。

茴香五味豆腐幹

茴香五味豆腐幹采用精製小方塊豆腐幹、新鮮豬腳、桂皮、茴香、蒜根、精鹽同鍋煮,煮的時間越長其味越好,直煮得豆腐幹內成蜂窩狀。食時加少許辣醬,味道更佳。輕咬一口,香氣四溢,入口鮮美。

綠豆麵

雁蕩特產“綠豆麵”是用綠豆粉、紅薯粉摻和製成的,綠綠的,根根有筷子那麼粗,最適合炒著吃。但拌和的菜有一定的講究,不能放白菜、菠菜之類的,因所含的水份多,影響口感和觀感,應該放一些芹菜,然後再放上一些牡蠣、蟶子肉、蛋皮絲。如此這般,一盤細而不碎、鬆而不結的綠豆麵便呈現在你麵前了。

(2)雁蕩山八大名菜

雞末香魚:香魚為雁蕩山的"五珍"之一,色澤豔麗,鮮嫩香醇,是美味滋補的上乘菜肴;

羹龍戲珠:以雁蕩山的溪鰻為主料,另配土豆、紅、白蘿卜。色調美觀,盆中皤龍栩栩如生,別有風味。

雁蕩山石娃:石蛙肉質細嫩,厚汁原味,清得鮮美,是夏秋兩季難得的佳肴。

士豆野味煲:野兔與土豆為主料,這道菜用文火燜出,色澤醬紅,香味濃鬱,有壯陽益氣等功效。

美麗黃魚:黃魚為主料,加以青豆、黃瓜,綠櫻桃和紅蘿卜,淋上雞湯。肉味疏鬆滑嫩,色彩豔麗,鮮美爽口。

豆腐蛤蜊湯:鮮蛤蜊、豆腐、生薑、蔥。這道湯菜,特別鮮美,有"雁蕩第一鮮"之稱。

碧綠蝦仁:蝦仁、菠菜為主料,加入少量蔥、味精、濕生粉。這道菜,菠菜碧綠,蝦仁雪白,鮮美可口。

清蒸海蟹:海蟹肉味鮮美,香氣四溢,營養豐富,是一道具有獨特風味的名菜佳肴。

4、雁蕩山特產

(1)雁茗

雁茗,又名雁蕩毛峰茶、雲霧茶、白雲茶,俗名雁山茶。是一種烘青綠茶,上等雁蕩毛峰實為一種芽茶或毛尖茶。色澤翠綠,香氣撲鼻,味道清醇。明代開始列為“雁山五珍”之一。主要產於山高、雨多、氣寒、霧濃的雁蕩山,著名產茶區有龍淵背、鬥蟀(室)洞及雁湖崗,以龍淵背所產最佳。

(2)雁蕩香魚

雁蕩香魚,自古被稱為“雁山五珍”之一,清朝乾隆年間為貢品。香魚為溯河性中小型魚類。成魚長15至20厘米,重60至120克,體長側扁,頭小嘴尖,背部灰黑,腹部銀白。此魚的背脊上有一條香脂腔道,能發香味,故而得名。

雁蕩蒲溪灣、鬆波溪、筋竹澗和芙蓉黃金溪都盛產香魚,尤其以大荊石門潭的香魚品質為佳。香魚多細剌,不宜鮮食,多熏製成幹,色如黃金,味極清香,俗名“香魚幹”,久藏不壞。

(3)雁蕩山石斛

雁蕩山鐵皮石斛,又名雁蕩山石斛,俗稱玉蘭、吊蘭,為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夏季開花,莖可入藥,性微寒,味甘淡,為養生極品。

石斛多生長於懸崖峭壁,古時山民稱為“仙草”。自然產量極為稀少,偶有山民掘來,常種在淺竹筒裏出售。現野生資源瀕臨絕種。雁蕩一帶人工栽培成功,主要以觀賞盆景、楓鬥(石斛製品)等形式銷售。雁蕩山鐵皮石斛最好在雁蕩鎮上或響頭嶺的一些專賣店選購,品種多,質量有保證且價錢合理。

(4)紅心李

李樹的優良品種,主要有紅心李和牛心李兩種,紅心李是雁蕩山的一種名產。果皮鮮紅色,肉質汁多味甜,並具有調中、清肝滌熱、生津利水等功用。但多食會生痰、助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