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肩負著家庭重任的弱女子是長營子社區居民翟麗華。
1989年,翟麗華的丈夫肖鳳林,被一場突如其來的腦血栓疾病擊倒了,為給丈夫治病,翟麗華不僅花去家裏所有的積蓄,還欠了一萬多元的外債。在殘酷的現實麵前,一家人傻眼了,當時兒子還小,一個原本生活美滿的三口之家變得無比艱辛。腦血栓後遺症使肖鳳林常年臥病在床,家裏的頂梁柱倒下了,一個婦女能維持三口之家的生活已經很不容易了,又要背負著一萬多元的外債,況且她又在無比艱難中供養著漸漸長大的兒子,從初中到高中。2003年兒子肖昆考入了遼工大,這位瘦弱母親的肩上擔子重了,壓得她喘不過氣來。盡管這樣,有錢也好,沒錢也好,東拚西湊也好,翟麗華沒有選擇放棄。一麵服侍重病的丈夫,一麵供大學就讀的兒子。2006年兒子學期已滿,由於欠交學費,至今未發應屆畢業證書。也正因為兒子大學畢業又年滿18周歲,丈夫因沒錢一直沒有參加病殘鑒定,微薄的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停發了,這個家庭一下子失去了全部的家庭收入。正當翟麗華舉步艱難的時候,社區工作人員來到翟麗華家,了解她家的困境,認為她家符合零就業家庭標準,經街道審核後認定為零就業家庭。翟麗華的情況得到勞動部門和民政部門的高度關注,一份份愛心,一雙雙援助的手伸向這個困難重重的家庭。翟麗華被安置在社區公益性崗位就業,丈夫肖鳳林也順利進行了病殘鑒定。
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溫暖了翟麗華的心,她在政府和社會的關注和幫助下,樹立了生活信心。肖鳳林的病情得到了緩解,翟麗華一家的生活又充滿了歡樂。
援助之火燃起一片希望
張豔梅是新邱區街基街道海新社區居民,夫妻待業,沒有工作,孩子上小學,還經常有病,家裏生活非常困難。結婚十餘年,一直靠父母幫助維持生活。
五年前張豔梅夫妻商量後,想買一輛農用車掙些錢來補貼家裏,不能光靠父母照顧,想讓父母省點心。於是,從親屬那裏借了三萬多元,買了一輛農用三輪車拉腳,夫妻二人起早貪黑非常肯幹,把借的外債還上了一部分。意想不到的是出了車禍,把人碰了,經搶救無效死亡。他們不知所措,本來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後來隻好把車賣掉,又向親屬借錢,給對方7萬多元錢,才算平息了這場災難。家庭生活又陷入了困境,夫妻二人又失業了。幾年來一直沒有固定的職業,孩子還經常有病,每年都得住院治療一次,東拚西湊地過日子,生活非常困難。他們夫妻年齡小,不足 “4050”社會保險補貼標準,不符合新邱區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納入不了低保。孩子上學沒有人照顧,到社區找了多次要上班,因不是低保戶不允許在社區公益崗就業,隻好在家照顧孩子。夫妻二人還經常吵架,鬧離婚,經社區調解,鄰居相勸,才沒離婚。
今年,根據市政府關於援助零就業家庭就業的各項政策,張豔梅第一個被安排社區公益性崗就業,從事保潔員工作,她非常高興,想就業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她下決心要立足崗位,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按照社區的要求、保潔員的職責去做事,聽從指揮,響應號召,不怕吃苦,在隊伍中起模範帶頭作用。工作後,她家裏有了笑聲,氣氛變得和諧了,夫妻也不吵架了,孩子能夠安心地學習了。她非常感謝政府給她這次機會,安排她就業,她要用實際行動為建設和諧新新邱作出貢獻。
