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月十三,雨
十三日出山門,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參差,流霞映彩。高而展者,為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夾者,為小剪刀峰。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為觀音岩。岩側則馬鞍嶺橫亙於前。鳥道盤折,逾坳右轉,溪流湯湯,澗底石平如砥。沿澗深入,約去靈岩十餘裏,過常雲峰,則大剪刀峰介立澗旁。剪刀之北,重岩陡起,是名連雲峰。從此環繞回合,岩窮矣。龍湫之瀑,轟然下搗潭中,岩勢開張峭削,水無所著,騰空飄蕩,頓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傳為諾詎那觀泉之所。堂後層級直上,有亭翼然。麵瀑踞坐久之,下飯庵中,雨廉纖不止細雨下個不停,然餘已神飛雁湖山頂。遂冒雨至常雲峰,由峰半道鬆洞外,攀絕磴三裏,趨白雲庵。人空庵圮,一道人在草莽中,見客至,望去。再入一裏,有雲靜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隱,臥床數十年,尚能與客談笑。餘見四山雲雨淒淒、不能不為明晨憂也。
四月十三,出門右行,一路崖壁參差,流霞映彩。能看到較高的那座山峰就是板峰岩了,其下尖銳而立的是小剪刀峰。更前方的重岩之上,觀音岩高聳入雲,馬鞍嶺就由此綿延開去。小路曲折,溪流淙淙,溪澗的底部異常平坦,順著河水往裏走,經過常雲峰就可看到大剪刀鋒立在河邊。剪刀峰的北端聳立起著的是連雲峰。龍湫瀑布從高處墜入潭中,岩石陡峭,水從其上滑過竟然未留下一點痕跡,水汽在空中騰起,令人目眩神迷。潭上有座堂,是專門用作觀泉的,堂後有石階直通。麵對瀑布而坐,細雨絲絲,更勾起我對雁湖山頂的向往。於是我冒雨登上了常雲峰,再登三裏就到了白雲庵。此時,白雲庵一片蕭索,隻有一個道士立在荒草之中。再深入一裏是雲靜庵,我就在此投宿。庵中的道士雖然臥病在床十數年,卻依舊能淡然的同賓客談笑。而我呢,看見四周一片愁雲慘淡的景象,不得不為明日的行程而擔憂。
(2)奇絕龍湫
大龍湫在“雁蕩三絕”中被認為是獨占鼇頭的一景。南宋樓鑰有詩雲:“北上太行東禹穴,雁蕩山中最奇絕。龍湫一派天下無,萬眾讚揚同一舌。”可見在宋代,大龍湫便已揚四海。徐霞客當然也是慕名而來,在雁蕩山遊玩的三天中,竟有兩天是在龍湫景區,可見這還真是個吸引人的地方。
大龍湫景區,東起馬鞍嶺,西至東嶺,南起筋竹澗口,北至淩雲尖。東西闊28公裏,南北長7.5公裏,麵積為28平方公裏,共有景點105個。
大龍湫景區實際是一處山穀,但穀口較為寬敞,旁有錦溪,但因為多日幹旱,已經枯竭了。循溪左行,見前麵有千仞絕壁成嶂,幹霄摩天,絕壁上有大小峰頭參差相疊,如無數佛陀現身,此即千佛岩。稍下,有一巨石平展壁立,狀如石碑,即石碑峰。
溯溪而上,有竹橋架溪上,橋上置茶花一盆,紅花燦然。前麵峰巒中一峰獨豎。山峰巨石尖聳,一道裂隙從上貫下,有如巨斧劈開,形成兩片。一片較粗,一片較細,如剪刀雙刃,孤撐雲表,此即剪刀峰。
大龍湫瀑布則是大龍湫景區的標誌性景觀。它與貴州黃果樹瀑布、黃河壺口瀑布、黑龍江吊水樓瀑布並稱中國四大瀑布,而大龍湫獨以其落差為190餘米取勝,為中國瀑布之最,有“天下第一瀑”之譽。瀑流發源於百崗尖,流經龍湫背,從連雲峰淩空瀉下,仿佛來自銀河。其最奇絕之處,在於因季節、晴雨等變化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迷人景象。盛夏季節,雷雨初過,大龍湫像一條發怒的猛龍,從半空中撲下來,聲如雷鳴,震天撼地,氣勢雄壯。在晴朗的冬日,瀑流從半空中漂灑而下,陽光照射時,瀑布呈現出色彩絢麗的五色長虹的奇觀,景色格外夢幻迷人。在陽春三月,因雨水稀少,瀑布如珠簾下垂,不過幾丈,就化為煙雲。大龍湫瀑布順時而變,幻化成不同的奇境!
