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夜巡 兩全其美
鄒長楊,弓長嶺區團山街道八家社區居民,由於缺少技術再加上年齡偏大,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他妻子肢殘也一直在家,孩子在高中成績一直不錯,由於父母缺少資金來源,麵臨失學。
團山街道今年4月份對轄區內居民進行入戶普查,發現了這個家庭。當即就把他家列為零就業家庭上報給區就業局,弓長嶺就業局積極幫助他家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屋漏偏逢連陰雨”,就在這個家庭即將從陰影中走出來時,他的母親又得了疾病,他不得不照顧母親,因此街道幫助他推薦了兩次工作,都以失敗告終。此時這個家庭麵臨前所未有的困難。針對這種情況,團山街道召開討論會,大家紛紛為這個家庭出謀劃策。為了使他能夠在白天照顧母親,所以采取加入夜巡隊這個方案,這樣他可以白天照顧母親,晚上上班,兩全其美了。街道征得他同意後,將他這個情況告訴區就業局,區就業局立即協調有關部門讓鄒長楊到夜巡隊工作。在夜巡隊上崗後,鄒長楊的家庭生活大為改觀,他感激地說:“我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好好工作,維護好社會穩定,同時我要把兒子培養成有用的人,為社會多做貢獻。”
落實幫扶政策 助她再次上崗
趙亞芬,服裝廠下崗女工。自從下崗以後,生活上與精神上都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丈夫也沒有工作,還有兩個孩子要上學,她又沒有什麼手藝,隻能靠打一些零工來維持生活,工資非常的少,日子過得相當苦,經常到月底沒有錢,靠親戚借些錢維持生活。
自從有了零就業家庭幫扶政策以後,縣就業局的同誌對她家的困難非常重視,把她安置到一家浴池做保潔員,月工資為550元,並且活還不累,她非常滿意這份工作,也非常感謝就業局領導對下崗人員的幫助。 她非常珍惜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振作精神,轉變觀念,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創造,每天都第一個到工作崗位,把自己的分內工作做得很出色,從內心深處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她表示,一定會用實際行動來好好地回報社會。
吃苦耐勞 終獲回報
張雙芝是原遼陽紡織廠的下崗女工,現就業於衛國路街道三保公司做內勤工作。下崗初期她很悲觀,曾試著找過一些臨時工作,如家政、保姆之類的活,然而有些事情說則容易做起來難。正當她迷茫無助的時候,衛國路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的領導通過街道社區的普查,走訪到她家,認定她家是零就業家庭,讓她看到了一線希望。
2005年5月中旬,在白塔區勞動就業局及衛國路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領導的幫助下,張雙芝有了新的工作崗位,在衛國路街道輕工社區修建隊工作。張雙芝吃苦耐勞,工作積極主動,每天和男同誌一樣幹活,修建 “4050”廣場,搬方磚和水泥、挖樹坑,手經常磨出血泡,卻從不叫苦,也沒耽誤過一天的工作,她常說: “雖然工作苦點,累點,但我的心卻輕鬆多了。”她深知是街道領導的關心和幫助才使她實現了再就業,讓她的家庭有了穩定收入,同時,也使她感到非常充實,非常珍惜自己的工作崗位。
由於她在平時的工作中虛心好學,踏實肯幹,任勞任怨,經常幫助領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受到領導的認可和同誌們的好評。2005年9月衛國路街道成立了三保公司,領導根據她的工作能力,把她從修建隊抽調到三保公司做內勤工作,從此她對工作更加兢兢業業,為了做好本職工作,她刻苦鑽研業務,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掌握了一技之長,她自學了電腦,現在可以輕鬆打字和製表。盡管如此,她並不滿足現狀,她說,“我將繼續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一定不負眾望,為我所從事的三保工作錦上添花。”