就業援助幫他走上就業之路
在阜新這座因煤炭而崛起、以煤炭而生存的百裏礦區,近年來隨著煤炭資源的減少和枯竭,數以萬名的礦區職工由單位人轉變為社區人,從全民工、集體工、合同工變成了下崗職工。
1999年,原在海州礦集體企業公司工作,家住高德街道鐵工社區的楊吉雨、麻淑華夫婦因為單位不景氣,相繼下崗了。麵對正在上學的兒子,身高不足1.6米、體重不足100斤的楊吉雨落淚了,一家人的生活怎麼辦?孩子的學費拿什麼去交?今後的日子該怎麼過?許許多多的問題令楊吉雨一籌莫展。每月一百多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隻能用來買些米和麵,身材瘦弱的楊吉雨年齡大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妻子麻淑華因為沒有手藝,隻好靠外出打短工掙來的錢來維持家庭生活。去年春天,楊吉雨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送糧食的工作,但是一次意外發生了,在往六層樓房送大米時,楊吉雨不慎將腳扭傷。辛辛苦苦的勞動,不僅沒有拿到工資錢,還要花錢買藥治病。看著一天天長大的兒子,看著妻子辛苦的身影,麵對生活日益窘迫的家境,楊吉雨又一次落淚了。
楊吉雨的家庭困境深深地牽動著社區工作人員的心,他們經常到他家走訪,了解困難情況,並多次為他家送救濟款、米、麵等救濟物品。
特別是實施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後,楊吉雨的家庭成為本社區零就業家庭的第一個被援助對象,他成為一名社區公益性崗位的巡邏員。麵對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他十分珍惜,每天他按時巡視社區的大街小巷,為社區居民的安全盡職盡責。遇有臨時性的工作他總是第一個來到社區,搶重活累活幹,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他還利用空閑時間做起了崩爆米花的小本生意。社區還多次為他的妻子麻淑華提供再就業信息,參加各種培訓,掌握一技之長,並幫助她辦理再就業優惠證。麻淑華在自己的辛勤努力下,參加烹飪技能培訓。麻淑華現在飯店打工,每月收入都能達到600多元。當楊吉雨成為社區巡邏員之後,領取到第一個月工資時,他再一次落淚了,他說:“是黨的好政策,使我走上了再就業之路,是黨和政府的幫助,使我的家庭生活有了奔頭!”
像楊吉雨這樣得到就業援助的零就業家庭成員在鐵工社區還有很多,他們體驗到了下崗失業後的酸甜苦辣,更品嚐到了再就業之後的幸福甘甜。俗話說:“幫人要幫心,扶貧要扶根”,隻要我們真正地支持和幫扶下崗職工,再就業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就業援助實現了他的創業夢想
33歲的韓闖是阜新市西山街道雙躍社區居民,大學本科學曆,畢業後被分配到國泰大廈。2005年,韓闖和妻子雙雙下崗,一家人沒有了生活來源。想到年幼的女兒,農村年邁的父母,今後可怎麼生活呢?
