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 阜新市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案例(1 / 3)

就業援助讓薑鳳儒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溫暖

薑鳳儒是太平區城南街道翠城社區居民,是礦材廠一名下崗工人,其丈夫石鳳元是機床廠失業工人,孩子石薑是一名學生。現在薑鳳儒在翠城社區公益性崗位上班,其丈夫石鳳元被機床廠返聘回廠上班,孩子於2006年9月考取了遼工大職院,是一名大學生,一家生活非常幸福美滿。

但是,誰也不會想到一年前,薑鳳儒的家庭生活狀況和現在卻截然不同。夫妻均無工作,孩子在第三高級中學上學,138元的低保收入,每月靠石鳳元的兩個姐姐接濟生活,這樣的日子真是難熬。薑鳳儒經常嘮嘮叨叨埋怨丈夫遊手好閑,無所事事,丈夫順心時,就聽幾句,不順心時,就喊幾句,吵架成了家庭便飯。一次石鳳元和朋友喝醉了酒,薑鳳儒看到半夜回來醉醺醺的丈夫,氣不打一處來,便罵了幾句。沒有工作、心情不好的丈夫借著酒勁對薑鳳儒大打出手,薑鳳儒傷心地回了娘家。了解到薑鳳儒家的情況後,社區主任許凡找到了石鳳元,石鳳元說:“薑鳳儒她媽家動遷了,她在朋友家住呢。”石鳳元找過薑鳳儒的妹妹,其妹妹說聯係不上薑鳳儒,顯然是不告訴石鳳元,這是不打算過了。看著石鳳元失望的樣子,許凡知道他打妻子很後悔,便要了薑鳳儒的電話。通過詢問,薑鳳儒妹妹把姐姐新買的小靈通手機號碼告訴了許凡,許凡告訴薑鳳儒,石鳳元打人很後悔,孩子現在是高考的關鍵時刻,很需要母親,勸她給石鳳元一次機會,還是回來吧。薑鳳儒很猶豫,怕過以前那種日子。後來,許凡又做薑鳳儒的思想工作,告訴她街道正在為零就業家庭成員提供公益性崗位,這是一個很好機遇,不要錯過,並勸她有了工作,心情、生活就會慢慢好起來,薑鳳儒便愉快地走上了公益性崗位。

開展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挽救了薑鳳儒的家庭。薑鳳儒上崗後心情好了,也不嘮叨了,還鼓勵其丈夫找工作。孩子看到父母和好了,學習的勁頭也足了,經過努力考取了遼工大職院。原來支離破碎的家庭,成了人人羨慕的幸福之家。

現在在翠城社區上崗的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有幾十人,就業後,他們樂觀了、自信了、向上了。實施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使他們切實地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和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零”的轉變

史德學今年51歲,下肢殘疾。愛人綦亞秋,今年48歲,患嚴重的高血壓症。長女史園月,待業在家。次女史利,輟學。史德學一家是長勝社區的困難戶,由於下肢殘疾,1996年下崗以來一直沒有找到工作,妻子從事家務,家庭生活沒有固定收入,隻靠最低生活保障金維持生活。由於生活困難,次女考入高中後輟學在家。當時孩子上學的欲望非常強烈,而且學習成績也比較突出,可幾千元的學費對史德學這樣的困難家庭來說,那簡直是天文數字。每當談到上學,史利的淚水就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的確,這麼小的年紀,那麼強烈的求學欲望,生活在這麼困難的家庭,也真的無奈啊!作為孩子的父母,看到孩子期盼上學的眼神,史德學心裏真的不是滋味。然而麵對家庭的這種困難局麵,眼看著自己的女兒輟學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家庭困難,使孩子上不起學,這對史德學一家來說是多麼大的遺憾。2006年7月,就在史德學為孩子的事犯愁時,社區勞動保障工作人員告訴他們一個好消息,市政府為了解決零就業家庭子女上學難問題,在三職專開辦了零就業家庭子女技能培訓班,孩子可以免費入學。聽到這個消息,史德學二女兒喜極而泣,史德學和妻子也感動得不知該說什麼好。史利終於可以和她的同齡人一起走入高等學府,學習一技之長,圓她的求學夢了。

現在史德學的妻子在社區公益性崗位做保潔員,每月也有了固定收入。

孩子圓了上學夢,學習的勁頭非常足。史利在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中表現非常優秀,10月份在全校舉行的演講比賽中榮獲第一名。特別是史利逢人就講:“我上學是政府援助的,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學好一技之長,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她那高興勁,讓人感覺到孩子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妻子有了穩定的工作,孩子能學到一門技術,又不用花錢,解決了史德學家庭的沉重負擔,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狀況。史德學一家感謝黨的政策,感謝政府的關懷,他們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黨和政府讓她重新看到了希望

