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身後的這座有著漂亮壁畫的寺廟,叫做Ape-ya-dana。裏麵的壁畫曾經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撥款清洗過,曆時3年,每人每天隻能清洗8平方英寸,因為清洗之前要仔細確認壁畫後麵是否有空洞,否則,壁畫可能在被水侵入以後整片地剝落!一旦發現空洞,要先用特殊的材料仔細填充以後才能清洗……”
“這裏,也是我的項目。”他突然抬起頭,“工程是1998年開始的,當時有兩個意大利專家和10個當地人在這裏工作,我是其中之一。現在項目沒有了,我也沒有了收入來源。當時,我每個月能從聯合國領到250美元。”他惋惜的,好像遠不止那幾張薄薄的綠色鈔票,“製裁,你知道的。”他接著說。
“那你現在怎麼辦?”我當然知道他靠賣沙畫和小紀念品維持生計。
“等待。”
我在等待著他的下文,但是始終沒有等來。
“我要走啦,太陽落山了,不過明天還會爬上來的。”他用故作深沉的哲學家腔調說。
在他離開之前,我為他拍了一張照片,他坐回自己的畫作前,那些是我見過的最逼真的蒲甘壁畫仿製品。“Life Is A Journey,Not A Destination。”他的T恤衫上這樣寫著。那件舊衣服從前麵看,還說得過去,不過後麵,已經千瘡百孔。
蘇拉瑪尼寺(Su-la-ma-ni Pahto)內的龍舟比賽壁畫。寺中有不少巨型壁畫,手法樸拙可愛,造型有卡通般的天真風味,有國產動畫片《三個和尚》的感覺。上圖阿南達寺(Ananda Temple)被稱為蒲甘最優美的建築,竣工於1105年。整個寺院呈正方形,占地近百畝。門內四麵各有一尊高約10米的貼金釋迦立佛。
下圖醯路彌路寺(Hti-lo-min-lo,音“提羅敏羅”)是由醯路彌路王1218年建造的,已經有700多年曆史。佛塔西側修建了一個角度討巧的觀景平台,可以欣賞佛塔的全貌。
平原探幽,與每一座聖殿不期而遇
對於任何一個一絲不苟的旅行者來說,要記錄蒲甘的見聞細節都是一種艱難的挑戰。寬廣無邊的平原,2000多座佛塔寺廟,要區分他們的不同,記得他們的差別,或者吝嗇挑剔地選出幾座佛塔來品評他們的高下,簡直有些殘酷。
隻有珍重每一座你有機會造訪過的聖殿,盡量多看一眼,如此而已。對我這樣的曆史瘋子來說,更要珍惜每次機會。
位於江邊的蒲甘,一般是遊客最留戀的地方,這裏的頂級佛塔有阿南達寺(Ananda Temple)、阿南達僧院(Ananda Ok Kyaung)、他冰瑜塔(That-byin-nyu Pahto)等。
除此之外,蒲甘平原上廣闊的荒草地與農田上,佛塔最林立,也最不可能係統地走上一遍。這裏注定不可能受到遊客的“公正待遇”,注定隻能是視野盡頭存在著的有震撼效果的“數量優勢”。
蘇拉瑪尼寺(Su-la-ma-ni Pahto),有人誇讚它是蒲甘最漂亮的寺廟之一,依我看,應該是最俏皮可愛的才對。這裏有一些巨型的佛像壁畫,手法樸拙可愛,造型有卡通般的天真風味,看過中國動畫片《三個和尚》的人,一定會對它們感到親切。壁畫中大型龍船比賽、皇宮建築、皇室晚宴、宮廷歌舞的場麵具有堪稱“時光膠囊”般的紀錄之美。繪畫風格明顯受到中國風俗畫的影響,又多次出現印度教風格的神像和生動逼真充滿童趣的巨龜、海中怪獸和白象等動物造型。
在我看來,建築樣式最獨特的佛塔是帕雅彤族寺廟群(Paya-thone-zu Group),由三座連在一起的玉米狀尖塔構成,從良烏鎮一直向南,直到疾行的小馬喘著粗氣,短毛上滲出細細的汗珠之後,你才能到達這裏,這一帶也是整個蒲甘遊客最少的區域,位於蒲甘平原的東南角。
寺廟正門內部有精美的佛像,三座連在一起的拱頂上密布著無數神像,儼然是一座人聲鼎沸又秩序井然的“飛行員俱樂部”,拱圈自然地把每個拱頂下壁畫劃分為四個尖塔形區域,而拱圈相連的地方所描畫的天神像,是最為優美的點睛之筆,如同敦煌一樣,這些飛翔著的曼妙身影最為輕靈生動,我們不禁要把他們喚作“蒲甘飛天”。
你所遇到的,不隻是旅途的記憶
在蒲甘的最後幾天,我們在清晨健行,在晚上和緬甸人一起上網,在中午炙熱難耐的時光裏和緬甸人一起在寺廟的佛塔裏午睡,在他們的田裏一起找土豆,我太太還嚐試了緬甸人的土方美容護膚法,她的臉上和雙手沾滿了用樹枝研磨出的粉末,笑嘻嘻地說:“原來美容和毀容是可以畫等號的。”