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穀全長1800餘米,最為著名的有“犀牛望月”、“老僧入定”、“千年睡獅”、“萬年龜象”、原始木荷林、“應真沐浴潭”等等美景。
○2螺溪釣艇
除了石梁飛瀑以外,位於天台縣城東北10公裏處的螺溪釣艇,也是奇石飛瀑這一景觀的經典代表,還被列為天台八大景之一。這裏山高穀深,一座約百尺來高的奇峰突入天空,從南朝北看,活象一顆矗天的巨螺。在螺峰下的深水潭邊仰望隱瀑,曲折迂回,象一匹寬闊的白布,裹住螺身,忽隱忽現,忽斷忽續,落入潭中,這就是螺螄潭。
徐霞客說它:“上壁立而下淵深,攀崖則懸藤,踞石遙睇其內,潭上石壁,中劈為四岐,若交衢然。潭水下薄,不能窺其涯矣。最內兩崖之上,一石橫嵌,儼若石梁,梁內飛瀑,自上墜潭中,高與石梁等。四旁重崖回映,可望而不可即,非石梁所能齊也。”螺溪石筍,素有“隱石梁”之稱。橫嵌巨石,側麵看去,活象一艘小艇,飛瀑曲折從艇下流過。古代“艇”上有藤蔓下垂,伸進潭中,“螺溪釣艇”因此得名。
8、逐流
(1)四月初七,晴
初七日自坪頭潭行曲路中三十餘裏,渡溪入山。又四五裏山口漸夾狹窄,有館曰桃花塢。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飛泉自上來注,為鳴玉澗。澗隨山轉,人隨澗行。兩旁山皆石骨,攢簇擁巒夾翠,涉目成賞,大抵勝在寒、明兩岩間。澗窮路絕,一瀑從山坳瀉下,勢甚縱橫。出飯館中,循塢山窪東南行,越兩嶺,尋所謂"瓊台"、"雙闕",竟無知者。去數裏,訪知在山頂。與雲峰循路攀援,始達其巔。下視峭削環轉,一如桃源,而翠壁萬丈過之。峰頭中斷,即為雙闕;雙闕所夾而環者,即為瓊台。台三麵絕壁,後轉即連雙闕。餘在對闕,日暮不及複登,然勝風景已一日盡矣。遂下山,從赤城後還國清,凡三十裏。
四月初七,從坪頭潭坐船進山,山口漸小,這裏有座桃花塢。鳴玉澗潭水碧綠,瀑布從高山墜落注入潭水。泉水淙淙,水隨山動,人隨波動。目光所及之處都是好景色,在河流的盡頭也是路的盡頭,隻見一掛瀑布從山坳下瀉,氣勢恢弘。飯後從山窪的東南口出,想到"瓊台"、"雙闕"去看看竟然沒人知道,走了幾裏才得知在山尖上。幾經攀援才到了山巔,向下俯瞰,周圍陡峭環轉,如同世外桃源,背後是萬丈青山。在兩峰之間就是“雙闕”,它圍拱著的就是“瓊台”。隻可惜日暮降臨,不得不歸。瓊台三麵都是絕壁,回轉處連著“雙闕”。此時已是日暮時分,已經錯過了觀景的最好時機,隻好下山。從赤城返回,行走了三十裏才到達國清寺。
(2)瓊台仙穀
到了第四天,徐霞客的天台山之行更像是一場無目的的漫遊,這樣一來就處處成了景致,一路逛過來,卻遺憾得錯過了觀賞瓊台的最佳時機,最後略帶遺憾地回國清寺了。可見,這裏的確是個值得花心思觀賞的地方。
瓊台是典型的花崗岩峽穀景區,素有小黃山之譽。沿峽穀北行,山崖對峙,奇峰紛呈,綠水碧潭,飛瀑流泉,漸行漸高,越入越奇。
瓊台的景色變幻莫測,有八仙湖之清秀,雙闕峰之雄奇,懸空廊之精巧,龍潭瀑之壯美,跨鶴台之孤聳,通天棧道之俊俏,仙人座之靈氣等美景,一次就可大飽眼福。景區毗鄰國家重點建設工程桐柏抽水蓄能電站,優美的自然風光、深厚的仙道文化底蘊和現代化大工程的雄姿,完美的結合,讓人神往。