王照芬,今年40歲,丈夫叫臧廣森,今年52歲,原是臥鳳溝農民。兩個女兒,大女兒上高中,小女兒讀小學。夫妻二人均無固定工作,靠打零工維持生活,生活還過得去,不幸的是2005年7月王照芬的丈夫患上了非常嚴重的腦出血,為了給他治病,花去了家中所有的積蓄,而且還向親朋好友借了不少,雖然把丈夫從死亡邊緣搶救過來,但卻落下了嚴重的後遺症。丈夫不僅不能出去打工,而且每月的醫藥費還要幾百元,家庭生活陷入困難狀態。討債的上門,需要錢;孩子上學,需要錢;丈夫治病,需要錢;家裏過日子,更需要錢。沒有任何經濟來源,沉重的生活擔子壓得王照芬喘不過氣來,讓她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要不是為了兩個未成年的孩子,王照芬真的想了卻生命脫離 “苦海”。

但為了孩子,她又必須麵對現實,堅強地生活下去。她曾多次找工作,但因年齡原因,又沒有一技之長,而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她失去了找工作的信心。

西溝社區勞動保障工作人員了解到王照芬的家庭情況後,幫助她申報零就業家庭,經審核認定後予以援助。這讓王照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今年7月,王照芬走上了就業崗位,社區安排王照芬在社區公益性崗位從事保潔員工作,王照芬終於有了一個比較穩定的工作崗位。

如今王照芬的大女兒已經高中畢業,在外打工。王照芬也有了固定的收入。家庭生活狀況有了改善,丈夫的身體也隨著心情而見好轉。麵對這一切,王照芬激動不已,她非常感謝各級政府的關懷和幫助,表示一定好好珍惜政府給安置的公益性崗位這份工作,會盡全力努力工作,用實際行動報答黨和政府對她們全家的關懷和幫助。

好政策帶來了生活的希望

社區13委130-4號居民花春友,今年44歲,1989年從礦務局土建工程處下崗,妻子鞏桂芬今年38歲,至今已下崗15年,長子花景會今年10歲,在小學讀書。下崗後,花春友四處奔波打零工,妻子鞏桂芳在家照顧婆婆和孩子,沒有固定收入,使家庭經濟狀況十分緊迫。正在這時,阜新市出台了 《阜新市人民政府關於建立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長效機製的意見》,社區把這個家庭列為零就業家庭援助對象。得知這一消息後,丈夫花春友和妻子鞏桂芳激動得直誇政府的政策好,十分感謝領導對他們的關心和照顧。鞏桂芳2006年9月上崗就業,被安排在社區公益性崗位,主要負責13委掃水溝。由於下崗多年,她格外珍惜這份工作。鞏桂芳早上不到6點起床,先拿著掃帚把分擔區清理一遍,8點到社區簽到,從無遲到早退。她說這份工作既給她們家庭帶來收入,又能充實她的生活。婆婆以前在家總是唉聲歎氣,現在這個崗位雖收入不算太高,可也解決了全家生活上的大難題。鞏桂芳自己也十分滿意,她說,我們得感謝黨的政策,要好好幹,不管分到哪裏,都不怕髒,不怕吃苦,讓幹什麼就幹什麼,絕不能給領導添麻煩,用自己的熱心和愛心投入這份工作。這是他們發自內心的聲音,也代表了零就業家庭的心聲。

援助零就業家庭優惠政策出台後,零就業家庭紛紛報名。社區把最困難和特殊的群體就業問題列為頭等大事,努力安置他們在社區公益性崗位就業。上崗後他們每個人都非常珍惜就業機會,認真熱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公益崗位工資幫助解決了他們的基本生活,使她們擺脫困境,對生活充滿信心和希望。

就業援助給劉偉華家帶來新變化

劉偉華1955年8月出生,1974年7月於阜新彰武縣滿堂紅鄉中學畢業後插隊到鬧德海水庫。1980年5月按政策回城分配到阜新市印染廠做機台操作工,1988年10月任車間主任,1993年至1995年全國自考 “經濟法專業”大專畢業,1997年5月因工廠生產不景氣下崗回家,1999年8月與企業解除勞動關係。劉偉華妻子張霞,最初在橡膠廠工作,1988年10月納入市印染廠任車間工人,1999年8月失業。劉偉華的兒子劉斌睿現已讀大學三年級。劉偉華本人有十二指腸潰瘍、心絞痛、左腿肌肉萎縮等病;妻子張霞年輕時打籃球膝關節和肘關節多處損傷幹不了活。夫妻二人因年齡偏大、又無技術特長,一直未找到合適的工作,沒有固定經濟來源。

