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教學活動(1 / 2)

培養讀書能力

教學生讀書識字,目的在於教學生學到常用的字句文法,培養閱讀能力,能夠讀書讀報。以後自己不斷的從書報上學到新知識,增加工作能力,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以便更有效的參加生產勞動、革命鬥爭,更有效的為勞動人民服務。

我們一方麵用國語課本和教員編選的教材,教學生不斷增加常用的字彙、詞彙,學到一般文法。等到二年級,教員就指導他們用已經有了的一點讀書能力,去看適合程度的書報。我們的小圖書館正是培養學生讀書能力的地方,教員幫他們選書,告訴他們讀書方法,有生字生詞就記下來問教員。學生應用他們已有的讀書能力去實地讀書,在讀書當中又提高了讀書能力,語文課有了這一方麵的配合,學生的進步就比較快,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讀書方法、習慣和興趣。

二三年級學生練習看《邊區群眾報》,讀完初小三年就要達到能看群眾報的標準;四五年級學生學看《解放日報》,高小畢業,要大致上能看懂解放報上的一般消息和通訊。

配合生產、群運等實際工作的需要,指導學生找與工作有關的書報來看,幫助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種樹的時候就讀“怎樣種樹”,養蠶的時候就讀“養蠶法”,演秧歌劇的時候就讀秧歌劇本……這樣不僅是在閱讀中提高了讀書能力,而且進一步應用讀書能力,使用書報去幫助工作,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領會到,我們並不是為讀書而讀書,學做書呆子和無聊文人。從讀書讀報上學到有用的知識,幫助工作解決實際問題,更有效的參加生產勞動、革命鬥爭,更有效的為勞動人民服務,才是對於“讀書”的正確見解。

作文教學

關於學生作文指導,教師們曾座談過幾次。黑黎同誌把大家的意見整理成一篇文章——“關於作文教學”,在邊區教育通訊二卷一期上發表。看了這篇文章便可以了解我們這方麵的一般情況,原文如後:

關於作文教學——八路軍抗屬子弟學校國語業務學習小組的意見。

黑黎

一、一個認識

充實學生生活,是指導學生作文時必須重視的一件事情。我們發覺:凡是學生參加一次實際活動,他作文時就有東西可寫;凡是學生熱烈的參加一次實際活動,他作文時就必有特色;凡是學生有機會多看些補充讀物,他作文時語彙和筆調就顯得豐富活潑。從去年到現在,我們這裏先後發動學生成立圖書館、俱樂部、博物館、合作社,又著手建設動物園、植物園;舉行慶祝兒童節、防旱備荒、尊師、給事務人員祝壽,加強學校紀律、織襪子、鬧秧歌等全校性的活動;帶領學生參觀三局(無線電台)、紡織廠、紙廠、火柴廠、光華農場及各種展覽會;這些,對學生作文內容的充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是我們在作文教學中的一個共同認識。

二、從出題寫作說到批改

兒童有他自己的經曆和愛好,教師一定要了解清楚,掌握他們的心理和愛好,然後出的題目,才能為他們所樂意接受。有時讓學生自己出題,就是發現與適合學生愛好和需要的較好方法之一。

一般兒童是,最愛寫他們實際活動中的東西,最愛寫他們經常接觸的一些事物,順手打開學生的作文簿來看,凡是他們自己出的題目,大多是很具體、活潑、切合實際的。如:“報紙上有我叔叔的名字”、“小調皮”、“我的轉變”、“看戲”、“采集標本”、“毛主席回來了”、“割草隊”、“討厭的小老鼠”等。教員出題一些比較實際而又適合他們愛好的,也大都寫得活潑生動。如:“澆南瓜”、“修路”、“在圖書館裏”、“晚飯後到河邊磨石棋子記”、“小魚兒的故事”、“蒼蠅的自述”、“我們學校的‘老白’(一隻狗的稱呼)”等。

從許多篇學生的作文來看,告訴我們出題要多樣性。除敘述文以外,其他像詩歌、秧歌劇、唱詞、人物素描、速寫、遊記等各類體裁,全可讓學生去練習試作。題目的性質盡可以靈活些,包括的範圍廣些。如:“我的××”、“讀了××以後”、“給××的一封信”等,使學生有一定的題目遵循,又能得到選擇內容的方便。

題目一定要早些擬出,以便從容思考與修改,有時還需要征求學生意見,再做最後決定。不要臨時到課堂裏去強拉硬湊,耽誤時間,也不易把題目擬得妥當。出題時切忌空洞、籠統、古怪、離奇,大而無當與刻板枯燥。如“雨”、“夢”、“春天來了”、“晚上”、“從一支毛筆說起”、“時評”、“論中國局勢”、“一月來生活學習總檢討”等。有些教員也許會覺得這些題目含蓄、新奇、正派、老當,但學生卻感到含混、摸不著邊際,莫明其妙與枯燥無味。至於每次作文出題多少,要看具體情形而定。如果要把學生程度的高低作一個比較,最好出一個題目;如果要發現學生的一些性格和愛好,不妨多出幾個題;但平常一般以兩個題目為適當。因為每次都出一個題,萬一學生感到不合適,就無選擇餘地,每次都出題很多,又容易使學生看了這個想著那個,來回搖擺,不能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