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明清時期特色建築(2 / 3)

中洞門位於原“堡子”西南方,中門是車馬通道,左右兩麵小門走行人。

施氏家廟(祠堂)

施氏家廟位於村東西頭之間,坐北朝南,一炷香大門,從屏風兩側入院。正房三間為祠堂兩邊有角門。三間正堂並配有東西耳房,東西各有五間陪房。大門典雅莊重,為典型的三合院落。大門懸掛有“文魁”、“施氏家廟”、“本支百世”牌匾。正堂門頭懸掛“光前裕後”、“尚義”牌匾,正堂內供奉著曆代先祖牌位與施思道、施奉祖、施哲、施鑄的石桌、施鼎墓誌碑、耆德碑(上河灣的施家墳被河水侵蝕後移往家廟供奉)等。正堂兩側立有家廟碑等,是祭祀緬懷先輩的場所。施氏家廟中有禦賜半副鑾駕供族人使用,存有“份子錢”(類似於現在基金),用來扶危濟困或救急使用。

明嘉靖朝施鼎以“五穀神”著稱。1548—1551年間,盂縣連續4年遭災,“賣子鬻妻,苟延旦夕”,“路多餓莩”。明嘉靖三十年(1551)施鼎捐穀1000石賑救災民的義舉,引起了朝廷的重視,皇帝朱厚熜曾兩次下聖旨旌表嘉獎。

(1)立坊牌;

(2)敕“尚義牌匾”;

(3)敕該部旌為義士;

(4)免除本戶賦稅徭役;

(5)施姓祠堂升格為“施氏家廟”並賜半副鑾駕(金瓜、鉞斧、朝天蹬、執掌、拳橫、九連環、龍棍、日月龍鳳傘、肅靜回避牌、燈籠、棍和黃羅傘);

(6)禦賜施氏家譜對聯:“長發其祥祖宗德,永錫爾類子孫功”“奉天誥命,百世齊昌”;

(7)“因前有冠帶不複贈爵”“聖旨立石題名”。

——《旌表尚義典膳官施鼎輸粟救荒碑》

附:施氏家廟供奉的始祖牌位和十五世祖施玾牌位,現由施肇川保存。

始祖牌位:正中楷體書寫“明故始祖施諱思道劉氏二位之靈”共14字,總高66.5、寬44厘米,重7.3市斤。其中牌位高51.5、寬44、木版厚2厘米,底座長35.5、高15、寬約20厘米。精工細雕飾空圖案。

十五世祖施玾牌位:正中楷體書寫“皇清顯考施公諱玾南、武、趙孺人之位”15字,總高77.5、寬53.5厘米,重9.5市斤。其中牌位高60.5厘米、寬53.5、木版厚2.5厘米,底座長40、高17厘米、寬22厘米。精工細雕飾空圖案。

白龍廟

白龍廟

玉泉山位於辛莊村東南2.5公裏處,因山腰泉水常年結冰,潔白如玉,故名玉泉,也叫“寒生泉”。山亦以此而名之。其山主峰為摩天嶺,海拔高1733.6米。據說晴天站在峰頂可望見太原市西海子碧波淩淩,筆者在20世紀60年代曾也上過峰頂三次,但未能望到西海子的水。境內峰巒疊嶂,溝壑縱橫,植被繁茂,古木參天,遍地中藥材,山中盛產“蛤蟆茶”、“黃芪茶”,自古為休閑避暑之勝地。

白龍廟就坐落在玉泉山的大南凹,海拔1500米,入山拾階而上曲徑通幽。曆史上的白龍廟、寒生泉,猶如一顆鑲嵌在玉泉山腹地大南凹、坐架頂之間的璀璨明珠。

從入山口途徑牛蹄印(石板上留有牛蹄的痕跡)、中心背、木場,沿山路彎彎曲曲拾階而上,近山門一裏處流水潺潺,峰回路轉,入石拱山門,白龍古刹便奇跡般的呈現在眼前。石镟三拱門進廟院。中拱車走,左右兩拱人行。上有拱門垛口,青石欄頂。

白龍廟坐北朝南,一開兩進,兩廂建有禪房,當年康明道長就住在這裏,常年香火不斷。正殿共有三間,鵝欄鬥拱、飛簷翹角,正殿中塑有白龍爺、白龍娘娘兩尊神像,慈眉善眼,端坐在活動的神架上,四周牆壁上留有傳奇的神袒壁畫。正殿南麵有南天門戲台,兩旁有鍾鼓二樓等建築,西麵隨石崖建有梳洗樓,崖下便是著名的五月寒生(結冰)泉。傳說泉裏的冰能治咳嗽等百病,但取冰時不能用刀斧劈,而用針或錐子刺則開裂可取冰。凡咳嗽者吃上就能好。

石崖上可見文人墨客到此避暑留下之題刻。

廟院有天生的翠柏,枝枝杈杈像一對孿生姊妹,成為姊妹柏,傳說是關公耍大刀時劈開兩半的,但在生長過程中呈懷抱狀,上麵枝葉又連在一起,意蘊姊妹情誼不可分離,並流傳著美麗的神話傳說。整個廟宇建造小巧玲瓏又不失於富麗堂皇,是典型的明清建築,不失為玉泉山一顆璀璨的明珠。