瓊台附近多摩崖石刻,最早是唐元和十四年的“台岩奇觀”,近世有清雍正年間鐫刻的“秀甲台山”和“蓬萊仙境”。峰頂上有止觀碑,“止觀”兩字是宋史能的手筆。從瓊台峰頂向西麵峰坡下十多米,有“馬鞍石”,還有兩塊岩石上鐫康有為“瓊台”、“雙闕”手跡。
在瓊台,出峽縫,往南轉彎便來到“仙人座”。是在崖壁上自然形成一個淺龕,一人盤坐,綽綽有餘,可以想象,當天高氣爽之夜,又值明月當空,在此俯視溝壑明滅虛幻,夜嵐飄渺,豈不是一片難以名狀的神話世界。相傳瓊台是王喬駕鶴飛升之所。宋代張無夢曾在此煉丹。相傳軒轅皇帝在此受金液神丹,晉周靈王太子王喬曾治理桐柏金庭入兼管吳越水旱常乘鶴往返於此,東漢劉晨、阮肇在此遇仙,八仙常在這裏度凡聚會。
這裏是“道源”,相傳漢時道教丹鼎派代表人物葛玄在此煉製金丹,唐代高道司馬承禎在此修煉,多次得到唐皇朝的征召,南宋張伯端在這裏開創道教“南宗祖庭”。
9、離別
(1)四月初八
初八日離國清,從山後五裏登赤城。赤城山頂圓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岩穴為僧舍淩雜,盡掩天趣。所謂玉京洞、金錢池、洗腸井,俱無甚奇。
四月初八,這是離開國清寺的日子,從山後登赤城山。從遠方眺望,赤城山山頂是獨特的圓形,看起來就像一座城池,岩石的顏色也是獨特的赤色。山中的岩石洞穴成了僧人們的住處,這本應極富天趣的景觀變得十分嘈雜。四處遊覽一番,所謂的玉京洞、金錢池、洗腸井都算不得奇景。
(2)赤色丹霞
赤城山是徐霞客在天台山遊玩的最後一處,從日記看得出,這天他興致索然,或許是因為多日連續遠行導致的疲倦。遠眺赤城山時,他尚有些憧憬,近看之下山水為人聲所擾,打破了他最後的興致。幾百年後的今天,這個問題愈演愈烈,本來應該是看山看水的地境,最後卻成了看“人山人海”的地方。不如讓我們尋個淡季,看個清幽的赤城山。
赤城山,又稱燒山,是水成岩剝蝕殘餘的一座孤山,高306.5米,因其山赤,石屏列如城而得名,是天台山中惟一的丹霞地貌景觀。山上有天然洞穴18處,其結構奇異,大致呈上、中、下三層布列,且大都為坐北朝南,故冬暖夏涼,是旅遊、避暑的好去處。
下層最大的洞穴為紫雲洞,洞高且深廣,頂題有“赤城霞”三字。相傳為東晉高僧曇猷籍洞而構建,初名“中岩寺”,也是灌頂、傳燈兩大師講解天台宗教義處。洞為三層樓,中塑佛像,洞外樓梯盤桓,岩唇滴水,沁人心脾。丹崖碧池,相映成趣。相傳明建文帝曾兩次遊天台山,並在此度歲。現為華東著名尼庵,晨鍾暮鼓,梵 音不絕。
循百步嶺而上,可至中層諸洞。1988年,在瑞霞、香雲兩洞新建了融濟公精神和形象於一體的濟公院。其主院形似僧帽,後門酷似僧鞋,前門則似袈裟,院內還有醉僧亭、鬆月軒、碑廊、葫蘆齋等建築。主院供奉的濟公木雕立像,左觀似哭,右看似笑,詼諧生趣。1996年建成濟公東院,為海內外朝拜者提供了朝拜的場所。
上層洞穴以玉京洞為最著名,《天台縣誌》載西漢高道茅盈和三國吳赤烏初年高道葛玄在此修道煉丹,相傳也是西晉時任城魏夫人煉丹之所,道家稱之為十大洞天之“第六大洞天”,全稱“上玉清平之天”,俗稱“上岩”。現為道教活動場所,洞內古井、古樹、岩筍融為一體。門口對聯是唐著名山水詩人王維的詩句“山中習靜觀朝槿,鬆下清齋折露葵”,以示境界。
山頂還建有梁妃塔,係南朝梁大同四年(538年)嶽陽王蕭察為其王妃所建,塔高27.5米,矩方七層,與國清寺隋塔遙相呼應。現存塔為1947年上海居士捐款重建,1978年重修。
