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三,天氣晴。這天日光熠熠,正是出行的好天氣,立刻決定攀華頂峰。途中經過華頂庵、太白堂,從太白堂左側的小徑深入,看到一番秀麗的景色而返。又從太白堂向峰頂方向前行,高處更加荒寒,荒草上竟也結了冷霜。環顧四麵山頂,一色的玉樹瓊花,十分漂亮。這裏雖然冷,但山腳下還有鮮花盛開呢。
從山頂下來,越過小橋,翻越山嶺。這一段路有不少溪流、飛瀑。下山跟著瀑布走,中間遇到一景,是兩座大石對峙如門,瀑布從門梁衝下來,這就是著名的珠簾水了。我光著腳跳到草裏,想爬上高岩。玩到天黑了才往回走。
(2)華頂歸雲
徐霞客筆下的華頂峰,比什麼都好記。那是草木結霜之峰。四周山巒環繞,高度相同,一起結霜,這不就是華頂峰了麼?
實際上這個山的海拔隻有一千多米,四周群山向而拱之,層層相裹,狀如百葉蓮花,華頂正當花之頂,故名“華頂”。頂峰最高處叫拜經台,曾是智者大師求拜《楞嚴經》的地方。天氣晴朗之時,可觀東海日出。這裏群峰疊翠,白雲繚繞,曉霧昏煙,雲氣氤氳盤結,故有“華頂歸雲”之稱。
你看不到徐霞客的華頂峰。因為明朝的小冰河期已經過去了,玉樹瓊花是絕對沒戲的。
變幻莫測的雲霧和絢麗多彩的花叢,構成了華頂峰上特有的雲中花景。立身峰頂俯瞰,展現在眼前的是瞬息萬變的奇妙景象,花在雲中開,確實是天下奇觀。
5、迷失
(1)四月初四,晴。
初四日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曇花亭,石梁即在亭外。梁闊尺餘,長三丈,架兩山坳間。兩飛瀑從亭左來,至橋乃合以下墜,雷轟河隤,百丈不止。餘從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盡,即為大石所隔,不能達前山,乃還。過曇花,入上方廣寺。循寺前溪,複至隔山大石上,坐觀石梁。為下寺僧促飯,乃去。飯後,十五裏,抵萬年寺,登藏經閣。閣兩重,有南北經兩藏。寺前後多古杉,悉三人圍,鶴巢於上,傳聲嘹嚦聲音響亮而清遠,亦山中一清響也。是日,餘欲向桐柏宮,覓瓊台、雙闕,路多迷津,遂謀向國清。國清去萬年四十裏,中過龍王堂。每下一嶺,餘謂已在平地,及下數重,勢猶未止,始悟華頂之高,去天非遠!日暮,入國清,與雲峰相見,如遇故知,與商探奇次第。雲峰言:“名勝無如兩岩,雖遠,可以騎行。先兩岩而後步至桃源,抵桐柏,則翠城、赤城,可一覽收矣。”
四月初四,天氣晴。見天氣格外晴朗,我連早飯也顧不上就上路了。劃木筏到曇花亭,兩柱飛瀑從曇花亭的左側傾瀉而下,墜入潭底,發出巨聲,驚心動魄。前路為大山阻隔,隻好在方廣寺停留,又向萬年寺去。寺中有許多參天古杉,鶴在樹冠上建巢,那清遠的啼叫把人心帶往開闊的天際。本來還打算遊覽桐柏宮,覓瓊台、雙闕等地,卻在途中迷失了方向,隻好返回國清寺。不曾料想,歸途也收獲頗豐,遊覽了兩岩、桃源等美景。
(2)桃花塢中桃花仙
碰上好天氣,徐霞客歡心上路,不巧的是又遇到大石攔路,轉而去了萬年寺,最後到桃源。可是到底桃源怎麼樣,是否真如其名一樣如同世外桃源,徐霞客留了個懸念,沒有給出答案。既然如此,四百年後,我們走進桃源自己探尋個結果豈不更好?