白龍廟在清代曾兩度重修,據清道光二十三年《重修玉泉山白龍廟碑記》載:“斷碣零落無可辨識”說明建廟年代已久遠。至於始建於何年有待考究。每年的五月初八辛莊村的村民,家家戶戶做貢赴廟會。出白龍廟向東南,翻越陡嶺背1.5公裏處的陽坡山腳下,便是著名的金佛殿,此殿沒有表麵建築,與雲岡石窟相似。石壁上雕刻著五百羅漢等佛像,栩栩如生各俱形態,石窟旁邊有山泉流水潺潺,善男信女多至於此頂禮膜拜,牧童、羊倌常來這裏小憩。金佛殿緊靠壽陽縣的陽摩寺,是玉泉山的陽坡,山坡上山桃茂盛,坡坡窪窪遍地都是黨參、知母、黃芩等中藥材。每到初秋,這裏摘山桃、采中藥和蘑菇者絡繹不絕,整個玉泉山歡呼雀躍熱鬧非凡。這時勞累了的人們聚集在金佛殿野餐,痛飲甘泉水,暢談各自的收獲,其樂無窮。

清代名士祁雋藻、秦東來等曾在玉泉山避暑,秦東來曾留詩雲:“摩天嶺上壽年登,意欲淩空幾萬層。龍宮洞穴暗中穿,五月寒生醮玉泉。”詩人登上摩天嶺(玉泉山西邊的最高峰,海拔在1700多米),俯瞰玉泉山,而不見白龍寺、寒生泉,極寫曲徑通幽,深遠處見真奇,“龍宮洞穴暗中穿”。哪怕是酷暑連天,五月流火,唯有山泉流水潺潺,殘冰一隅,這是玉泉山的神妙所在。惟其如此,九區、三縣(盂縣、壽陽、陽曲)十裏八村的人都知道玉液瓊漿比不上玉泉山的五月冰塊,蓬萊仙島不如到玉泉山避暑小住。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五月到玉泉山求神問卜、采冰醫病,把寒生泉冠名“百醫泉”,每年的陰曆五月初八玉泉山趕廟唱戲已成規矩。

附:《重修玉泉山白龍廟碑記》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七月刊。碑青石質,平首削肩。碑身高150、寬55、厚20厘米。碑文揩書。正文9行,滿行41字,共433字。

《重修玉泉山白龍廟碑記》(碑陽)

題首:永垂不朽

題聯: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

又兼以清流汲湍映左

正文:

凡山川之奇,可有有奇人誕生。其間盂西六十裏有山曰玉泉,甚古而秀。其下辛莊、小湖兩村居民忠信儉樸,而家知誦讀,多奇特之士。餘於辛卯歲曾遊其地,自山下邐迤五裏許,至山半見所謂玉泉,味甘而洌,盛夏水不消,因泉立廟曰“白龍廟”。廟旁萬鬆森列,濤聲滿耳。又行三裏許攀灌跳跨陟其巔北望,烏河一帶黍稷盈疇,南望壽陽百餘裏瞭如指掌。盂山之陽即壽之雙鳳山也。由山巔而遊入其廟。欲求其創建之年,而斷碣零落無可辨識。蓋山多材木,凡有修建,市山木而費已足,故碑碣不甚詳。餘時遊其地,謂有奇地者當生奇人,而惜其廟之頹圮也。今兩村居民重修其廟,添設水洞一、山門一、山樓一、廊廡數間,而廟一新,山亦益形其秀。餘聞地靈者人必傑,則所謂忠信儉樸而家知誦讀,多奇特之士者,當進而愈上也。是更所望於兩邦居民者矣。廟之修距餘遊時已十三年耶。人囑餘為記,餘不能文,謹誌曩遊之大略以應之。

道光己亥科舉人壽陽縣秦東來(1)撰

感憶玉泉山舊遊

龍宮洞穴暗中穿,五月寒生玉泉。

摩天嶺上壽年登,意欲淩雲幾萬層。

怪道此山清澈骨,冰心化出界三千。

槐山人詩句在,名山長見勢淩憎。

大清道光二十三年歲次癸卯孟秋榖旦

“注釋”

(1)秦東來:壽陽地方士紳,字旭堂,曾辦理鄉團、賑災等地方事務,保全鄉裏。

附:《重修玉泉山碑記》(碑陽)

清光緒十五年(1889)八月刊。碑青石質,高140,寬50、厚16厘米。額首題“奕禩流芳”。碑文楷書。正文13行,滿行44字,共585字。

題首:奕禩流芳

正文:

玉泉山古刹也。山行數裏之遙,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原泉清流不絕,碧波如玉,故名之。

鬆青而秀,四圍森列飛峰、怪石峭立淩雲,以其地雄勝,故古人建廟於,以為辛莊小湖兩村之保障焉。每年有會獻戲歌舞。其林會而奔走者,或則納涼而憩繁蔭,或則乘興而登疊嶂。履嶢,披蒙茸,呼朋話舊,杯酒言忠,以極視聽之娛。嗚呼,亦盛矣哉!溯建造之始,古碣不可得。迨道光二十二年重修之跡載在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