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佛家思想的幸福觀之EAP借鑒(2 / 3)

禪宗六祖慧能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菩提就在世間一切事物中,離開世間事物而去尋找菩提,無異於尋找兔子頭上的角——純粹白費工夫。慧能又說:“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被外境迷惑了,心中產生了執著、分別、計較的念頭,菩提也變成煩惱;若能從外境中解脫出來,雖然心仍在活動,但是消除了自私自利的執著、分別、計較的念頭,煩惱也會變成菩提。煩惱和菩提並沒有本質的不同,一切都是心的作用。所以說,眾生一旦執著外境,就陷入無休止的煩惱之中,而一旦把世上的是是非非、利害得失全放下,就能打破煩惱,證得無上菩提。一切痛苦和幸福都是自己內心的感受,麵對煩惱,若不知道煩惱即菩提的道理,要想驅除煩惱,結果煩惱更多。其實在很多情況下,隻要心態發生轉變,煩惱自然會消失。

今天,社會高速運轉,麵對越來越複雜的外部狀況,發生煩惱的概率也越來越高。產生煩惱的情況不外乎如下四種:

1.煩惱起於執著

人往往是趨利避害的,員工對考評、升遷、調崗、加薪等往往過於執著,在希望得到和恐懼失去中搖擺不定,終無寧日,煩惱也隨之而生。如果能夠正確認識組織中的管理決策,不執著於結果,對過程盡心盡責,做到問心無愧,那麼煩惱便成為菩提智慧。

2.煩惱緣於無明

無明就是不明事實的真相,隻看到事物的表象就根據自我的認知妄下評判,產生誤會、猜忌、摩擦,自然無明也就產生煩惱。如果一個企業通過EAP管理形成公開透明的溝通機製,大家不因表麵現象妄作評斷,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坦誠,少一分猜忌,少一分隔閡,那麼煩惱便能迎刃而解。

3.煩惱由於狹隘

世上有很多煩惱都是自找的,所謂“杞人憂天”,乃至擔心“世界末日”等,為沒有發生的事情而煩惱,煩惱了半天,卻什麼事也沒發生,胸懷狹窄自然無法超然、灑脫。內心寬廣了,世界也就隨之寬廣。在工作中勇於擔當,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無論發生怎樣的變化,都能夠妥善的處理,自然便化煩惱為菩提,領略“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精神境界。

4.煩惱出於自私

人之所以會有煩惱痛苦,還因“我”的觀念太重,“我愛”、“我要”、“我歡喜”,凡事隻站在“我”的角度思考問題,就容易與人對立、衝突,因此“我”多則苦多,“我”少則苦少。在一個企業當中,“我”的觀念比比皆是,我的工作、我的部門、我的成績,大家都爭先恐後地突現一個“我”字,有點成績就驕傲自滿,落於人後就抱怨連天,煩不勝煩。如果在一個團隊之中弱化“我”的概念,從大局出發,增強團隊意識,與他人精誠合作,有成就他人的心態,煩惱還因何而生呢?

企業EAP的宗旨正是幫助員工對治煩惱,幸福工作、幸福生活,如果能夠使員工認識到煩惱與菩提之間隻有一念之差,迷與悟的關鍵就在於這一念之轉,認識到“煩惱即菩提”的內涵,那麼員工的幸福指數將會相應提高。

諸行無常

佛教向我們揭示了“諸行無常”這一永恒發展變化的規律。“諸行無常”是說一切有為法,皆生滅變異,不可常住。“諸行”講的是範圍,意思是“一切”,“無常”是這句話的中心。“無常”的意思是世界萬物(包括人的生命)每時每刻都處在生滅變異之中,沒有什麼東西是恒常不變的,相反,它們都是瞬息化、流變無止境的。佛還在《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話是說我們身處的這個環境正是所謂的娑婆世界,就像夢幻泡影一般風雲萬變,要隨著無常的外界安住心靈,情緒不可隨著外界的變化而起伏不定,更不可因此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