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 營口市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案例(1 / 3)

社會關愛讓東玉霞有使不完的勁

漁市辦事處渡口社區大水晶宮裏居民東玉霞,49歲,原在市飲食公司工作20多年,因單位效益不好,2001年失業。丈夫裴乃祿,原市針織二廠職工,也是失業在家多年。兒子裴慶軍在營口市四中學校,於1997年畢業。因腦供血不足,不能正常工作。由於沒有經濟收入,家庭生活出現危機。東玉霞多次到勞動力市場求職,都因年齡大,身體不好,又沒有技能而求職不成。東玉霞家的情況引起了漁市辦事處領導的高度重視,決心想盡一切辦法幫助東玉霞解決就業困難。營口大韓服飾有限公司企業韓有貴同誌,自從辦企業以來,安排了大量下崗職工和放長假人員,是全市再就業的典型,又是市政協常委、區政協副主席、市工商聯副會長、區工商聯會長,是一位開明的老板。漁市辦事處與韓有貴溝通後,韓總馬上決定安排東玉霞在他們企業工作。根據東玉霞本人的條件,經本人同意,安排東玉霞做清潔工,企業為東玉霞繳納了社會保險費,解決了東玉霞的後顧之憂。企業的舉動使東玉霞非常受感動,一再表示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社會和企業的關懷。

東玉霞來到企業以後,總覺得有使不完的勁,非常珍惜自己的崗位,她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髒,一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把自己分擔的衛生區域打掃得幹幹淨淨。為了給企業創造清潔的環境,每天都滿負荷工作。領導看她年齡大,身體又不好,勸說她要適當休息。她感到企業的關懷,領導的溫暖,有使不完的勁。有時工作需要,她克服自己多種疾病的困難,經常主動延長工作時間,一切精力放在工作上。由於她的模範行動,贏得了企業的好評和廣大職工的高度讚揚。

東玉霞同誌不但對本職工作完成得有聲有色,就連分外的工作也主動承擔。企業在生產忙季,產品需要按期交貨。人員忙不開時,她在完成本職工作後的空閑時間,主動到生產線幫忙,從來不計較個人報酬。她的奉獻精神,也感染了其他職工,在她的影響下,職工都能以企業為家,積極工作,勇於奉獻。

東玉霞同誌不但對工作認真,對待同誌也非常熱心,隻要有職工求助她的事,她都熱心幫助,經常利用業餘時間給工人洗工作服、買菜、買飯,成為職工群眾的知心朋友。

目前,東玉霞同誌的愛人和兒子在社會的關注下,工作都得到了適當的安排,家庭生活也得到了改善,他們全家非常感謝黨的溫暖、社會的關愛。

公益崗位安置鄭大群再就業

石橋管理區勝利社區居民鄭大群,49歲,原大配廠失業職工,由於妻子並軌失業在家,身體不好,隻能在家養病,兒子又考上了大學,使得原本窘迫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鄭大群多次找工作,由於年齡大、無技能等原因都被辭退。

2005年年初,營口市高度重視零就業家庭的再就業工作,通過不斷拓寬就業渠道、開發就業崗位來安置零就業家庭人員就業。2005年8月,天氣炎熱,每家每戶都把門窗打開通風,這就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入室盜竊和車輛丟失案件時有發生,為了加大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創建平安鎂都,大石橋市勞動就業管理局、政法委、公安局共同開發了治安巡邏大隊第三批公益性崗位,共吸納零就業家庭人員和大齡就業困難對象就業150人。鄭大群經過培訓合格後,著裝、配備先進的警衛武器,分配到社區樓道巡邏,他和夥伴們上崗後,通過努力工作,各個小區的案件都大幅度下降,抓捕數名犯罪分子,破獲了數十起治安案件,並湧現出一批先進分子,受到了社會好評。

零就業家庭是作為就業群體中的弱勢群體,解決其生活的根本問題是就業問題,由政府出資購買公益性崗位來吸納零就業家庭就業不僅解決零就業家庭人員的就業問題,而且使他們下崗失業後的頹廢一掃而光,重新煥發出二次就業的青春,他們將會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譜寫出新的篇章。

援助零就業家庭和大齡就業困難對象集中體現了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體現,是 “一號工程”的重要內容。大石橋市勞動就業管理局職業介紹服務中心認真貫徹落實中共大石橋市委關於 “就業安市、農業穩市、工業強市、科技興市、依法治市、和諧興市”的總體思路,用一顆火熱的心、真摯的情、熱情的服務為零就業家庭人員和大齡就業困難對象找一份舒心的工作。

國華終於得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

2005年5月的一天,一位中年婦女來到大石橋市職業介紹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熱心地遞給她一份勞動合同書,當她用顫抖的雙手簽字時,頓時熱淚盈眶,一個勁兒地說:“謝謝,太謝謝你們了。”