聽人說,下崗後有困難可以找社區,辦個低保什麼的。於是韓闖來到海州區雙躍社區,說明自己的情況,要求社區給辦低保。工作人員見韓闖還年輕,就耐心開導他重新振作起來,不等不靠,自立自強,努力再就業,並審核認定韓闖家為零就業家庭。
經過社區幹部的指導和實地考察和分析,韓闖決定開發農村市場。
他和朋友共同出資,在彰武縣大德鄉拍賣到1800畝荒山荒坡,經營造林、養殖種植以及開發一些旅遊項目。這樣既可以防風固沙,改變大德鄉的土壤環境,綠化美化家鄉,還可以建設用材林,觀光優化旅遊環境。確定目標容易,但要真正實現治理荒山、荒坡就特別艱難了。大德鄉地處彰武縣東北部,距縣城二十五公裏,北麵處於內蒙古科爾沁大沙漠邊緣,常年風沙不斷,且幹旱少雨。要想造林,首先要解決水的問題。為了打幾口井,韓闖跑遍了整個彰武縣,甚至去了新民和法庫的好多地方,人家都不願意來。守家在地,打井就能賺錢,何必要跑出幾百公裏以外呢?還不一定能打出水來,更不用說那人煙稀少的荒山、荒坡了。韓闖於是自己動手,研製打井用的鑽頭、鐵管等井具用品。剛開始打了幾口都沒有成功,不是把塑料管掉裏了,就是打完後不出水。由於著急上火,且天氣炎熱,韓闖在打井過程中後背中了風。後來韓闖向當地老鄉請教一些打井的知識。在老鄉們的幫助下,韓闖終於打出了第一眼直徑8寸,40米深的水井。望著嘩嘩流淌的井水,韓闖禁不住露出喜悅的笑容。
創業中最大的難題就是缺少資金。在舉步維艱的情況下,街道領導百忙中抽出時間,協調有關部門為韓闖辦理貸款。社區和街道為韓闖搭建了展示才能的舞台,使韓闖失業後又能重新創業,並在彰武縣工商局注冊了 “阜新賽博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還在雙躍社區的幫助下成立了“下崗職工再就業基地”。
目前,韓闖的賽博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安排下崗職工23人,臨時工51人。建人字房6間,共整地1300畝,植樹750株,架高壓線5公裏,打水井6眼,種植花生1000畝,建成禽舍3棟,建豬舍1棟,共投入資金70餘萬元。
韓闖表示還會繼續努力,回報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支持,帶動更多的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為實現西山街道黨工委提出的 “打造示範街道,創建和諧社區”的奮鬥目標,作出應有的貢獻。
就業援助給竇鳳芹母子帶來幸福生活
竇鳳芹家住西盛社區,家中兩口人,竇鳳芹本人是東梁破產礦多種經營公司下崗職工,丈夫因車禍死亡,現有一男孩17歲,母子倆相依為命。竇鳳芹下崗多年來沒有生活來源,以前全家人靠竇鳳芹趕集賣服裝和丈夫開三輪車維持生活。丈夫死後,竇鳳芹為丈夫打官司告狀,連賣服裝的底墊錢都花光了。孩子今年初中畢業,因為沒錢,孩子沒能繼續學習深造。母子倆唯一的收入就是低保金,生活很艱苦,情緒也非常低落。打官司無著落,生活無出路,孩子還小,這日子可咋過呀。
社區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立即研究解決,在幾天內就把竇鳳芹安排到社區公益性崗位工作,而且還在附近小矸子上找了一份撿煤的活,每月能收入200多元錢,加之公益性崗位收入,還有低保金,基本上能維持這個兩口之家的生活。與此同時,還為竇鳳芹的兒子孫健提供了去市第三職專免費學習的機會,平時少言寡語的孫健聽到這個消息樂壞了,和他母親說:“咱們真得好好感謝社區呀,我一定加倍努力學習,將來為社區多做點事。”現在是母子倆生活有保障,就業有工作,孩子有學上,而且還能學到一技之長。竇鳳芹逢人必講,還是共產黨好,是黨和政府給了我們母子幸福的生活,我們一定積極工作、努力學習,回報社會、回報黨,為社區建設多做貢獻、多出力。
包冬梅的就業故事
紫荊園社區愛國街24-1-1室居民包冬梅,大學畢業後一直沒有找著合適的工作。結婚後由於孩子小沒人照顧,沒辦法出去工作。丈夫沒有一技之長,隻能靠找些零活來維持生活。三口人的生活極其困難。
那段日子裏,包冬梅的情緒特別低落,對未來美好憧憬被眼前生活的窘迫徹底打碎了。小兩口經常因瑣碎小事吵架,吵得鄰裏不得安寧,吵得包冬梅心力交瘁。由於長期的精神壓抑,丈夫身體越來越不好,零活也幹不了了。