登臨山頂,極目遠眺,錯落有致的村莊、星羅棋布的農田、蜿蜒的始豐溪、四麵環山的天台城全貌,以及橫亙在城東的東橫山,一覽無餘,令人心曠神怡。還有更多與神話傳說相關的景觀,如悟月樓、洗腸井、曬腸岩、八仙洞、金錢池、搖鈴石、青雲洞,以及眾多的摩崖石刻。
每當旭日東升或夕陽西下,雲霧繚繞山腰,霞光籠罩,光彩奪目。元邑人曹文晦形容為:“赤城霞起建高標,萬丈紅光映碧寥。美人不卷錦秀緞,仙翁瀉下丹砂瓢。”故有“赤城棲霞”之稱。
(二) 實戰天台山
1、交通路線貼士
(1)天台山自駕車路線
杭州:杭甬高速(“沽渚”出口)——上三線高速——天台出口(2小時)
上海:滬杭高速——杭甬高速(“沽渚”出口)——上三線高速——天台出口(3.5小時)
南京:寧杭高速——杭甬高速(沽渚)——上三線高速——天台出口(4.5小時)
另外,天台公交係統發達,去天台山各大景區均有大小公共汽車通達,一般不用走回頭路。
2、住宿提示
天台山住宿主要集中在縣城赤城路、飛鶴路、汽車站一帶及國清景區附近。
國清景區住宿條件優越,價格偏貴。區內天台賓館(亦稱國清賓館)和赤城賓館分別是天台山是最好的兩大賓館。天台隋梅賓館則是一家旅遊涉外賓館,座落在天台山國清寺旁,係仿古園林式建築,環境清靜幽雅,是舉行會議,旅遊休憩的理想場所。另有天台賓館、臥龍山莊等。
縣城內賓館、旅店數量頗多,可以滿足不同消費檔次遊客的住宿需求。較好的賓館有位於縣城繁華的商業黃金地段的天台東方國際大酒店,位於天台飛鶴路358號,距濟公故裏僅500米,且與國清景區相鄰。華廈賓館則是來天台辦事旅遊觀光理想的下榻之處,集住宿、餐飲、娛樂、旅遊、會議與一體綜合性多功能賓館。
另外,赤城路453號的濟公居賓館;赤城路503號(城關北門)的天台鑫華賓館及汽車站邊上的五洲大酒店等是中層消費者喜好投宿的地方。追求實惠的可選擇汽車站周邊的青年旅館、小型招待所,衛生幹淨。
3、天台山美食
天台山飲食文化較為發達,風味獨特,各有講究。其中風味小吃、農家特色山野飲食特別受到遊客的青睞。
燙皮羊肉:選用天台山農戶放養的生態羊為原料,以帶皮羊肉入鍋煨燙,加入少許鮮牛奶調味,經過特殊流程烹製而成,具有鮮、香、嫩、醇、補,回味悠長的特點。
“三老一嫩五野”:“三老”即天台山生態老臘肉、老鴨子、老南瓜,“嫩”即天台山傳統手磨豆花,“五野”即野蕨菜、野韭菜、野芥菜、野洋合筍、野山藥為代表的眾多生態野菜。
餃餅筒:這是天台人無論什麼節慶均要吃的一種特色小吃。用特製平底鍋“鏊”製成粉皮,在粉皮上麵放上肉片、豬肝、蛋皮、金針菇、粉絲、筍絲、芹菜等各種配料,包裹成長條形,再在“鏊”上烤至兩麵黃,外酥裏嫩。
麥餅:敬客食物,吃法很有特色。用三隻筷子夾餅蘸上各種作料一起吃,類似西餐。其中肉灌蛋麥餅最為高檔。各特產店有售。
濟公素餅 天台當地的一種小餅幹,有甜鹹2種口味,口感也極好。
4、天台山特產
天台山自然資源得天獨厚,是著名的藥材產地,其中以號稱長生不老藥的“天台山烏藥”、三七參、白術、天麻、石斛最為著名。
當地傳統特產主要有曆史名茶-天台山雲霧茶、天台筍茄、筍幹、牛肉、黃花菜、豆腐皮、食用菌、野生黃精、天台山蜜桔、天山青梅等。
此外,天台的草編、竹編、繡衣等傳統工藝品也曆來為人稱道,名揚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