社區了解了劉偉華一家的生活情況後,向他夫妻二人宣傳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政策。他們聽後非常高興,覺得生活有希望了。隨後,劉偉華來到社區申請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經社區班子研究並與河北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協調,4月份安排劉偉華到社區公益崗位做了保潔員。劉偉華上崗後,負責社區中華路131-2、133-2兩棟樓的保潔任務。他工作認真,身體不好他仍然堅持,得到社區幹部和居民們的認可。社區還積極幫助劉偉華的愛人張霞聯係介紹工作,介紹她到社區的浴池搓澡,因身體的原因,幹不長時間也回家了。2006年夏季夫妻二人因感情破裂已辦理了離婚手續。離婚後長子劉斌睿歸劉偉華撫養,家庭生活條件仍是很艱難。西頤園社區全體幹部和工作人員共同研究劉偉華家庭生活實際認為:社區實施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雖然為劉偉華提供了社區公益崗位,但是還不能徹底解決劉偉華家庭生活困難以及供養孩子讀大學所需的費用。於是社區根據劉偉華的家庭狀況,又為劉偉華一家辦理了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手續。現在劉偉華的精神狀態非常好,社區的大小活動他都能參加。劉偉華說:“還是共產黨好,社區、街道、區裏的各級領導真辦實事,要是沒有各級領導的幫助,我家的生活不知啥樣。我一定把我的保潔員工作幹好,無論如何我都要克服困難,用我的工作成績來回報政府和社會。”

用希望之火溫暖人心

阜新市新邱區北部街道北起國鐵,南至露天礦選煤廠,東至西部小街,西到北部道口,總戶數1886戶,總人數4223人。警環社區是新邱區最大的社區。近幾年來,由於各大煤礦的相繼破產,和市區屬企業的相繼倒閉,造成大量的下崗失業人員湧向社會。38歲的王曉芬,就是社區2委的居民,家中三口人,丈夫王明慶,是新邱露天礦集體公司下崗職工,女兒王佳琦在西部小學上學。王曉芬是屬於農轉非人員,一直沒有參加工作。一家三口人的生活隻靠丈夫一人騎三輪摩托車來維持。

王曉芬做完家務後,有時到附近居民家打麻將來消遣時間。夫妻間經常吵架,就連鄰居們聽到都習以為常了。

真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原本這個不富裕的家庭又飛來了一場橫禍。2006年7月份的一天夜裏,王明慶騎三輪車行駛在公路上時,不幸撞到大樹上,車和人都翻到路邊水溝裏,車毀人傷,王明慶的腿粉碎性骨折,出院後依然在臥床,不能獨立行走,就更別談什麼從事工作了。

正在王曉芬家庭危難關頭,政府出台新政策,解決零就業家庭就業問題。這樣既可以解決失業者的就業家庭收入問題,又可以解決居民生活質量、社區建設發展問題。王曉芬作為零就業家庭失業人員,被安排從事社區服務。雖然這份工作工資不高,對於其他家庭不算啥,可對於她家來說,政府可真是雪中送炭了。雖然王明慶的腿沒有恢複好,還不能獨立行走,但是由於王曉芬再就業又有了收入,他的家中再也聽不到吵架聲了,王曉芬的臉上也出現了久違的笑容。

就業援助幫助張世軍全家擺脫了困境

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簡稱園區)華東街道北方花園社區居民張世軍、鄧桂芬夫婦,2006年2月份從市水泥廠雙雙下崗。下崗後,沒有市場經驗的夫妻倆靠做小本生意 (賣菜)維持生活,可是市場並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夫妻倆起早貪晚、省吃儉用就是掙不到幾個錢,就連在沈陽師範大學讀書的女兒的學費也交不上,麵臨輟學危機,家庭陷入極度困境。

社區同誌了解到他家的情況後,及時上報街道和園區勞動局,勞動局組織專人到他家走訪、慰問,幫助夫妻倆尋找就業渠道。夫妻倆都是大齡就業困難群體,一時很難找到合適的就業崗位。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政策要求,必須在20天內消除零就業家庭。勞動局決定先讓鄧桂芬上社區公益性崗位,解決燃眉之急。

2006年3月份,園區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舉辦免費汽車駕駛培訓班 (每名學員學費2800元)。主要是針對零就業家庭和大齡就業困難群體。張世軍也是其中的一名學員,通過三個月的汽車駕駛培訓,以較好的成績取得了汽車駕駛證。

現在的張世軍,已經找到新的就業崗位,在出租車行開出租車,每月收入近千元。夫妻倆都有了相對穩定的就業崗位,孩子的學費得以解決。現在的夫妻倆以百倍的熱情在市場的大潮中努力拚搏。張世軍說:“是黨和政府給了我第二次創業的機會,感謝就業局在危機之時給予我們就業援助,幫助我們全家擺脫困境。我們夫妻倆一定要好好工作,回報社會。”