社區幹部了解情況後,對他們家非常關心。由於社區公益性崗位緊缺,無法安置到社區公益崗位工作。為了解決包冬梅家生活困難的問題,社區多方協調幫著她在一家超市找了一份營業員的工作,月收入在400元左右,基本解決了包冬梅家的實際困難。包冬梅不怕苦、不怕累,在工作中也幹得相當出色。而且包冬梅一直在想著自己幹點什麼,闖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正值此時,婦聯建立啟動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基地,以多種培訓方式促使下崗職工轉變擇業、就業觀念,走自謀職業、自主創業之路,開辦了創業帶頭人培訓班。社區主任告訴包冬梅說:培訓是免費的,而且今後的創業中會有很多優惠政策。相信你的能力,希望包冬梅在培訓中有所收獲,幹出自己的一番事業來。
這次培訓,使包冬梅拓寬了視野,更增強了信心。做什麼呢?幹哪一行才更合適自己呢?包冬梅睡不著覺的時候腦子裏想的都是這個問題,經過考察,她發現高專那裏在外麵吃飯的學生很多,開個小吃部,既方便了學生,也能方便附近的居民,收入也會很好。主意拿定,她開始籌集資金,在阜新高專門前兌了一個小吃部,麵積不算太大,但環境還不錯,經過近半個月的裝修,包冬梅的春興小吃部開業了,社區幹部也參加了小吃部的開業慶典。
如今,在包冬梅精心經營下,小吃部生意日漸興旺,日客流量達上百人,月經營額達到2000元左右。現在,除了還完借款外,還有了積蓄。丈夫的身體也恢複了,望著活潑可愛的兒子,包冬梅的臉上露出了好久未見的笑容。人也比原來年輕了好幾歲。
前不久,社區進一步了解零就業家庭生活情況,又一次來包冬梅家走訪,包冬梅感激地對社區主任說:“真得感謝社區,感謝婦聯創辦的創業帶頭人培訓班,使我有機會學到了創業的知識,才有我們的今天。
我要好好地幹,社區內如有就業困難的人員,到我這裏來,我也免費培訓,使就業困難的下崗失業人員都有一計之長,用我的微薄之力來回報社會。”
走出低穀的零就業家庭
康斌斌是安寧社區35#105的居民,22歲,初中畢業一直在家照顧病重的母親,但是女兒的孝心沒有感動上蒼,病魔還是奪去了母親的生命。父親康波是五龍礦集體公司職工,在一次意外中不幸受傷,身體肢殘喪失勞動能力,每月隻靠單位的私傷病保工資156元艱難維持父女倆的生活,家庭生活非常困難。康斌斌是一個不幸的孩子,一邊照顧身有殘疾的父親還要為自己找工作,由於家庭的重負,沒能找到適合她的工作。社區通過入戶走訪,了解這一情況後,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並把這一情況及時地向街道勞動辦彙報。
社區領導考慮到他們家的實際情況一致認為,要想讓這個不幸的家庭走出困境,就隻有幫助康斌斌就業,讓她找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工作。
這樣既能為家裏添些收入,又能照顧父親,隻有這樣才能救助他們的家庭。社區幹部四處奔走努力為她尋找工作,但是一直沒有找到適合她的工作,為了讓她有一技之長更快找到工作,安排她參加了由街道為下崗失業人員組織的免費技能培訓。康斌斌非常珍惜這次學習機會,很快就學會了插花技能,在一個花店找到了插花的工作。但是由於父親身體狀況不佳,又不得不放棄了。安寧社區領導班子和服務站人員一致認定讓康斌斌上社區公益崗是一條出路。10月份,康斌斌被分配到天隆物業公司保潔隊工作。康斌斌終於就業了,每月有300餘元收入。父親康波高興得熱淚盈眶,激動地說:“感謝社區和街道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我們家,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所有幫助過我們的好心人,讓我的女兒就了業,我們不再是零就業家庭了。”他鼓勵女兒說:“你的這份工作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好好工作,來回報黨對我們的關懷愛護,來回報曾經幫助過我們的好心人。”