這位中年婦女叫國華,49歲,原是大石橋市水箱廠職工。她的丈夫叫祁德慶,51歲,同是水箱廠失業人員。他們有個兒子叫祁文斌,26歲。一家三口本來是其樂融融、幸福美滿。但天有不測風雲,2002年7月,夫妻雙雙與企業解除勞動關係,失業回家。屋漏偏逢連陰雨,同年他們心愛的兒子遇到事故,雙腿粉碎性骨折,後因為沒錢治,轉為慢性骨髓炎,雙腿殘疾,隻能拄拐走路。幾次變故打擊,丈夫患了腦痙攣和腰椎肥大,臥床不起。一連串的不幸後,這個家庭最終崩潰了,全家隻能靠她去支撐。她開始了漫長的求職之路,由於年齡大、無技能,她就業無路、四處碰壁,最後失去了求職就業的信心。一家人隻能靠親友救濟,家庭生活極度困難。

2005年以來,大石橋市黨委、政府采取措施,積極開展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工作。市勞動就業管理局根據社區勞動保障機構上報的零就業家庭情況,進行入戶巡訪,了解到國華這個特殊的家庭生活困難。考慮到國華的實際情況,決定用政府開發的公益性崗位來解決她的就業問題。經過多方協調,與環衛處達成協議,簽訂一份從事環衛工作的勞動合同書。5月當國華到職業介紹服務中心簽字時,出現了上麵感人的一幕。

開發就業崗位 援助零就業家庭

炎炎夏日、驕陽似火,馬路上的行人、車輛都被30多度的高溫曬得懶洋洋的,放鬆了安全警惕。但是勝利街道交通路十字路口處,一名身著交通協管製服的男子,卻頂著烈日酷暑,不顧汗流浹背,全神貫注地指揮著車輛和行人。

這名男子名叫李廣遠,51歲,原是大石橋市耐火材料公司工人。

1999年失業後,由於年齡大、沒技能、身體不好,重活幹不了,找了幾份工作都無法適應。離異後,家裏生活和女兒讀書,都隻能靠親友救濟。

2005年開展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工作以來,市委、市政府多方采取措施,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零就業家庭的失業人員。李廣遠經過社區推薦,勞動就業部門認定,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交通協勤隊員,簽訂了一年的勞動合同。如今共有37名像李廣遠一樣的零就業家庭人員在交通協勤的工作崗位上任勞任怨、努力為社會貢獻力量,圓了自己再就業的夢想。

就業是民生之本,和諧之基,確保有就業願望的零就業家庭至少有一人實現就業再就業是解決群眾最現實、最緊迫的問題。今年以來,大石橋市就業再就業部門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千方百計創造就業機會,來吸納零就業家庭人員、大齡就業困難弱勢群體就業。逐步形成了由社區推薦零就業家庭,勞動就業部門認定核準後,由政府開發公益性崗位和勞動力市場來吸納就業的一整套消除零就業家庭的工作機製,有效促進了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也為實現 “就業安市、和諧興市、工業強市”、打造和諧鎂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保駕護航。

就業援助給了曲兆鵬幸福的家庭生活

向陽社區居民曲兆鵬34歲,右手殘疾。妻子李玉梅33歲。孩子7歲。曲兆鵬家2005年被認定為零就業家庭。曲兆鵬喪失部分勞動能力,家庭生活靠愛人打零工每月200—300元維持。靠政府和其父母救濟生活,家庭處境非常艱難。

開展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工作後,海東辦事處楊永田書記成了曲兆鵬的幫扶援助責任人。在楊永田書記的熱情幫扶下,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紙製品公司接納了曲兆鵬,曲兆鵬從此走上了工作崗位,成了一名工人。紙製品公司李雲華總經理了解到曲兆鵬的家庭狀況後,非常同情曲兆鵬的困難,給他安置了倉庫保管員的工作。曲兆鵬非常珍惜這份工作,雖然自己身體有殘疾,但下決心努力幹好這份工作。為了盡快熟悉工作業務,他每天都提前半小時到廠查倉庫、備料及做好材料登記工作,工作上遇到困難就主動向老同誌學習請教,曲兆鵬很快就能熟練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紙製品公司的工人都非常佩服曲兆鵬的毅力和能力,總經理李雲華更是非常高興,為有這樣的工人而滿意,每月給曲兆鵬600元工資,還上了社會保險,曲兆鵬的工作熱情更加高漲了。

曲兆鵬的妻子李玉梅是一個蒙古族人,非常勤勞能吃苦,原來孩子小為照顧孩子,隻能打零工維持家庭生活,現在孩子上學了,丈夫又上班了,李玉梅更閑不下來了,她不想再給社會和領導添麻煩,自己尋找就業門路,賣起了熟食和拌菜。這樣既使自己有了工作,又有時間照顧孩子和家務,現在李玉梅每月收入1100多元。生活富裕了,用曲兆鵬的話說,是就業援助幫助了他家,給了他工作,給了他幸福的家庭生活。他要感謝政府,感謝領導,感謝社區。