馬鞍嶺,一名石城嶺,嶺背呈“凹”字形,狀如馬鞍,是東內穀與西內穀的分界嶺,也是從靈岩進入大龍湫的通道。登嶺眺望,滿目丹峰翠綠,極為壯觀、1990年在嶺下開鑿一條長300多米的隧道,接通靈岩至大龍湫的車路,一麵給遊人帶來了方便,一麵常使遊人失去登嶺覽景的機會。
芙蓉峰位於西內穀和西外穀交界處的東嶺北麵。明人何白有“江上百裏見芙蓉”之句,正因此峰高聳雲霄,故特別引人注目。早在南北朝時,在《謝康樂集》中就有“芙蓉渚有聳石頭如初生芙蓉,色皆青白”的記載。在北宋編纂的第一部全國性的地方誌《太平寰字記》中也有“芙蓉山……森然如芙蓉,紅赤相間,因以為名”的記述。也正因此峰高大淩空,人們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它。比如在離大龍湫裏停車場200米處從山凹向右仰望,或從羅漢寺村中 向西仰望,就能看到它的不同形狀,在東嶺和石門一帶,也時而可以看到它的各異的豐姿。最理想的觀察點,還是在馬鞍嶺上,可見一峰特立,峰頂翠石參差不齊,如新蘖初發。在連霄嶺回望,此峰如觀音朝北跌坐,前有二岩似童子和淨瓶,因此又名觀音岩。清人方尚惠的《芙蓉峰》詩把它寫得很美麗:“雲間峰朵朵,錦繡似芙蓉,不待秋風起,花光映日紅。”讀之,可令口舌生香。
經行峽是指雁渡堤至東龍門的那一段山峽,取名於唐。貫體“雁蕩經行雲漠漠”讚語中的”經行”二字。兩旁峰巒險拔,岩壁陡削,境極清幽。在峽內右手麵山坡平地上有座化身亭,磚砌,人角,亭高約4米,右卷門高約2米,寬約1.5米。頂上有之個通天孔,亭左側各有一大一小的透氣孔。這是宋代建築,為僧人園寂後火化用的亭子。
筋竹澗上連經行峽,下人清江,全長約3公裏。兩岸峰巒險峻,岩石錯落,樹木茂密,水流清澈,鳥語花香,十分清幽;澗中有懸瀑飛泉,又有初月、峽門、葫蘆、漱玉、下培、菊英、連環等十八個潭,潭之間有淺灘、夾穀、陡崖。澗水經過陡峻的夾穀時,奔騰急湍,浪花翻飛。即使在今天,遊人也極難穿澗而過。難怪1500多年以前的永嘉太守謝靈運,望澗興歎,隻能”越嶺”而“溪行”了。曆來寫筋竹澗的詩,可謂絕無僅有。故謝靈運《從筋竹澗越嶺溪行》一詩曆來為人們所傳誦。其中“猿嗚誠知曙,穀幽光未顯。岩下雲方合,花上露猶炫。逶迤傍隈懊,迢遞陟陘峴。過澗既厲急,登棧亦陵緬。川諸屢逕複,乘流玩回轉”的詩句,是昔日筋竹澗的風貌神彩的最好寫照。
燕尾瀑,又名飛泉,俗稱開襠瀑,在火焰山西,能仁寺東北。錦溪之水繞經西龍門觸石分流而下,狀如燕尾。瀑下一潭,名叫霞映潭,潭水碧綠,大一畝餘,潭中有巨石,形狀像大鐵鍋,側倚水底,隱然可見。每當晚霞照映時,潭麵鮮麗可愛,潭因之得名。因潭水下遊的筋竹澗內有東龍潭,故又稱此潭為西龍潭。近年在潭旁建造了水泥平台,台上有遮蔭傘,可供遊人跳水和憩息之需。潭中有小船數隻,在潭中劃船,別有一番幽趣。但設施還有待於進一步改善。
4、攀岩
(1)四月十四,晴
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強清隱徒為導。清隱謂湖中草滿,已成蕪田,徒複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頂。餘意至頂,湖可坐得,於是人捉一杖,躋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數裏,始曆高巔。四望白雲,迷漫一色,平鋪峰下。諸峰朵朵,僅露一頂,日光映之,如冰壺瑤界,不辨海陸。然海中玉環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壁立,內石筍森森,參差不一。三麵翠崖環繞,更勝靈岩。但穀幽境絕,惟聞水聲潺潺,莫辨何地。望四麵峰巒累累,下伏如丘垤丘垤即小土堆,惟東峰昂然獨上,最東之常雲,猶堪比肩。
