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覺寺
大覺寺(俗稱大廟),位於村北麵,通往養馬山方向道路東側,現吳根昧住所西北角,坐北朝南,北廟宇,南戲台。大覺寺第一進院從戲台東側大門進入,東西各有禪房五間。在西北北洞門上有閣樓三間,名曰真武閣。在東北的水井北麵有大王廟。
從第一進院的山門進入第二進院,左右兩側分別為鍾鼓樓,東房西房各五間為寺院住持等經堂住宿。正北拾階而上為三間閣樓大廳,俗稱“講堂”。因為廟東有桃園之稱,可見此處為講學之所。
從二進院東、西角門可進入三進院,正麵大雄寶殿供奉佛祖,東房五間為老爺廟、西房五間為閻王殿,塑有二鬼、牛頭馬麵等。
整個大覺寺依地勢北高南低而建,集儒、釋、道三家為一體,一色明代建築,琉璃瓦頂、飛簷鬥拱,氣勢宏偉。院內古鬆柏參天,晨鍾暮鼓,幽深莊嚴,占地15畝左右。
大覺寺正殿。位於大覺寺第三進院內,坐北朝南,飛簷鬥拱的琉璃瓦房三大間。1949年初拆除。
附:現存大覺寺碑碑頭和石柱礎。
附:《重修大覺寺碑記》碑與釋文。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十月刊。大覺寺被毀後,該碑用在第五生產隊飼養處的井口上,現存放於施本山院。碑青石質,高115、寬68、厚15厘米。碑文楷書。正文7行,滿行35字,共490字。
重修大覺寺碑記
天下有一事之興廢,動與前後數百年相關者,身當前後絕續之際,而或扭於旦夕,啟將來。凡事類有然也,而廟社為甚。辛莊鎮所建大覺寺由來舊矣,期間屢廢屢興。國朝雍正元年修焉,至於今且又修焉。功既竣,囑予為文。予維夫天地鍾靈,山川毓秀榖之地,鄉約之所利。賴生人之立達者,每有興作要能不吝其財,不私其力,以樂善事而無私無吝焉。若是者豈徒壯一時之觀哉?所以繼往右而啟來茲也,觀於萬曆年矣。自雍正至今未五十年,而廟之漸漸就廢者,已大異於在昔,自非靈秀所鍾。有加無典者不廢,廢者複興,有如斯也。然則君子觀斯寺之興,而知僧與諸善人等功之在一。
從該碑文所載:“辛莊鎮所建大覺寺由來舊矣,期間屢廢屢興。國朝雍正元年修焉”、“所以繼往右而啟來茲也,觀於萬曆年矣。自雍正至今未五十年,而廟之漸漸就廢者,已大異於在昔。”可以判定,大覺寺初建時期應不晚於明朝萬曆(1573—1620)年間。
真武閣與北洞門
真武閣(亦即玄武閣),該閣樓建在北洞門之上,坐北朝南、綠琉璃瓦黃剪邊、飛簷鬥拱共三間。閣樓內正麵塑著三尊大神像。位於中間(正座)者戴帽、披發、赤腳、仗劍,為真武大帝,旁邊塑有金童、玉女陪侍。前殿有兩位護衛大神,左側黑臉者為威武的青龍神像,右側白臉者為勇猛的白虎神像。閣樓內兩側分別塑著雷、電、雨、風四尊神像(東西各兩尊),其中的雷神爺兩目圓睜,手拿鏨子、斧子。
該閣樓與大覺寺東麵的大王廟在同一緯度,一西一東。該閣樓在20世紀70年代拆上蓋了村裏的碾米磨麵房。
北洞門。坐北朝南,青石镟,是當時通往西煙、忻州、五台、定襄的必經之門。在該洞門外側上方刻有“鎮朔”(鎮字在西,朔字在東)二字,字跡蒼勁飽滿,很有“顏體”之韻。洞內有過去曾裝過木門的痕跡。該洞門在20世紀70年代拆除。
北洞門瑣憶——“掃穀”:在“人民公社化”時期的60—70年代,生產隊開始使用大平車(四馬),每年秋天,從洞門外的地裏往村裏拉穀子、油菜籽、豆子時,路經北洞門,因洞門顯得狹窄,穀穗、豆粒等常被洞壁磨下來鋪滿洞地。孩子們拿了笤帚簸箕等大平車經過,車一旦過去便爭先恐後搶掃,然後帶回家裏或吃或喂雞、喂豬。特別是當大平車走偏時磨下來的東西會很多,心裏的高興勁難於言表,盼望著下一車也走偏!有時趕平車的長輩“疼愛”這些孩子們,故意走偏,但隻能意會不便言傳。筆者在兒時也曾是爭搶者之一,每天總能至少有半麵袋的“戰果”。
附:北洞門石頭。青石質。厚40,高37,外弧113,內弧90厘米。重約800斤。
講堂
講堂原來並不叫講堂,是供奉神像之所。位於大覺寺二進院內,坐北朝南,用長條形砂石築就約2米高的台基,砂石台基上蓋有三間寬敞高大的琉璃瓦房,內有塑像多尊。從講堂兩麵的角門進第三進院。在20世紀初“廢除科舉,建立新式學校”的過程中,把該殿內的塑像移至三進院內的正殿中。這樣,大廟正殿的塑像出現雙雙對對的情形。講堂20世紀80年代被毀。
