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校勘記 (4)(3 / 3)

燕龍圖 ( 肅 ) 有巧思,初為永興推官,知府寇萊公好舞柘枝,有一鼓甚惜之,其環忽脫,公悵然,以問諸匠,皆莫知所為。燕請以環腳為鎖簧內之,則不脫矣。萊公大喜。燕為人寬厚長者,博學多聞,其漏刻法最精,今州郡往往有之。

劉嶽《書儀》,婚禮有“女坐婿之馬鞍,父母為之合髻”之禮,不知用何經義。據嶽自敘雲:

“以時之所尚者益之”,則是當時流俗之所為爾。嶽當五代幹戈之際,禮樂廢壞之時,不暇講求三王之製度,苟取一時世俗所用吉凶儀式,略整齊之,固不足為後世法矣。然而後世猶不能行之,今嶽《書儀》十已廢其七、八,其一、二僅行於世者, ( 一作悉 ) 皆苟簡粗略,不如本書。就中轉失乖繆,可為大笑者,坐鞍一事爾。今之士族,當婚之夕,以兩椅相背,置一馬鞍,反令婿坐其上,飲以三爵,女家遣人三請而後下,乃成婚禮,謂之“上高坐”。凡婚家舉族內外姻親,與其男女賓客,堂上堂下,竦立而視者,惟“婿上高坐”為盛禮爾。或有偶不及設者,則相與悵然谘嗟,以為闕禮。其轉失乖繆,至於如此。今雖名儒巨公,衣冠舊族,莫不皆然。鳴呼 ! 士大夫不知禮義,而與癌閻鄙俚同其習, ( 一作所 ) 見而不知為非者多矣。前日濮園皇伯之議是已,豈止坐鞍之繆哉。

世俗傳訛,惟祠廟之名為甚。今都城西崇化坊顯聖寺者,本名蒲池寺,周氏顯德中增廣之,更名顯聖,而俚俗多道其舊名,今轉為菩提寺矣。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嶷然獨立,而世 ( 一作俚 ) 俗轉孤為姑,江側有一石磯謂之澎浪磯,遂轉為彭郎磯,雲“彭郎者,小姑婿也”。餘嚐過小孤山,廟像乃一婦人,而敕額為聖母廟,豈止俚俗之繆哉。西京龍門山,夾伊水上,自端門望之如雙闕,故謂之闕塞。而山口吸廟曰闕口廟,餘嚐見其廟像甚勇,手持一屠刀尖銳,按膝而坐,問之,雲;“此乃豁口大王也。”此尤可笑者爾。

今世俗言語之訛,而舉世君子小人皆同其繆者,惟“打”字爾。 ( 打丁雅反 ) 其義本謂“考擊”,故人相歐、以物相擊,皆謂之打,而工造金銀器亦謂之打可矣,蓋有槌 ( 一作撾 ) 擊之義也。至於造舟車者曰“打船”“打車”,網魚曰“打魚”,汲水曰“打水”,役夫餉飯曰“打飯”,兵士給衣糧曰:“打衣糧”,從者執傘曰“打傘”,以糊黏紙曰“打黏”,以丈尺量地曰“打量”,舉手試眼之昏明曰“打試”,至於名儒學,語皆如此,觸事皆謂之打,而遍檢字書,了無此字。 ( 丁雅反者 ) 其義主“考擊”之打自音謫 ( 疑當作滴 ) 耿,以字學言之,打字從手、從丁,丁又擊物之聲,故音“謫耿”為是。不知因何轉為“丁雅”也。

用錢之法,自五代以來,以七十七為百,謂之“省陌”。今市井交易,又克其五,謂之“依除”。鹹平五年,陳恕知貢舉,選士最精,所解七十二人,王沂公 ( 曾 ) 為第一,禦試又落其半,而及第者三十八人,沂公又為第一。故京師為語曰:“南省解一百‘依除’,殿前放五十‘省陌’也。”是歲取人雖少,得士最多,宰相三人:乃沂公與王公 ( 隨 ) 、章公 ( 得象 ) ,參知政事一人:韓公 ( 億 ) ,侍讀學士一人:李仲容,禦史中丞一人:王臻,知製誥一人:陳知微。而汪白青陽楷二人雖不達,而皆以文學知名當世。

唐李肇《國史補序》雲:“言報應,敘鬼神,述夢樸,近帷箔,悉去之;紀事實,探物理,辨疑惑,示勸戒,采風俗,助談笑,則書之。”餘之所錄,大抵以肇為法, ( 六字一作亦然 ) 而小異於肇者,不書人之過惡。以謂職非史官,而掩惡揚善者,君子之誌也。覽者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