導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須越三尖。餘從之,及越一尖,路已絕;再越一尖,而所登頂已在天半。自念《誌》雲:“宕在山頂,龍湫之水,即自宕來。”今山勢漸下,而上湫之澗,卻自東高峰發脈,去此已隔二穀。遂返轍而東,望東峰之高者趨之,蓮舟疲不能從。由舊路下,餘與二奴東越二嶺,人跡絕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狹,兩邊夾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過一脊,即一峭峰,皆從刀劍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見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盡處,一石如劈,向懼石鋒撩人,至是且無鋒置足矣!躊躇崖上,不敢複向故道。俯瞰南麵石壁下有一級,遂脫奴足布四條,懸崖垂空,先下一奴,餘次從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僅容足,無餘地。望岩下鬥,下同深百丈,欲謀複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餘,不能飛陟登。持布上試,布為突石所勒,忽中斷。複續懸之,竭力騰挽,得複登上岩。出險,還雲靜庵,日已漸西。主仆衣履俱敝破,尋湖之興衰矣。遂別而下,複至龍湫,則積雨之後,怒濤傾注,變幻極勢,轟雷噴雪,大倍於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裏,宿能仁寺。
四月十四,天氣轉晴。我請求庵中的隱士做我的向導,送我到峰頂。於是我們一人撐一枝拐杖,穿過荊棘草地,每走一步都覺呼吸困難,就這樣前行了幾裏後,終於到了一處高巍的地方。向遠方眺望,白雲好似在我腳下,迷茫成一片純淨的白色,隻有幾處峰頂穿雲而出。在日光的照射下,眼前竟成了仙境,辨不出哪裏是海,哪裏是大地。
至此引導我的人就返回了,臨行前指著遠方的山峰,告訴我還要越過三座山才能到那。按照他的指引,我剛翻過一座山就到了路的盡頭。在過一座山,已經到了極高的地方。隧念道:“宕在山頂,龍湫之水,即自宕來。”再往前行就是往低處去了,但若要去湫澗則要向高峰去,於是向東方山峰高聳的地方前行。從舊路返回,我們越過兩座山嶺,就已是人跡稀疏的荒地,然後山越來越高,山與山之間的距離則越來越窄,猶如行走在刀背之上。我站在崖壁上,發現南麵的石壁下有石階可下,於是用布攀下去。到下麵才發現,竟狹小得隻能容下一個人,不能再下了,隻有再次拉著布條而上,險些墜入萬丈深淵,最終回到岩石上得以脫險。午後才回到雲靜庵 ,我和仆人們都是衣衫襤褸的樣子。告別了道士,我們又去了龍湫,雨後的龍湫顯得更加恢弘,聲色壯大,比昨天更加氣吞萬象。待到日落,我們才離開龍湫,去仁寺借宿。
(2)再探龍湫
這日,徐霞客在雁蕩山穀中曆了一次險,在懸崖絕壁之上攀援尋路。這次探尋雖未發現什麼新奇的好去處,但看得出這跋山涉水的過程令他很知足。到此時,已是徐霞客入山以來的第四日了,他不緊不慢地在雁蕩山深處兜兜轉轉,甚至第三次來到龍湫,且遊行絲毫不減。相比之下,現代人在旅行時多懷著“走馬觀花”的態度,急匆匆的穿行一個又一個景點,到頭來什麼也沒收獲到,反弄得人筋疲力盡。
於是,不如讓我們換一番心境再探龍湫。
小龍湫又名小瀑布,在靈岩寺右側後麵的隱龍嶂底,是靈岩的主要觀景之一。懸崖環峙,岩腹有如珊瑚、瑪瑙顏色。瀑飛崖上,觸石騰空如霧團結旋;而流轉飛灑,水珠濺人。瀑水搏潭,因光作色,形態萬千。無怪前人有“我來看不足,長嘯獨憑欄”的讚歎!潭水從亂石間流出,彙合成臥龍溪,再蜿蜒地向南流入碧玉溪。溪裏有一種不常見的黑背紅肚子的小動物叫蛛螈,很是逗人喜愛。在小龍湫左側山上,有猴子捧仙桃一景;臥龍溪中有鴨子戲水等景致,都值得一一看。此外,潭前那一塊長方形的大石頭很像一方硯台,硯台旁邊還靠著一塊扁長方形的小石條,樣子象一塊鬆煙墨。
臥龍穀在小龍湫背上,俗稱石船坑。穀內高爽清幽,奇景羅列,飛塵不到,恍若桃源。在卓筆鋒旁坐纜車,上天橋,天橋是一條依嶂壁修造的棧道。過橋,前麵即是龍口湖,湖深5米,湖水清冽碧綠。湖口有蓄水設施,作適量放水,確保小龍湫瀑布常年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