康斌斌上崗後吃苦務實,愛崗敬業,做事有條理,工作認真負責,不但把自己的分擔區打掃得幹幹淨淨,還時常幫助其他的同事打掃衛生。如今父女倆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了固定的收入生活不再那樣窘迫,父親康波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覺得生活有奔頭。康斌斌變美了,漂亮了,自信了。生活改善後,康斌斌覺得生活有了希望,回到家裏洗衣做飯,料理家務,渾身總有使不完的勁,康家父女倆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
就業援助使零就業家庭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北部街道新吉社區坐落在北部電影院附近,南臨國鐵。居民住宅環繞北部街道辦事處機關辦公樓,有居民921戶,人口2338人,下崗失業人員501人。因為地域原因,95%家庭都是礦區職工,由於煤礦資源枯竭,企業破產,原來的單位人都成了下崗失業人員,下崗和失業給家庭生活帶來了諸多困難,就業難,子女上學難,看病難,成了廣大下崗失業家庭的大難題。
陽光總在風雨後,正在危難之時,政府實施的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像陽光雨露,滋潤了貧困下崗職工家庭,社區於彥國家庭就是眾多受益家庭之一。
於彥國46歲,家中三口人,夫妻雙方都是新邱露天礦的下崗職工。
於彥國患肺氣腫多年,長年吃藥,每到冬季都得打針維持。妻子身體也不好,患心髒病。孩子中學畢業,無能力再讀書,待業在家,全家靠低保金維持生活。麵對生活的困境,夫妻二人整天愁容滿麵,也想找份工作,但年齡偏大,就業困難。就在這時,政府出台了零就業家庭的援助政策。作為零就業家庭的失業人員,妻子王桂榮被安排在社區順利上崗,待業在家的孩子於淼也於2006年9月免費上了市第三職專。在棚戶區改造中,社區又給他家報了特困戶,減免了部分房款,使他家順利地簽了上樓協議。感動得夫妻二人逢人便說,政府對我們零就業家庭的援助政策像陽光雨露滋潤著我們貧困家庭,使我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有了生活的勇氣。我們感謝政府,感謝黨,更要珍惜這個崗位,努力工作,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社區,貢獻我們的一份力量。
好政策讓零就業家庭相信真情永在
中藝園社區居民1417戶,零就業家庭58戶,這些零就業家庭生活十分困難。霍金營家就是其中一戶。霍金營本人因視力殘疾和肢體殘疾,全部喪失勞動能力。42歲的妻子因年齡大,就業也非常困難。因家裏無能力負擔學費,17歲的兒子輟學了。社區了解到霍金營家的這個情況後,到霍金營家裏去走訪,看到他家生活實在是太艱難了。蔣主任握住霍金營的手詢問他的病情,親切地勸導和安慰他說:你身體已經有病了,就別讓自己再受身體和心靈的折磨。生活壓力雖然很大,但這是暫時的,政府會幫助你們的,你的孩子還小,必須讓他上學。現在政府實施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可以免費上學,讓你的孩子珍惜這次機會去上學吧,掌握一技之長,將來做個有用的人,好負擔這個家。一段親切而樸實的話語聽得霍金營一家感動得連連說 “謝謝、謝謝”。回到社區後,蔣主任很快到礦技校為霍金營的兒子辦了入學手續,又為霍金營的妻子找到了一份家政服務工作,為這個家庭實實在在解決了難題。三個月以後,蔣主任和社區幹部又來到霍金營家,這一回霍金營不隻說謝謝了,而是拉著蔣主任的手說個不停,兒子上學了,在學校還是三好學生,成績非常優秀。妻子上班了,一個月收入300元,還能回家照顧我。我們這個家呀總算又像個家了。感謝社區領導,感謝政府,是政府給了好政策,是你們把工作做到了家,讓我在萬念俱灰的時候,為我點起了這個心靈的火把,我對生活又充滿了信心、充滿了希望,讓我相信了真情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