失業不失誌 熱心助他人
苑成業,2003年從水泥製品廠下崗失業,其妻子也沒有工作,成為零就業家庭。
剛失業時,他的心情一度很不好,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感覺前途渺茫,不知該怎樣做。總覺得,一個大男人連家都養活不了,太無能。在迷惘中,他不斷去尋找工作,但是屢次碰壁。
最後,他經過市場調查決定籌集資金,開一個調味品廠。在街道、社區的幫助下,文聖區調味品廠終於開業了。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營,他的收益不錯,業務走上了正軌。這時,他想到不能光是自己就業,還要幫助其他的下崗失業人員就業,於是隨著生產不斷擴大,他先後吸納了6名失業人員到他的調味品廠,給他們提供了重新就業的機會,使他們都有了穩定的收入。他為社會作出了貢獻,他的行為受到了失業人員的好評。
現在他對生活充滿了信心,並想為社會作出更多的貢獻,加快企業的發展,讓更多和他一樣失業的人員得到重新就業的機會。
積極創業精神嘉 自助助人境界高
楊麗娜,屬於並軌人員,並軌失業後,她對生活一度失去信心,感覺到茫然、委屈,不知道何去何從,心裏實在無著落。這期間她也多次去應聘,都是因為自己年齡偏大,沒有學曆,也沒有技術,而被拒之門外,成為 “零就業家庭”。
在街道、社區的幫助下,她開始積極尋求個體自主的就業門路。經過大量的市場調查和多方麵籌措資金,她成立了捷成服裝廠。由於得到了再就業優惠政策的扶持,她的服裝廠從個體小買賣做成了現在的工廠。她想,現在我自己就業了,還有很多和自己同年齡的姐妹們沒有就業,一定要幫助她們也實現再就業。於是,她開始盡可能地吸收了一批和她同年齡的就業困難群體為該廠工人,為促進社會穩定和諧作出了貢獻。同時,她積極申報納稅,在政治上積極要求進步,在同行中積極宣傳黨對企業和職工的方針政策,全方麵提高企業職工的待遇和福利。
現在,楊麗娜的生活中充滿了歡聲笑語,她逢人就說都是黨的政策好,給她二次就業創業的機會,讓她能實現自身價值,能夠對社會作出貢獻。
社區幫扶 助他脫困
唐日勝一家是鐵合金社區的零就業家庭。他和愛人丁素雲均為鐵合金廠下崗職工,丁素雲患有嚴重的糖尿病,唐日勝的身體也不好,幹不了重活,孩子又在讀書,全家隻靠低保金維持生活。由於孩子讀書、看病、吃飯都要用錢,而國家的救濟又有限,因此,全家的生活陷入困境。
社區杜書記根據他家情況認為符合零就業家庭條件。經多方協調,考慮他的身體情況,決定把唐日勝安排到社區打更。這樣離家又近,還可以照顧妻子。在唐日勝認定為零就業家庭的20天內,他高興地上崗了。當唐日勝拿到每月500元的工資卡時,不善言談的他說出了心裏話:“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大齡下崗職工的關懷,幫助我們家脫離了困境,我對今後的生活又充滿了信心。”
培訓促進就業 巧手美化生活
陳霞,文聖區武聖街道安居小區居民,2000年從遼陽市西關商場下崗,家庭生活十分困難,被認定為零就業家庭。自從下崗後,她的心情很低落,有時甚至對生活失去勇氣,感覺到前途渺茫,不知何去何從。在迷惘和徘徊中,她不斷地尋找生活的出路和目標,她給別人織過毛衣掙手工,還在家政登記找零活,但始終不能脫離困境。
這時,街道社區找到她,鼓勵她參加再就業培訓班,學習一技之長,積極尋找再就業的機會。2003年7月,她開始在文聖區勞動就業局舉辦的再就業技術培訓班學習美容美發專業。在學習中,她深深地感受到這是黨和政府對於她們這些下崗工人的關心和愛護,是在為她們免費提供學習一技之長的機會,為二次就業創造條件。因此,她努力地學習美容知識和美容手法,經過不斷努力和實踐,她終於掌握了專業的美容知識和美容技術,成為一名能夠用巧手美化人們麵容和身體的美容師。
文聖區勞動就業局又幫助她申請了小額擔保貸款,開辦了 “雅迪斯美容美體減肥中心”。每天她們都用真誠的微笑、溫馨細膩的服務、專業精湛的美容技術、優質的產品使每一位顧客高興而來,滿意而去,生意一天比一天更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