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佛國仙山——天台山(1 / 3)

天台山位於中國浙江省天台縣城北屬仙霞嶺分支,主峰華頂山海拔1098米。說起來不高,爬起來你就知道。徐霞客曾三上天台山,寫下二篇遊記,並將《遊天台山日記》赫然標於《徐霞客遊記》篇首。他第一次登上天台山的時間是1613年5月20日,現在5月20號成為"中國旅遊日",天台山在中國名山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這個讓徐霞客如此著迷的地方並非一座山,而是一大片山。風景區總麵積達187.1平方公裏,山大多陡峭,地形特別複雜,即使是徐霞客也會迷路。周圍都是人煙密集之地,這座山上寺廟眾多,有佛有道。向東群山入海,遠方是舟山群島,東亞第一大漁場,自古是漁船和海盜的出沒之地。

大部分人其實對宗教和考古都沒啥興趣,因此奔赴天台山去看寺廟的遊客如此之多,原因基本隻是別人也去那兒。剝離了天台山無數的寺廟、無數的名人題詞,她依然富有魅力。因為……

這是個以花崗岩為主的山巒,強硬地立在海邊,風和水的雕刻十分緩慢。因此,天台山擁有很多懸崖峭壁和瀑布。有的山穀極其幽深,被四麵的花崗岩牢牢保護著,動植物十分密集。一座硬石頭會被歲月搞得“怪石嶙峋”,那麼天台山就被大自然搞成怪山嶙峋。這是她的魅力的核心。

現在,我們跟著徐霞客的遊記,到處走一走,看一看。

(一) 徐霞客的天台山

1、始發

(1)三月三十,陰

癸醜(公元1613年)之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三十裏,至梁隍山。聞此於菟即老虎夾道,月傷數十人,遂止宿。

公元1613年3月的最後一日,陰轉晴。我從寧海前往西門,起初烏雲密布,越往前行,眼前風景隨著天氣慢慢疏闊起來。行走三十裏後,我來到了梁隍山,據說這裏有老虎出沒,咬傷了不少人。於是,我不得不放棄深夜趕路的念頭,在這裏留宿一夜。

(2)老虎夾道是真的,童話是假的

你可以跟著徐霞客從寧海縣城的西門出去,向天台山前進。你是剛剛出發,如果天氣好,那絕對會跟他一樣,“雲散日朗,俱有喜態”。小孩去遊樂園都是這樣的。不過三十裏過後,徐霞客進山走老虎夾道,而向導會告訴他,這老虎夾道可不是吃素的,一個月裏老虎就傷了不少人。而你多半在盤山路上,腦補著老虎夾道的樣子。徐霞客不敢連夜進山。你沒這個福氣,直接進吧。

跟別的山一樣,天台山也肯定有個牽強附會的童話故事,道出她的來曆。不妨問問向導,或者繼續看這本書:

相傳,東海龍王有九個心地善良的龍子,他們眼看自己每次布雲行雨都要造成翻船死人、傷害無辜的災難,心中十分痛苦,就商量決定各自忍痛拔下八片龍鱗,化作一朵遮風擋雨的巨蓮。紅豔豔的巨蓮日夜在海麵上,王母娘娘見了眼紅,借口九龍違反天條,把蓮花搶到天宮,把九龍打入天牢,派紅桃、碧桃兩位仙女去看管,漁民們又重新淪人苦難之中。

紅桃和碧桃被九龍拔鱗救民的行為感動,冒著受懲罰的危險,幫九龍解去捆仙索,偷回荷花,逃回東海去了。王母娘娘聞訊大怒,派天兵天將和太白金星下凡追剿。太白金星拋出玉皇大帝的聖旨,聖旨化作一張鋪天蓋地的天幕,罩住蓮花,擒住九龍。

從此,海水幹涸了,蓮花化成一座蓮花狀的大山,中峰如花頂,團團簇擁著七十二片花瓣變成的山峰。後人就把中峰稱為“華(花)頂”,由於它正好對著日、月、星“三辰”的位置,屬於牽牛星、織女星的分野,就把整個山係稱做“天台山”。

2、初入

(1)四月初一,雨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裏,路有岐,馬首西向台山,天色漸霽。又十裏,抵鬆門嶺,山峻路滑,舍騎步行。自奉化來,雖越嶺數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臨陟,俱在山脊。而雨後新霽晴,泉聲山色,往複創變,翠叢中山鵑映發,今人攀曆忘苦。又十五裏,飯於筋竹庵。山頂隨處種麥。從筋竹嶺南行,則向國清大路。適有國清僧雲峰同飯,言此抵石梁,山險路長,行李不便,不若以輕裝往,而重擔向國清相待。餘然同意之,令擔夫隨雲峰往國清,餘與蓮舟上人就石梁道。行五裏,過筋竹嶺。嶺旁多短鬆,老幹屈曲,根葉蒼秀,俱吾閶門盆中物也。又三十餘裏,抵彌陀庵。上下高嶺,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轟風動,路絕旅人。庵在萬山坳低窪處中,路荒且長,適當其半,可飯可宿。