居家養老讓她再次就業

建新社區建新南裏一號樓居民金英,原是營口市儀器廠職工,於2002年10月份失業。丈夫方誌晨,原市糧穀加工廠失業職工,2002年9月遭遇車禍去世。金英的女兒方曉雨於2005年7月份考取遼寧省對外經貿學院。金英失業後,由於沒有專業特長且年齡偏大,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家裏沒有任何收入,生活非常困難。經過社區和街道的認定、勞動保障部門的核查,確定金英家為零就業家庭。

2006年1月,五台子辦事處組織社區開展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活動。社區領導經常到她家走訪,為她送去溫暖。根據金英一家的困難情況和就業要求,社區首先為她辦理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手續,在取得低保金之後,生活上的壓力暫時減緩了一下。社區還及時與五台子辦事處聯係,為她家送去500元錢,使她的女兒能夠順利地進入大學校園,圓了女兒的大學夢。針對金英家的特殊的情況,社區實行幫扶責任製,提供全程就業服務幫助金英盡快再就業。

社區與海緣餐飲服務公司總經理許永海協商此事,許總馬上給金英安排了就業崗位,金英做了一名洗涮工,並且是彈性工作,有一份固定收入。金英實現了再就業,社區還為她聯係了一些穿商標、剪線頭等手工活,可以增加一些收入。金英有了新的崗位和一定的經濟收入,女兒也能安心念大學了。

可是2006年9月份,在社區跟蹤服務工作中,社區幹部到金英家走訪時得知,金英由於身體原因,已經不能在海緣餐飲公司工作,再次失業了。知道這個情況後,社區幹部鼓勵她克服困難,樹立信心,勇敢地生活。並向她提供崗位信息、開展就業指導。考慮到金英家的特殊情況,再次給她安排了公益崗位——居家養老服務員工作,讓她照顧社區內的低保戶金淑珍老人,每月有252元的工資收入,再次解決了她的再就業問題。

由於社區及時、千方百計地幫金英找工作,關愛她,照顧她,並且以周到的服務、得力的措施、真摯的感情,讓她充分體會到黨和政府的溫暖,金英很感動。她表示會好好工作,不辜負社區對她的關心和幫助。金英十分珍惜這次再次上崗機會,她每天早早地來到老人的住處,幫助老人打掃整理房間,收拾衛生,做飯做菜。像親人一樣來護理金淑珍老人。金英常說:“像我這樣的特困家庭,能得到社區和各位領導的重視和幫助,社區一次又一次地為我找工作,使我非常感動。我非常感謝社區、各級領導對我的關心和幫助,我會努力做好工作,多參加社區的公益活動,回報社會對我的關愛!”

白鳳勇重新找回了信心

老邊區白鳳勇44歲,原是營口市軋鋼廠一名普通工人。雖然收入不算太多,一家人生活得卻很平實。2002年4月,軋鋼廠產權製度改革,白鳳勇下崗了。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了白鳳勇原本溫馨的家庭生活,讓他難以接受,以後的時光如何度過?自己下崗、妻子也沒有工作,況且兩個孩子一個在東北大學讀研究生,一個在遼寧農業大學就讀,一家四口的生活費用及孩子的上學費用從何而來?白鳳勇感到困惑萬分。

沉重的生活負擔壓得白鳳勇喘不過氣來,要不是為了兩個上大學的孩子,他真的想了卻生命,脫離 “苦海”。可為了生活、為了能讓孩子繼續讀書,他必須麵對現實,堅強地活下去。白鳳勇走出家門四處尋找就業門路,但由於年齡偏大,又沒有專業技術,一直沒有找到令自己滿意的工作。經過了求職路上多次風雨坎坷,他萌發了一個念頭——自己創業。但是好的項目投資很大,自己又怕賠進去,使自己在本來就困難的情況下更雪上加霜。什麼項目投資少、見效快呢?聽別人說,區勞動部門開展創業培訓,於是白鳳勇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找到了老邊區勞動就業管理局,得到就業局領導的大力支持。就業局根據白鳳勇的實際情況很快安排他參加了創業培訓班。通過創業培訓學習,白鳳勇係統掌握了基本的創業技能,創業技能和心理素質也得到了全麵提升。白鳳勇根據自己本身條件,選擇經營小賣店。但是資金從何而來呢?白鳳勇開始輾轉籌集資金,但每次都是徒勞而返。就業局得知這一情況後,積極與工商、財政、社區、銀行取得聯係,為他提供了小額貸款支持,使他順利地購進了各種商品。同時區勞動就業管理局及社區的工作人員還定期對他進行經營指導,幫他聯係進貨渠道,並提供稅費減免優惠政策。半年過去了,經過白鳳勇的精心經營,小賣店已經發展成為小超市,經營商品百餘種。小超市方便了周圍的群眾,也為他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在他的小超市逐漸擴大規模的同時,他還安置了2名下崗失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