就業援助 真情湧現

周淑華,女,43歲,南部街道騰飛社區八委居民,家中四口人,丈夫身體不好,不能從事體力勞動,又無一技之長。兒子初中畢業,婆婆患有老年癡呆症,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家中的生活主要靠親戚和朋友的援助,生活十分困難。周淑華一直想找一份工作來補貼家用,但是她年齡偏大,又無一技之長,生活負擔又較重,在求職的路上四麵碰壁。

今年,阜新市政府出台了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的各項政策,從事公益性崗位的標準放寬了,可以用於優先安置零就業家庭成員。周淑華家的實際情況,完全符合零就業家庭的標準,而且屬於大齡就業困難對象,是就業援助工作的重點。社區將她安排在社區公益性崗位就業。當社區勞動平台人員將這喜訊告訴她時,周淑華的眼眶中充滿了淚水,嘴裏不斷重複著 “謝謝、謝謝”。社區考慮到周淑華家中的實際困難,而且周淑華又十分需要這份工作,為了能讓她家庭、工作能夠兼顧,將她安排在了社區室內保潔崗位。每天早上、中午把社區的室內外衛生打掃完後,其餘時間可以照顧家裏的病人。在周淑華上班的第一天,社區工作人員還沒有到,她已經將所有室內外的衛生打掃得幹幹淨淨,就連鍋爐房都被她打掃得一塵不染。

現在的周淑華家依然還是那樣的安靜,但是家中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久違的笑容。兒子經社區介紹在一家修配廠做學徒工,丈夫經就業指導後,借錢買了一輛二手三輪車做起了拉腳生意。早上周淑華去上班,丈夫照顧老母親。周淑華回來後,丈夫就開著車去拉腳。每逢周末,兒子回來,人們都可以聽到屋內傳來的陣陣笑聲。

一位堅強的女性

高樹賀、劉秀蘭夫婦是海州區站前街道振興社區居民,家中三口人。劉秀蘭本人43歲,是市毛紡織廠職工,2002年失業。愛人高樹賀42歲,是戰備車隊下崗職工。他們有一個女兒高旭,現就讀於阜新市實驗高級中學。

這樣一個雙下崗職工家庭,麵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為使孩子能夠繼續學業,夫妻二人也曾試圖尋找多種就業途徑,但因年齡偏大,技術單一,始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隻能靠做點小買賣勉強維持生活,經常入不敷出。

2006年春天,他們家住的地方,正趕上棚戶區改造,由於房子是劉秀蘭公公家的門房,戶口是付號,住上新樓需要幾萬元錢,一家人正在為錢發愁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到這個家庭,劉秀蘭的丈夫被確診為肺癌晚期,使這個經濟拮據的家庭雪上加霜。劉秀蘭領著丈夫輾轉於北京、沈陽、阜新等大醫院看病就醫。當時,孩子正上初三,麵臨中考,看著父親突然病倒,媽媽日夜操勞的身影,孩子內心非常痛苦,無法安心學習。劉秀蘭每天麵對著重病在床的丈夫、無法安心學習的孩子、即將要拆遷的房子,每一件事都像大山一樣壓在她的心頭,巨大的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使她喘不過氣來,夜裏經常自己一個人悄悄地落淚。

這一切,始終牽動著社區每位成員的心。在社區書記王淑雲和主任包麗的帶領下,社區多次走訪劉秀蘭家,慰問、鼓勵夫婦倆鼓起勇氣。

社區把劉秀蘭的家庭作為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重點,並為她申報了公益性崗位。

街道安排她在社區公益性崗位上了崗,讓她加入到社區巡邏人員的隊伍當中,因為都是下崗失業就業困難的大齡人員,她們有著很多的共同語言,姐妹們知道她還在失去丈夫的痛苦中,都開導她關心她,使笑容漸漸地又重新回到了她的臉上。

如今,女兒如願以償地考入了市實驗高中,看到媽媽有了固定的工作和穩定的收入,她現在能很安心地學習,成績在班級中名列前茅。看到女兒的進步,自己又有了工作,劉秀蘭對生活又充滿了希望。人生的道路並非平坦,總會遇到挫折,但風雨過後總會見到彩虹。

援助之光照亮人心

父母是生養生命之始,絕不能忘,人有恩於己是關愛,是幫助,是支持,有時甚至是旱禾得雨,絕不能忘。您心係百姓、情係眾居民,“吃水不忘打井人”,我永遠不會忘記您對我們一家人的關心,這是一位瘦弱婦女流著淚向我們社區主任劉春梅道出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