四月初一,有雨。歇了一夜,我馬不停蹄奔向天台山。路不好,再加上下雨路滑,不得不下馬步行。從奉化過來,經常走的是山坡,過了臨陟之後就經常走山梁。山雨後的山穀,到處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泉聲叮咚,山色朦朧,杜鵑的豔麗穿透薄霧十分炫目,讓我忘卻的旅途的辛苦。又走了十五裏路,到了山頂上,在一片麥田中矗立著筋竹庵,在這裏吃罷繼續南行。不久就到了國清寺,和寺中僧人作伴而遊,一路上有無數形態百變的青鬆翠竹,在深山最寂靜處藏著一處世外桃源——彌陀庵。深山荒涼寂靜,因為怕老虎掩身而近,僧人們把周圍草木都燒掉了。

(2)禪意綿綿

○1國清寺,天台宗之始

天台山的國清寺算是千年名刹了,徐霞客那時候就有大路上山。他是讓挑夫擔著行李去國清寺,自己奔筋竹庵、彌陀庵這些小廟,在老虎出沒的地方休息。我們別那麼變態,還是去看看國清寺吧。

這裏是佛教宗派天台宗的發源地,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後取“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與濟南靈岩寺、南京棲霞寺、當陽玉泉寺並稱我國寺院四絕。國清寺曾毀於武宗滅佛和北宋宣和二年。宋建炎二年修複,名列“五山十刹”之一。清雍正十一年下詔重建,至清末、民國時期又有增建。

全寺總麵積7.3萬平方米、分為五條縱軸線,正中軸由南而北依次為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藥師殿、觀音殿;還有放生池、鍾鼓樓、聚賢堂、方丈樓、三聖殿、妙法堂(上為藏經樓)伽藍殿、羅漢堂、文物室等,構成一個擁有2.8萬平方米建築麵積、達7.3萬平方米、8000餘間房屋的古建築群。寺中每一殿堂樓舍的建築都十分精美,是祖國古代建築的珍品。

國清寺寺宇依山就勢,層層遞高,既有佛教建築嚴整對稱的特點,又給人以靈活自如之感。出城關三五裏,先見“雁塔高排出青嶂”,高達59.3米的隋塔忽隱忽現,直到國清寺“南大門”木魚山下,才窺塔身全貌。而國清寺仍是“養在深閨人未識”。轉過寒拾亭,隻見“隋代古刹”一照壁,古刹山門不知開於何處。等過豐幹橋,向東數步,方見古刹山門。原來國清寺山門一反常規,朝東開而不朝南開。進山門轉直彎,甬道兩旁濃蔭蔽日,修竹夾道,平添了深幽神秘的氣氛。進彌勒殿,國清奇觀“到眼宛如展畫屏”。這就是國清寺匠心獨運的建築布局的“起、承、轉、合”。

寺內外古樹名木廣布,大雄寶殿東側小院中一隋梅,傳說為隋代天台宗五祖章安手栽,主幹枯而複生,逢春繁花滿樹。這大概是我國現存最老的一棵梅樹了,花開時,疏枝橫空,暗香浮動。

國清寺在佛教發展史和中外關係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寺周保存了大量的摩崖、碑刻、手書、佛像和法器等珍貴文物。孟浩然、李白、賈島、皮日休、陸龜蒙、杜荀鶴、洪適、郭沫若、鄧拓、趙樸初等文人雅士均留下不朽名篇。更重要的是陳隋之際,智者大師在天台山創立了中國漢化佛教第一宗——天台宗,並由此傳播到了日韓。

○2活佛故居

濟公曾在國清寺出家。不過徐霞客是讓挑夫去了國清寺而自己向高處前進,因此沒有在遊記裏提到這位高僧。濟公畢竟是個非常有趣的人,徐霞客不買賬,我們得買賬。

濟公幼年讀書的赤城山重修濟公院,重塑了金身外,更引人注目的是,在他的出生地永寧村石牆頭修複了濟公故居。浙江省天台縣不久前在1927年建的小而簡陋的“濟佛院”舊址,重新劃出大片黃金地段,投資2500多萬元,複建起占地16畝、建築麵積6300多平方米的“濟公故居”。