桃源春曉位於台州天台縣城西北13公裏的桃源坑中,景區麵積3平方公裏。這是一處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先來講一段關於它的傳說。相傳東漢時剡縣農民劉晨、阮肇來此采藥,迷路斷食,摘桃充饑,在桃溪邊偶遇兩位仙女,偕至洞府,結為夫妻。平日以對弈為樂。半年後思鄉心切,二女相送出溪口,返家一看,竟已曆七世。後來兩人再度來山,終於修仙上天。這個故事,始見於南朝臨川王劉義慶的《幽明錄》。其初當有所本,後經傅益,演變為神話。
桃源坑是一處深峻的山穀,桃溪隨山曲折,兩岸峭壁參差,好似陳列著一扇扇錦繡畫屏,鏡潭簾瀑映帶其間,涉目成賞。誠如清代詩人袁枚所寫的“五步一峰轉,十步一峰變;重重天塹形,幅幅屏風麵。神光果離合,青紅遽隱現。”循溪而上,綠水如湖縐舒展,泉聲如佩環相叩,餘韻清遠。北宋縣令鄭至道邀約同僚學士遊憩時,給它起了一個富有詩意的芳名,叫“鳴玉澗”。澗東平曠之處,桃花吐豔,落紅飄拂,稱“桃花塢”,相傳就是劉、阮成仙升天的地方。
6、穿洞
(1)四月初五,雨
初五日有雨色,不顧,取寒、明兩岩道,由寺向西門覓騎。騎至,雨亦至。五十裏至步頭,雨止,騎去。二裏,入山,峰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樂之。一溪從東陽來,勢甚急,大若曹娥。四顧無筏,負奴背而涉。深過於膝,移渡一澗,幾一時。三裏,至明岩。明岩為寒山、拾得隱身地,兩山回曲,《誌》所謂八寸關也。入關,則四周峭壁如城。最後,洞深數丈,廣容數百人。洞外,左有兩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筍突聳,上齊石壁,相去一線,青鬆紫蕊,翁蓯草木茂盛於上,恰與左岩相對,可稱奇絕。出八寸關,複上一岩,亦左向。來時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數百人。岩中一井。曰仙人井,淺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數丈,上岐立如兩人,僧指為寒山、拾得雲。入寺。飯後雲陰潰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岩頂上,對之清光溢壁。
四月初五早晨,雨水將至。等到騎馬從國清寺出發時,就淅淅瀝瀝的下起了雨。待到入山時,雨恰好停了。雨後的景色格外清秀,山水相映成趣,一草一木也都有其別致之處。渡過一河澗有一洞,深數丈,可以容納數百人。洞外就是明岩和寒岩相對而立,兩岩的形態堪稱奇絕。離開八寸關,又登上一座岩壁,洞口狹小裏麵卻極其開闊,還有一座仙人井。一直待到新月高掛我也不舍離開,站在岩壁頂端,看著月光鋪滿了岩壁,更顯得光怪陸離。
(2)曲徑通幽
徐霞客在描述明岩、寒岩的景致時深深地感歎:“可稱奇絕。”這個四個字若是從普通人嘴裏說出也算不得什麼奇,但它偏偏出自徐霞客之口,那麼這裏的風景就非凡了。徐霞客惜字如金,即使是奇景也沒舍得花太多筆墨,隻有讓本書帶你走一趟吧!
○1寒岩和明岩
寒岩,天台山第一大洞,稱“寒岩洞天”,因唐代詩僧寒山子在此隱居70多年而得名。高15米,寬48米,深78米,舊名拊石洞,因為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在洞中書有“潛真”二字,而改名“潛真洞”。唐代聞名國內外的白話隱逸詩人寒山子隱居於此,洞前有寒岩寺遺址,傳為當年寒山、拾得、豐幹遊憩行吟處。徐霞客到此禁不住懷念一下古人,試圖尋找寒山、拾得的隱身地。這種心態和我們現在重走徐霞客之路的心態頗為相似。
洞左岩壁奇險,有瀑下灑,當夕陽西照之時,潭水反射,映諸岩屏,色彩絢麗多姿,“寒岩夕照”之名即來源於此。
明岩與寒岩相背而處,倚山臨溪,峽穀深邃。穀口左有獅子山,右有白象山。沿穀往裏,北有初來洞、朝陽洞,至山穀盡處,有一異峰獨起的石柱岩,高三四十米,四麵淩空,直衝天際,俗稱“螳螂釣蟾岩”。頂上雜樹叢生,藤蘿遍繞,倒掛而下,延伸到石柱前一塊形似蟾蜍的石上,故稱“螳螂釣蟾”。石柱西山崖石壁上有隱身岩,即五馬隱。明岩山背,峭壁如城嶂,與寒岩相連,遍布洞穴,號稱“十裏鐵甲山”。
