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祈雨:
(一)選雨官。在村裏,分別從東頭和西頭挑選品行好且家境富庶的成年男子各一人,共二人。這些人被稱之為“善人”。祈雨期間,善人須頭戴用柳枝編好的帽子,赤膊赤腳入住大覺寺負責祈雨,同時負責祈雨的“貢獻”和其他開支。
(二)選“香羅”、“水依”、“管家”。從村中選24名誠實本分的男性青壯年,其中12名任“香羅”、12名任“水依”,赤腳戴柳圈帽分別負責上香、裝聖水和大王爺“出馬”的事宜。另外還要選出24名“管家”,12名任正管家,12名任副管家,負責祈雨期間飲食等庶務。
(三)搭彩棚。在大覺寺正殿前搭好端莊、大方、美觀的棚子,內置貢桌和香案。
(四)偷大王爺。雨官派“香羅”、“水依”各一人共二人,半夜裏到壽陽的賽頭山用麻袋套住大王爺倒背回來,供奉到大覺寺正殿前所搭彩棚內的香案上。
(五)取聖水。選派四人,兩人一組(“香羅”、“水依”各一人),分別到玉泉山白龍廟、玉泉山之陽的陽摩寺金佛殿,用小口經的黑瓷葫蘆瓶中裝上水端回來,把黃表紙卷成撚子插進瓶中,供奉在正殿前彩棚內的香案上。祈雨期間,紙撚條一旦披下來的話,說明就要下雨了。三天之內如果真的下雨,在大覺寺內唱幾天連台大戲,全村百姓隆重慶賀一番。
(六)曬大王爺與請白龍爺。若供奉三日後仍不雨,則把大王爺置於烈日下,讓“大王爺”,嚐一嚐久旱不雨、烈日曝曬之苦,但又恐曬壞神像,乃戴以草帽、披以雨衣,稱“曬大王爺”。
再不雨,則相約往玉泉山“白龍廟”請白龍爺。事先遣人鳴鑼通告“禁路”(禁止閑雜人通行,意思是給白龍爺讓一條快速通道),各家“淨灶吃素”,食葷者處罰。請龍隊伍以雨官為先導,銃、鑼隨之,而後龍駕,樂器吹奏,念伴敲打祈念,村民排成長隊殿後,全部戴柳圈帽、赤腳表示虔誠,以感動“白龍王”。一般是清晨出發,抵達後供祭,雙手合十跪地念誦,請“白龍爺”顯身。隨後雨官還要許願,如近日內賜雨,就演戲“謝龍”。
(七)跪香。祈雨期間,“香羅”、“水依”各一人,二人一組,每組跪一爐香,不分白天黑夜輪流跪,最短時跪三、五天,有時跪十天半月,最長時跪過40天。
(八)出馬。若七天內不下雨,“香羅”、“水依”分別舁上白龍爺、大王爺沿本村大街小巷遊行示眾,名曰:白龍爺、大王爺“出馬”。意思是讓它看看旱災的苦難和人們對它的敬意與期待,三天出一次,直到下雨為止。神像行遊時,各家各戶都要在街門前擺好水盆,盆內放鮮柳枝,都要把街門前的道路清掃後用水灑過,水灑得越多越好,這意味著下雨濕地。“出馬”時要求肅穆安靜,各家戶必須緊閉街門不能出來看和偷窺。否則,神像座駕會闖進偷窺者家以示懲罰。為了保證其嚴肅性,在“出馬”前先派人“清街”(驅趕閑人、動物等),接著鳴鑼開道,並高喊“白龍爺、大王爺出馬啦”的號子,後麵緊跟著白龍爺、大王爺的座駕,兩組隊伍表演各種動作並相互碰撞舁神像座駕的駕頭,名曰“碰駕”,意思是“白龍爺”“大王爺”已了解到人們對雨的祈求,看誰厲害,誰就很快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