“濟公故居”,坐落在天台城關北門原雲華樓黃金地段,共分三大主體。中間部分是巍峨壯麗的李府,所以屋舍為高規格的南宋天台三進九明堂結構。西麵部分為“觀霞閣”,5層30多米高,全部硬木結構,閣周圍雕九龍和天台八景。登閣舉目四望,近可看到濟公出生地永寧村石牆頭,讀書處赤城山和出家之處國清寺,遠可望見著名的天台山勝景。東麵隴西園,由濟佛殿、醉仙樓、濟公藥鋪、葫蘆池和假山飛瀑組成。

3、暮色

(1)四月初二,雨轉陰

初二日飯後,雨始止。遂越潦積水攀嶺,溪石漸幽,二十裏,暮抵天封寺。臥念晨上峰頂,以朗霽為緣,蓋連日晚霽,並無曉晴。及五更夢中,聞明星滿天,喜不成寐。

四月初二,雨轉陰。大雨足足下了大半天,到了晚飯後才止住,趁著還有些微光,我立即趕路。愈往前行山水愈加幽寂,傍晚,抵達了天封寺。連日的雨水浸潤了整座山峰,煙雲籠罩在山頭,如夢似幻,絲毫沒有轉晴的跡象。到淩晨,烏雲漸漸散開,星光閃耀,我竟然欣喜得難以入眠。

(2)寒山湖水

徐霞客在天封寺睡下,明天一早登頂,樂得失眠。他期待什麼,高興成這樣?確實有樣東西值得期待。

寒山湖,即裏石門水庫,東距浙江省天台縣城40公裏,因寒山子曾在此徜徉而得名,景區麵積8.9平方公裏。寒山湖地處大磐山麓,與磐安縣相鄰。集雨麵積296平方公裏,總庫容2億立方米。湖麵9600畝,是西湖的6倍。有港灣37個,島嶼9個,風光如畫,是天台山風景名勝區中難得的大麵積水上活動區。

湖中小島實際是昔日的山巒,形狀有的如“三獅搶球”,有的如“鶴立雙峰”,有的如“雄獅伏地”,有的如盆景小品。溪下周村的前門山“落山虎”,大半被水淹沒,竟變成“鯉魚頭”,山民風趣地說:“虎也適應生態環境,變成鯉魚了!”四周山峰起伏,竹翠林茂,鳥語花香。北岸蘆峰,因漢末高道葛玄在此植蘆而得名。南岸石門嶺上有一根石筍,遭受過雷擊,被稱為“天打岩”,其形跟巫山神女峰相似。

湖上碧波蕩漾,群山如黛,倒影如畫,風景區內棲息著多種屬於國際聯合保護的候鳥和國家一類保護的珍禽異獸。

晨觀朝曦,煙波搖紅;夕送落霞,浮光耀金;夜賞明月,靜影沉壁;夏避酷暑,涼風送爽。遊者泛舟其間,魚躍騖飛,心曠神怡。

湖區還有現代景觀如攔河大壩、輸水發電隧洞和發電站。雙曲拱壩高74.3米,長266米,攔湖蓄水,整個壩體設計新穎、造型美觀,獲國家工程設計優秀獎和工程質量銀質獎。

4、登頂

(1)四月初三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燁燁,決策向頂。上數裏,至華頂庵;又三裏,將近頂,為太白堂,俱無可觀。聞堂左下有黃經洞,乃從小徑。二裏,俯見一突石,頗覺秀蔚。至則一發僧結庵於前,恐風自洞來、以石甃塞堆砌填塞其門,大為歎惋。複上至太白,循路登絕頂。荒草靡靡,山高風冽,草上結霜高寸許,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樹,玲瓏彌望。嶺角山花盛開,頂上反不吐色,蓋為高寒所勒限製耳。

仍下華頂庵,過池邊小橋,越三嶺。溪回山合,木石森麗,一轉一奇,殊慊滿足所望。二十裏,過上方廣,至石梁,禮佛曇花亭,不暇細觀飛瀑。下至下方廣,仰視石梁飛瀑,忽在天際。聞斷橋、珠簾尤勝,僧言飯後行猶及往返,遂由仙筏橋向山後。越一嶺,沿澗八九裏,水瀑從石門瀉下,旋轉三曲。上層為斷橋,兩石斜合,水碎迸石間,彙轉入潭;中層兩石對峙如門,水為門束,勢甚怒;下層潭口頗闊,瀉處如閾門坎,水從坳中斜下。三級俱高數丈,各級神奇,但循級而下,宛轉處為曲所遮,不能一望盡收,又裏許,為珠簾水,水傾下處甚平闊,其勢散緩,滔滔汩汩。餘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緣崖意指攀住樹枝爬上高岩,蓮舟不能從。暝色夜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橋,觀石梁臥虹,飛瀑噴雪,幾不欲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