明岩穀口東麵,左有“獅山”,右有“象山”,進穀口不遠處有黃狗盤地、鍾鼓岩、八寸關、和合石、三眼泉(又稱通海池)。三眼泉北端有“石怪岩明”崖鐫和小石梁等。北麵山崖上有初來洞、朝陽洞、老虎洞。
明岩中段,峰頂有“金桔洞”,峰下有“白馬上西天”的大岩圖,山底是近代供奉寒山子佛龕的洞中殿。中段南麵山附近五馬影外,還有“青天落白雨”。山頂上有一注飛瀑,叫“明岩瀑”,隻有在春雨或雷雨季節才能看到。西段是明岩最深幽的洞天。其內有“石堂弄”、“合掌岩”、“一扇天”、“上山鯉魚”、“上山鯽魚”等許多景點。
相對於國清寺、石梁飛瀑等天台山熱門景點來說,明岩寒岩就沒那麼嘈雜,是尋求清淨悠閑的好去處。
○2雙澗回瀾
發源於天台北山的北澗和發源於靈芝峰黃泥山崗的西澗。兩澗水彙合於寺處的豐幹橋畔,向東流去,入赭溪。北澗自北山而下,曲折奔流幾十裏,始至國清;而西澗從靈芝峰上直湍而下,流程僅二、三裏。因此北澗之水常清澈,西澗之水常渾黃。特別是多雨季節,一清一黃,交相激蕩,蔚為壯觀。加上拱橋、古木、黃牆、青巒陪衫,就形成“雙澗回瀾”一大景色。
千百年來,中外遊客多在盛夏多雨季節,直來國清寺觀賞“雙澗回瀾”。清代詩人齊召南曾題詩一首:“寺繞高山黛色連,琴鳴左右亂流泉。同趨石瀨爭潮海,倒映雲鬆幻寫天。拍掌賦詩僧自笑,尋源鐫偈我何緣。隻看水上文章好,極目淪漪注野田。”
7、渡溪
(1)四月初六,晴
初六日淩晨出寺,六七裏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視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闊八十步,深百餘步,平展明朗。循岩石行,從石隘仰登。岩坳有兩石對聳,下分上連,為鵲橋,亦可與方廣石梁爭奇,但少飛瀑直下耳。還飯僧舍,覓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帶峭壁巉崖,草木盤垂其上,內多海棠紫荊,映蔭溪色,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壁上鑿孔以行,孔中僅容半趾腳,逼身而過,神魄為動,自寒岩十五裏至步頭,從小路向桃源。桃源在護國寺旁,寺已廢,土人茫無知者。隨雲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墮,竟無宿處,乃複問至坪頭潭。潭去步頭僅二十裏,今從小路,返迂回三十餘裏。宿。信桃源誤人也。
四月初六,天氣晴。這天我又從古寺出來遊曆寒岩,到了寒岩被其旁邊的一個洞所吸引,洞雖不深卻平展明朗。順著岩石右行,從關隘仰視向上登,發現岩坳處有兩石相對,下分上聯,這就是鵲橋。這兒的景色可以和石梁媲美,隻是了瀑布流水。直到中午才返寺。飯後,尋來一隻竹筏順水而下,兩岸峭壁聳峙,上麵鋪滿了各種植被,風帶著陣陣香氣而來。走著走著竟然走到了路的盡頭,隻好在絕壁上鑿孔攀行,從寒岩走了十五裏到步頭,經由小路又至桃源,旁邊就是護國寺,幾乎已經荒廢了,當地人都已經不甚了解了。在荒草野路中穿行,太陽西下時竟然還未找到結束的地方。多番詢問終於到了坪頭潭,在從小路得以返回。
(2)奇石飛瀑
徐霞客在四月初六到了天台山的鵲橋,在他眼裏這裏也是值得一看的地方,隻是同“石梁飛瀑”相比還是略遜一籌,那才是天台山水的精華。精華當然不可錯過!
○1石梁飛瀑
石梁飛瀑集天下山水奇觀於一體。沿西入口處向下即進入了金、銀溪翠穀之中,沿溪而行,山巒滴翠,古木參天,怪石遍布,奇峰突兀,是一處步移景異、觸目皆成景的絕佳勝地。在石橋山中方廣寺前。兩崖峭壁對峙,一石如蒼龍聳脊橫亙其間,即石梁,又稱石橋。梁麵狹約0.3米,梁底空洞高逾2米。金溪與大興坑水自東、南而至,彙合於此,形成瀑布群,主流三折穿梁而過出,從高30米的峭壁上直瀉,得名“石梁飛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