附:部分講堂台基的砂石沿石。
大王廟
坐北朝南,起脊飛簷的琉璃瓦房三間,位於進入大覺寺大門後的水井北麵,和真武閣在同一緯度。廟內正座供奉大王爺,兩側有青、黃、赤、白、黑五尊神像。院東西各有禪房數間(該廟毀於20世紀40—50年代)。
桃園
桃園位於大覺寺東側,麵積約十多畝。是因為栽桃樹而為此名,還是與大覺寺的配套場所?還是意蘊“桃李滿天下”,現已無從考說。隻不過該地留存的小院落、房屋根基還依稀可辨,有待仁人誌士去進一步考究。
五道廟
坐北朝南,位於原財神廟西側(小洞門西),原施氏家廟東側。據施善建先生回憶有琉璃瓦房三間,內有三尊塑像。
據傳說,人死之後,要去村外五道廟內,為亡靈燒“到頭紙”或“買路錢”。以表示死者宣告結束陽間生活正式向陰間的“五道爺”報到。五道爺接報後再轉報城隍爺,說明又一個子民來陰曹地府上戶口。如果人間子女不打招呼,鬼魂會在五道爺麵前繼續跪著不敢起來。由此看來,五道爺隻是個陰間執事(城隍土地都比他大),人死之後先到他那裏報道,然後由他派人轉報城隍,才能“合理合法”到陰間去。
財神廟與小洞門
坐北朝南,位於現在通往大覺寺道路的西側、現在村中東西道路北側,與北洞門在同一經度,財神廟建在小洞門之上。從小洞門往北的街巷叫“財神廟巷”。筆者在兒時經常與玩伴上小洞門頂玩“唱戲”(其時財神廟已蕩然無存),經常穿越小洞門捉迷藏,雖然小洞門顯得矮小,但車輪碾壓痕跡依稀可見。由於車馬通行受限,20世紀70年代從其東麵另辟道路,洞門石頭隨之也被拆毀,賣於縣交通局修建了314省道現施寶青修理廠對麵的橋。
觀音廟
一進院落,位於現存觀音廟戲台正南約30米處。坐南朝北,琉璃瓦房三間。廟內主要供奉觀音菩薩。20世紀40年代時,村中民戶年滿12周歲的長子都要在這裏舉行“開鎖”(是一種精神啟蒙活動,意在開啟智慧的鎖鏈,自立起來,擺脫依賴心理)儀式。
三官閣與西洞門
三官閣為西洞門之閣樓。坐西朝東琉璃瓦房三間,閣樓前有八根明柱,飛簷鬥拱、流丹溢彩,雄偉寬敞,十分壯觀。玉泉山之水、南河穿村而過經西洞門流入烏河。所以,此門高大、堅實。閣樓內有三尊塑像,供奉著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三官大帝。天官(福神)、地官(赦罪)和水官(解厄)。中國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禮儀。道教所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就是說三官有對世人、亡魂等能“賜予福份、赦免罪過、解除災厄”的權能。
兩邊稍牆各塑兩尊小神像,閣樓左右各有碑二通。文革期間被毀。
在三官閣樓東麵的右前方50米處建有三官閣戲台,該戲台毀於20世紀30年代戰亂。
魁星閣
即文昌廟,坐落在村東南方,現在村小學左側,翟四子院落西麵部分。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共二層六角型閣樓。閣樓一層塑有文昌帝君像,院內東有文筆塔,西有龍池、硯池。閣樓二層上塑著魁星像。魁星麵目猙獰,金身青麵,赤發環眼,頭上還有兩隻角,右手握一管大毛筆,稱朱筆,意為用筆點定中試人的姓名,左手持一隻墨鬥,右腳金雞獨立,腳下踩著海中的一條大鼇魚(一種大龜)的頭部,意為“獨占鼇頭”,左腳擺出揚起後踢的樣子以求在造型上呼應“魁”字右下的一筆大彎勾,腳上是北鬥七星。
真武廟、奶奶廟和東洞門
位於村東麵東洞門之上,是兩座聯體廟。真武廟,坐東朝西,琉璃瓦房三間,起脊飛簷,重彩描繪,富麗堂皇,廟內所塑神像與北洞門上的真武閣相同。真武廟的背麵坐西朝東建有奶奶廟,供奉的送子觀音懷裏抱著許多孩子,形態豐滿慈祥,預示著“庇佑眾生,靈應九州”。該洞門較深,是通往東部地區的唯一通道。筆者兒時去小湖村走親戚時必經此洞門,又長又陰的感覺至今也淡忘不掉。
南洞門與中洞門
南洞門位於原魁星閣西側,純石镟,20世紀初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