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Hti-lo-min-lo南側50米開外,有一處掩映在林中的水塘,每天都會有數批當地村民,趕著兩頭牛拉著的水車來這裏取水。長相有點兒怪異又潔白溫順的老牛和車上馱著的巨大圓形木桶在波光樹影的背景裏頗堪入畫。
離開前,還是逛了當地的漆器店。雖然我依然覺得國內的大紅雙喜花紋的漆器也肯定是世界上最精彩、最有個性的。
已經不記得逛了多少家漆器店,但確實有遇到驚喜。在良烏鎮外的金色快車酒店(Golden Express),斜對麵有一家店鋪,最讓人喜歡的是,他們的院子是整條生產線的展示場,你可以看到一件漆器從竹篾經過粘貼成型、上漆陰幹、雕花、上色、打磨到清理成品的全過程,用馬鬃上漆做成的,軟軟的卻又很結實的“軟漆器”也都有,的確讓人滿意。
另外一家則在明卡巴鎮上,店麵很小,漆器作品的樣式也非常傳統,如果你像我一樣逛漆器店來打發時間,你就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傳統樣式了。就好像經常去“動批”“拿貨”的北京姑娘一定知道什麼是“原單”Gucci一樣,老板熟練地操著雕刀,能在兩秒的時間裏,筆走龍蛇地在黝黑的漆胎表麵刻出一頭水牛來,連因為天熱耷拉在嘴唇邊兒上的牛舌都不會漏掉。
但是那個瘦瘦的小老板,還是非常自豪地執意要我看一本封麵撕爛又用透明膠粘好的,1971年3月份的《國家地理》。那上麵有一張跟他一樣瘦瘦的緬甸人光著膀子給漆器拋光的照片。“這位是我爺爺,是他發明了這種紋樣。”他兩眼放光地指給我看,那不是?旁邊就登著一張漆器的照片,花紋和他手裏拿著的一樣。看他那副幸福的表情,我隻好說:“哦,你的鼻子長得真像你爺爺。”我上次說這話,還是我侄女手上戴著婦產醫院標識牌的時候。
這就是緬甸的“製造業”,一個每天晚上都會停電的國家,一個我住了小一個月卻隻看見一台電腦一條網線的國家,一個滿街跑著寫滿日文、20年前就背井離鄉的日本公共汽車的國家,一個汽油都用酒瓶裝著賣的國家,這就是他們的“製造業”,這就是他們的“民族品牌”。但如果你也在蒲甘,你也有機會看到那個八字胡老爺爺和那個窄肩膀小店主,看到他們臉上無比驕傲的微笑,有多安然。
蒲甘人平和、順命,懂得等待,他們能夠借以自處的,也唯有等待。麵對佛塔上隨著時光枯榮的野草,他們的等待和期望,也仿佛季節交替一般,去了又來,來了又去。
左圖製作漆器的蒲甘女孩。從大小沙彌化緣手持黑缽,到各家各戶那隻盛放祭品小小的漆木碗,無論在宗教意義上,還是日常生活中,漆器都是緬甸人不可或缺的日用品。
右圖蒲甘人要用藕絲來製作傳統布料,男孩正在為布上色。
Tips:佛塔名字的玄機
賣沙畫的男人與我分享了蒲甘佛塔名稱裏的玄機,使我能夠從名字的後綴來判斷佛寺的建築樣式:
“-zedi”=stupa 多指有饅頭樣圓形底座上有尖塔或者扣鍾形的佛塔。其中,位於舊蒲甘王城與新蒲甘城之間的明卡巴鎮上的明加拉塔(Mingala –Zedi)和蒲甘平原中部金光斑駁的Dhamma-ya-za-ka Zedi便是這種形式佛塔的代表作。
“-kyaung”=monastery 是佛寺的意思,多指長方形有屋頂的磚石結構佛寺。一些以精美絕倫壁畫而聞名,但是常常因為體量較小而被遊客遺憾地錯過的佛寺,就帶有這個後綴。著名的阿南達塔(Ananda Temple)以北,需要穿過一個小村落前行50米左右,隱藏在一棵巨樹華蓋般濃蔭下的Ananda–ok-kyaung便是一例。
“-gyi”=cave 是洞窟的意思,通常有空間寬大的洞窟形建築,是在蒲甘的中午躲避烈日、享受小睡的理想樂園。這類小寺也是遊客常常錯過的地方,但它們構建年代較早,是精美壁畫的“隱秘寶庫”。代表作有位於明卡巴鎮上比較好找的金塔Maya Zedi西側的Gu-byauk-gyi(讀作“古標記”)。
“-pahto”=old pagoda 多指年代較早,規模較大的佛塔,其中的代表作首推Dhamma-yan-gyi Pahto(漢譯“達瑪央吉塔”或“狄瑪揚意佛塔”)位於舊蒲甘王城東南,這是蒲甘塔群中較大的一座,也是磚塔建築的傑出代表。佛塔中心的廟宇被封,已經曆經多年,原因至今仍然是一個謎。內部空間闊達,分為高下數層,從上層向下窺探,竟有幾分令人眩暈之感,可見工程之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