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白龍爺還駕。祈雨成功後,白龍爺還駕於白龍廟,並在白龍廟開演“謝龍”戲,感謝白龍爺久旱施雨,適降甘霖。
(十)送大王爺。待到下雨後,要給大王爺換身新衣服,供奉到殿內,在當年的九月十五前選好日子,用座駕舁上,體麵地恭送回原地供奉。在恭送前要知會小湖、河底、陽坪望、岑峰、石窖、大峪,壽陽的三角三、賽頭山等村。小湖、河底村到村口、陽坪望、殺虎、寺家坪到岑峰口設案供奉恭迎大王爺。從岑峰開始的沿途村裏的各家各戶要備上好的飯菜供恭送“大王爺”的隊伍。當時,流傳著一種說辭:誰家的飯菜被吃光,誰家就會交好運。誰家的飯菜沒人吃,會受人眾的指責與歧視,更主要者是交不了好運。所以,浩浩蕩蕩恭送神像的隊伍沿途不僅不愁吃飯,而且都是最好的飯。把大王爺恭送原地後,當地還要盛情款待。
(十一)送會。由於辛莊村祈雨的規模較大而“靈驗”,祈雨成功後,十裏八村的村子會自發的組織高蹺、桌閣、撓閣、旱船、社火、龍燈、唱戲等民間藝術活動到辛莊村表演,以示慶賀和慰問,名曰“送會”。屆時,忻州、五台、定襄、陽曲、壽陽的商人也要及時來趕集,大覺寺內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共同慶祝又一個豐收年的到來。
二、吃稠飯習俗。村裏的每家每戶一般早晨是吃小米稠飯。在盛飯時的第一鐵匙飯不能先吃,要把第一鐵匙飯盛起來放到鍋內的中間,然後才能自己盛上吃。
這種習俗有兩種說法:
第一、元朝統治時期,蒙古人(也稱“韃子”)在各家各戶輪流吃飯,必須先給蒙古人吃,久而久之習以為常了;
第二、盛起來的第一匙飯先供奉灶王爺,以期五穀豐登、豐衣足食。
三、疑似“油簍葬”墓。位於牆後頭,現施玉新院西麵,施本偉院後牆北麵,並排有兩個口小底大約兩丈深的磚砌地窖,形狀似水窖、油簍般,人稱“油簍葬”墓。相傳在古代凡60歲未死者,都要送到地窖中。兒孫每次送飯時都帶去一塊磚,一同吊入“油簍葬”墓裏。被放進去的活人,有的自知必死自尋了短見、有的不適應環境病死、有的因兒孫不孝盼其早死送一次飯即帶好幾塊磚而氣死。
20世紀60年代“深翻土地”運動時挖開了上麵小口部分,施玉鎖先生曾下去,看到的情況是:磚鋪底、洞壁有彩畫、有四個瓦盒裏麵放著人骨,這說明是後人特意安葬的。據此判斷,當時吊下去的人並不多。相鄰的小湖村也有類似的“油簍葬”墓。但是,裏麵什麼東西也沒有。
這說明當時確實修過“油簍葬”墓,但真正實行“油簍葬”的很少,或者就沒有實行過這種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